建筑节能,是全社会节能减排的核心环节之一,而绿色建筑以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优势,正以良好的势头迈入快速发展期。根据相关规划,到2015年末,全国20%的城镇新建建筑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公示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的建筑项目)1025个,其中上海86个,名列前茅。不过,这些建造设计之初已经获得绿色设计标识的建筑,运营一年后只有不到10%能继续获得“节能勋章”绿色运营标识。绝大部分项目的“绿色荣誉”只是停留在图纸上和竣工之初,用上一段时

首页 > 节能 > 市场 > 正文

绿色建筑配备能效医生

2014-05-06 09:55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蔡新华 刘静 

建筑节能,是全社会节能减排的核心环节之一,而绿色建筑以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优势,正以良好的势头迈入快速发展期。

根据相关规划,到2015年末,全国20%的城镇新建建筑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公示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的建筑项目)1025个,其中上海86个,名列前茅。

不过,这些建造设计之初已经获得绿色设计标识的建筑,运营一年后只有不到10%能继续获得“节能勋章”绿色运营标识。绝大部分项目的“绿色荣誉”只是停留在图纸上和竣工之初,用上一段时间后出现各种“水土不服”。

那么,如何保证绿色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能绿意盎然?上海近年来试水楼宇能耗实时监控,为绿色建筑“把脉、诊治”,帮助绿色建筑真正成为“常青树”。

设计有硬伤 运维跟不上

绿色建筑前期设计犹如“技术选秀”,忽略具体应用;后期绿色运营维护几乎为零,导致一些项目沦为新技术的低效堆砌

目前,国内对绿色建筑的评价大体分“两步走”:设计草图中具备各种各样的绿色技术,建筑施工中“挂上”节能设备,即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待项目建成后运营一年再评估达标,才获得绿色运营标识。目前,国内大部分绿色建筑迈出了“第一步”,却难以踏出“第二步”,仅仅戴上一顶绿色技术的“帽子”。

记者了解到,上海某幢办公楼在绿色设计之初,简单照搬了德国高标准围炉结构节能设计,保温性能和气密性很好,却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地滨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结果,整幢大楼几乎开不了窗,全靠恒温恒湿的空调系统来调温,不仅先期绿色技术成本投入高,后期用能成本也高。

无独有偶,上海市一幢“绿色老年公寓”,每栋楼都装上了太阳能热水系统,集中集热储热,集热器和水箱均放置于屋顶,恒温循环,燃气辅助加热,保证打开水龙头就有温度适宜的热水流出来。投入实际使用后,技术却几乎全部失效。因为,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使用热水量很小,甚至一些老人洗澡时会去公共浴室。辅助热源、循环泵很多时候都在空转,即使每吨15元的热水费用,仍然抵不过飙升的能耗成本。

类似这样绿色技术“纸上画”、绿色应用“墙上挂”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研讨会上,专家纷纷指出,绿色建筑前期设计犹如“技术选秀”,却忽略具体应用及使用者习惯,后期绿色运营维护更几乎为零,这直接导致一些项目沦为新技术的低效堆砌。

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洪卫建议,尽快建立并完善全生命周期的建筑能效评价体系,从建筑设计、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收集大量数据,科学测算评估建筑实际的节能效果和能源利用效率。

建能效监控平台 对症下药

采集周期性能耗数据,有针对性地改善运行和技术改造

如何才能监控绿色建筑运营期间的能耗情况?上海近年来开始试水应用低碳发展能效监控平台。

平台开发建设实施方、新长宁集团旗下上海腾天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帆介绍说,监控平台就好比能效“医生”,可实时为商务楼宇进行“号脉”检查。

“这些操作都很简单,即便是对建筑节能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能轻松利用平台信息来管理建筑能耗并实现节能降耗。”张皓说。

以上海市长宁区某商厦为例,监控平台对其进行诊断,发现商厦在运营中存在着空调水泵输送能耗过高、各区域空调供给能力不均、商厦过渡季节空调耗量偏大、部分设备运行和开关机时间不固定、操作不严格等问题。虽然都是一些小毛病,但日积月累,却在不知不觉间消耗着大量的能源。

经过一一对症下药,进行节能改造并加强运行管理后,这样一栋建筑面积2.37万平方米的商业建筑,一年减少111万千瓦时的耗电量。

据了解,目前腾天开发的这一个平台,已是上海市规模最大、运行最成熟的建筑能效监控平台。自2011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至今,接入楼宇已达到180幢,其中长宁区内商务楼宇152幢,占到长宁全区建筑能耗的90%以上,基本实现了区域的全覆盖。这152幢楼宇平台每年可参与管理数亿千瓦时电能消费,已经有约30%的建筑采集到了比较完整的周期性能耗数据,在有针对性地改善运行和技术改造后,平均节能率达到20%。

政府埋单如何走向市场化?

把建筑节能变成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需要靠市场化运作,当前物业积极性不高,需要尝试新模式

模式虽好,但张帆仍有困惑:平台推广初期,基本上是由政府埋单的。上海市长宁区政府专门发文要求,把平台建设和安装楼宇能源分项计量系统作为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各级相关部门配合做工作,而且专门安排了专项基金,制订了相关补贴和奖励政策。“政府埋单在前期平台建设和推广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要把建筑节能变成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长期地坚持下去,是一定要靠市场化运作的。”

随着平台建设的推进,从市场化角度来看,平台推广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商务楼宇日常能耗管理的主体是物业,但能源收支费用都不在物业。通常物业只赚取固定的管理费用,其并没有太大的动力去进行节能管理。

“目前,除了安装分项计量装置,我们平台的很多应用都是免费供用户使用的。未来,我们也会开发一些增值服务,进行一些应用升级,提供给用户更加专业的报告和咨询,这些都是要收取一定费用的。”张帆说。

据悉,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在进行一些模式研究,比如将物业和业主利益捆绑,物业公司若能帮助楼里的业主把费用降下来,那么可以按比例提取相应的奖金等等。这些模式是否可行,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但可喜的是,也有一些已经尝到了“甜头”的业主,开始主动购买增值服务。据张帆透露,目前已经有两三家公司签约,同时还有几家在洽谈中。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