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对于节能环保领域而言,注定是值得铭记的一年:年初爆发的京津冀雾霾天气,以及年末出现的东三省、长三角地区大范围雾霾天气,将这一年的环保工作的基调定在了“治霾”上;围绕治霾,上至国务院,下至各地方政府,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让这一年成为名副其实的“政策年”;这一年也是环保产业蓄势待发的一年,治霾催生节能环保企业订单释放,国家也将节能环保产业提到了调结构、促转型的新高度,为其勾勒出值得期待的产业前景。
雾霾围城催生“政策年”
2013年,雾霾天气呈现增强态势。据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创52年来之最。东北、安徽、湖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而且,大气污染已不再是以往京津冀地区突出、单个省份突出,逐渐显现出东北三省、长三角地区等区域性连片出现,真正呈现“雾霾围城”。
治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全国两会期间,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成为热议。据公开的报道统计,在全国31个省份的两会期间,共有24个省份的两会代表提及空气质量问题。其中,北京、江苏、山东、河北四省更是把雾霾治理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中的地位,并把资源产权、生态红线、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管理体制等内容充实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来。
雾霾直接催生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出台,而伴随雾霾连片发生的趋势,政策也呈现出联动的特点。
一是多领域、多行业联动。在工业领域,2月27日,环保部发布《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对京津冀、“长三角”等“三区十群”19个省区市47个城市,火电、钢铁、石化等6大行业及燃煤锅炉项目实施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
在交通领域,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提出“2013年6月底前发布第五阶段车用柴油标准(即国五柴油标准,硫含量不大于10ppm),2013年底前发布第五阶段车用汽油标准(即国五汽油标准,硫含量不大于10ppm),过渡期均至2017年底”;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计划再延长三年,并扩大试点范围,各地也频出新政鼓励私人购新能源车。
在建筑领域,住建部4月份发布《“十二五”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实现绿色建筑普及化,力争到“十二五”末完成新建绿色建筑8亿平方米的目标,并要求政府部门率先执行绿建标准。
二是多区域联动。1月14日,环保部发出通知,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建立和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增强区域治污整体合力;10月23日,京、津、冀、晋、内蒙古、鲁六省区市领导在京共聚,共商区域协作、联防大气污染;12月9日,上海市、江苏、浙江筹建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三是多手段并行。具体措施上,包括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实施大气污染特别排放限值、控制煤炭总量消费、加快机动车污染治理、治理情况纳入官员考核等。在实施手段上,首先讲究赏罚分明。环保部对中石油、中石化开罚单,以及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就是最好的例证。其次,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9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环保电价调整方案,将脱硝电价上调2厘/千瓦时至1分/千瓦时,并新增2厘/千瓦时的除尘电价,大大调动了电厂脱硝和除尘改造的积极性。
2013年,以大气污染治理“国十条”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出“政策之手”的引导和指挥作用,以大气污染防治为导引,将环境治理向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方向深化。
节能环保产业换挡加速
政策为纲,价值为目。具有很强政策驱动特性的节能环保产业,在2013年迎来了一股最具强力的驱动剂。
8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明确了今后3年的发展目标,包括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等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提出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的先锋军。
正是由于节能环保产业所具备的政策驱动性,今年所出台的环境治理政策均对环保产业有倾斜或者推动。例如,2月份发布的史上最严环保新政《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由于要求火电机组从2014年7月1日起执行30毫克/立方米的烟尘排放标准,重点地区执行20毫克/立方米标准,令脱硝企业订单大增。
5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公布第五批节能服务公司备案名单,将888家节能服务公司纳入国家认可的 “正规军”。第五批备案名单中的节能服务公司2013年1月1日以后签订合同并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可以申请国家财政奖励资金。
9月12日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调整完善价格、税收等方面的政策,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等措施,无疑都对节能环保产业利好。
不管是因为我国能源紧张及环境污染压力加大,需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缓解压力,还是我国经济历经多年的外延式扩张后已难以为继,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缓解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的地位已经从国家层面得以确认。
但不可回避的是,当前环保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细分领域技术标准不够统一,参与企业存在急功近利意识,形成了行业内市场参与者良莠不齐、行业集中度低的特性。今年,在政策的刺激下,该产业竞争激烈,龙头企业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整合的势头开始出现,率先进入资本市场的首创股份、桑德环境、东江环保等上市公司,持续通过兼并重组和联合投资等方式整合资源、抢占市场。
专家预测,“雾霾天气”让越来越多的国人意识到我国大气治理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未来随着全国范围内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展开,该领域将会出现新的增长机会,而该领域也有望成为环保产业兼并重组活动的新热点。
市场主体活力渐次苏醒
我国环保工作过去一直以行政手段为主,市场为辅,市场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长期被忽略,而这种状况在2013年迎来了根本性的转折。
其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论述最为明确地向环保领域释放了市场化的正面信号。其主要精神是要求今后环保工作突出市场作用,以更加成本有效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这一路径,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十分明确。《决定》中关于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生态补偿、环境税等与经济体制改革直接相关的提法,均充分强调了市场的作用。
环保部则通过简政放权来激活市场主体活力。12月份,环保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告》,下放25项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此举不仅利于缩短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参与能源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未来,环保部将在简政放权方面有更多举措。在12月8日召开的2013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就透露,环保部拟取消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的审批,今后第三方企业参与污染项目治理,将完全由甲乙双方根据市场合同约定。而且,“未来环保部门将通过加强环境执法、加快简政放权等手段,让市场在环保产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推动环保产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2013年也是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极具转折性的一年。6月18日,深圳碳交易平台正式启动交易,拉开了我国碳配额交易的序幕;11月26日和28日,上海市和北京市的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12月19日和26日,广东省和天津市碳交易市场也顺利开锣。
至此,我国7个碳交易试点中的北上广深津五个一线城市全部正式开启碳排放交易,有力地推动了碳交易全国联网进程,也为我国有效运用市场工具,促进节能减排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作为市场体系中的重要要素,企业和资本在2013年也有新动作。
11月28日,中国石油国际事业公司完成了国内首单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交易,积极推动我国培育发展环保市场体系。
12月,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在沪推出国内首只碳金融综合服务产品。以兴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服务的介入,将加速“碳服务”关联产业和碳交易市场发展,有利于上海市乃至全国企业开展节能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将积极推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此外,根据美国能源基金会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联合预测,到2020年前的几年间,我国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需要大约7万亿元。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投资,政府显然无力大包大揽,相当一部分需要民间的投入,VC/PE有望凭借自身在资本运作方面的优势在此领域大展拳脚。
回顾2013年,“政策之手”发挥出强大的指挥和引导功能,带动“市场之步”阔步前行。为治理大气污染,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之手”和“市场之步”开始相伴起舞。乐正酣,舞刚起,2014年,将有更多精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