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各国和地区已就在年内结束谈判大致达成协议,而环境问题成为争论的一个焦点。围绕环境标准的担保,美国与发展中国家各执己见。
在最终环节,“环境”成为争论的焦点──10月8日召开的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谈判首脑会议就年内结束谈判大致达成了协议。而环境问题却成为分歧较为严重的一个领域。
日本内阁官房TPP政府对策本部内阁审议官涩谷和久透露:“在TPP的历史上,贸易谈判还是第一次涉及环境和劳动领域。各国之间互不相让。”TPP的前提,是不为廉价生产而牺牲环境和劳动者,及只在遵守规则的国家之间开展自由贸易。围绕贸易协定,各党派一致同意确保环境规制的美国,与不惜放宽规则也要促进贸易的发展中国家,双方各执己见。

双方争论的议题之一,是不允许为促进投资和贸易而放宽环境标准。其目的是阻止发展中国家通过放宽环境标准,吸引外国企业进行投资、生产低成本产品。然而,发展中国家即使放宽环境标准,也绝不会说自己是为了“促进贸易和投资”。在存在嫌疑的情况下,应如何要求予以证明?双方就条文的措辞展开了辩论。
对日本企业来说,环境标准得到担保的好处很大。涩谷审议官指出:“这样可以防止在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行贸易时,不知不觉之中参与了破坏环境、利用童工,避免降低社会信用的风险。使企业能够安心地着手构筑供应链。”而且,向发展中国家销售日本环境技术的商机也会随之扩大。
通过提高关税处理冲突
还有一个争论焦点是遵守环境公约。涩谷审议官表示,包括限制臭氧层破坏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限制濒危物种贸易的《华盛顿条约》在内,“不少环境公约缺乏约束力。TPP正在研究为这些规制赋予实效性”。
例如,对于违反环境公约的行为,今后有可能采取冲突处理机制。贸易谈判的冲突处理包括单方面提高关税税率等措施,强制性极强,对产业界也具有影响。美国主张在TPP中加入这样的制裁措施。
还有,限制渔业补贴及违法采伐、保护野生生物也是争论的焦点。美国奥巴马政权希望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赋予强制性,而不少发展中国家以出口生物资源为生,双方的角力还在继续。
渔业补贴往往伴随乱捕乱捞的隐患。但日本反驳称“不应阻止有助于保护和管理资源的补贴”。这一主张虽然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接纳,但相关调整仍在继续。
TPP的“环境”谈判影响着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和采购等业务。为了在年内结束谈判,各国还将继续展开攻防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