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年销售额近500亿元的公司,其主要业务竟少有人知,在9年狂增100倍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467.9亿元,这是杭汽轮集团2012年的销售收入。
听到这个数字,不知道很多人会不会大吃一惊?在人们的印象中,汽轮机行业素来以上海电气、哈电集团等三家公司为尊,杭汽轮不过是个小兄弟。然而去年,仅仅从规模上看,杭汽轮集团已经超越了哈电集团等企业。
如果拿具体的数据来说,就更加令人瞠目结舌:2003年,杭汽轮集团还只是一家年销售额5亿元左右的中小企业,不到十年时间,其规模竟狂增近百倍,比吹气球的速度还要快,简直是个奇迹。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这个“奇迹”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聂忠海
从一个人说起
对杭汽轮集团而言,2003年是一个有着标志性意义的时间点。在这之前,它只是“三大动力”众多卫星企业中的一个,规模不大,且已陷入增长乏力的困境,而在这之后,它开始走上了连续翻番的发展道路。这一年,杭汽轮集团迎来了一个名叫聂忠海的人,它的命运就此发生转折。
资料显示,1984年,聂忠海进入杭州市经济委员会,这一干就是14年,从普通的干事一直做到了处级办公室副主任。1997年,聂忠海被任命为杭州热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此后的六年,聂忠海把热电集团治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8月,聂忠海调任到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担任董事长,由此翻开了杭汽轮集团的新篇章。
彼时,杭汽轮集团的销售额已经连续几年在5亿元左右波动,而聂忠海接手当年年底,杭汽轮完成年销售额13.4亿元,聂忠海就任时“翻一番”的豪言超额实现。到2012年,杭汽轮集团全年营业收入更高达467.9亿元。在当年浙江经济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中,聂忠海获得了“特别贡献奖”,一时间,他成为了风云人物,无数的鲜花与掌声迎面而来。
然而,这467.9亿元究竟是怎样构成的呢?真的全部都是汽轮机相关业务吗?
在杭汽轮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杭汽轮B的年报中,我们发现,杭汽轮B所经营的恰是杭汽轮传统的工业汽轮机业务,2012年杭汽轮B营业收入达45.8亿元,这不禁令我们感到奇怪,杭汽轮B的营业收入怎么这么少?
虽然,就汽轮机业务来说,近46亿元的规模已经不能算小,但是和杭汽轮集团所公布的467.9亿元营业额比起来,却是连零头都不到,实在算不得主业。而且,2012年杭汽轮B利润总额10.1亿,利润率高达22%,而杭汽轮集团2012年总利润仅有14.4亿元,利润率仅为3%。这不免让人好奇,除了汽轮机,聂忠海这十年来究竟还开辟了哪些“不那么赚钱”的新业务,从而拉低了杭汽轮集团的整体利润率?
“隐藏”的400亿
杭汽轮集团总销售额467.9亿元,而传统的主营业务只有45.8亿元,余下的400多亿元是怎么回事?在杭汽轮B的年报中,对其母公司的主营业务也只是寥寥数语,在诸多报道中,也未见提及此事,这400多亿元究竟是由哪些业务构成的呢?
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了多方查证,终于找到了一些关于这隐藏的400亿的线索。原来,杭汽轮集团早已不仅仅是一家汽轮机公司了。
在聂忠海2013年发表的新年致辞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一年,我们的贸易板块,在风声鹤唳的市场环境中,再次彰显了超强实力。‘热联外贸’在全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异军突起,实现利润就达4个多亿。”
这家叫做“热联外贸”的公司,拥有超过4亿元的利润,其规模应该不小,不知做的是什么业务。然而,当记者查到它的时候,还是被吓了一跳。“热联外贸”全称是杭州热联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隶属于杭汽轮集团的专门从事国际、国内钢铁贸易的公司;2010年公司的销售量达1533.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26亿元,2011年销售量达180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07.3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量1942.94万吨,销售收入415亿元。原来,杭汽轮集团这“隐藏”的400余亿绝大部分都在“热联外贸”。
但是,这个“热联外贸”规模虽大,所能贡献的利润却非常有限。2012年,其收入415亿元,利润却只有4个多亿元,占集团总利润不到三分之一,利润率仅1%左右。
更为有趣的是,这个“热联外贸”竟然还是聂忠海的“嫡系部队”。
经查,“热联外贸”成立于1997年10月,它的前身是杭州热电集团下属的“三产”公司——杭州市热电物资实业总公司。2002年8月,公司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公司更名为“杭州热联进出口有限公司”,开始了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征战。2003年底,杭汽轮集团收购了热电集团的部分股权,并成功将“热联外贸”纳入麾下。
1997年,正是聂忠海在热电集团任董事长时期,可以推测,“热联外贸”是在他的领导下组建的,2003年底,正是聂忠海到任杭汽轮集团四个月后,“热联外贸”又并入了杭汽轮集团。聂忠海到杭汽轮集团不足半年,屁股恐怕还没有坐热,就迫不及待的引进了“热联外贸”,足见他对钢材贸易的“青睐”。钢材贸易也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依靠钢材贸易的巨大规模和快速增长,他成功带领着杭汽轮集团完成了九年增长近百倍的创举,赢得了无数的荣誉,在全国范围内,杭汽轮集团也成了数得着的大企业,企业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样想来,“热联外贸”的利润率虽然偏低,但是在杭汽轮集团内部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另一方面,作为杭汽轮集团工业板块的杭汽轮B,规模虽然只有45.8亿元,却贡献了10.1亿元利润总额,利润率高达22%,远高于装备制造业的平均水平。那么,聂忠海在工业汽轮机领域究竟又有哪些绝活儿呢?
22%利润率的背后
“我们是中国唯一的工业燃气轮机生产商。”聂忠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是说,虽然杭汽轮B的规模还不甚大,但是聂忠海敢这么说,终究是需要几分底气的。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在传统的工业汽轮机业务领域,杭汽轮B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杭汽轮集团所从事的工业汽轮机产品作为汽轮机业内“皇冠上的明珠”,是一种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关键装备,技术含量极高,被广泛应用于石化、炼油等重化工业领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上只有GE、西门子、三菱重工等少数企业能够生产。作为中国第一家与德国进行技术合作的公司,杭汽轮在1975与西门子公司达成协议,引进了工业汽轮机技术,从此,开始了与西门子的爱恨纠缠。
可以说,杭汽轮与德国西门子的合作与竞争,集中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杭汽轮引进德国西门子技术后,经过20年的合作、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逐步掌握了工业汽轮机转子、叶片等核心技术,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但是,杭汽轮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直到2003年,杭州汽轮在上海外高桥、山东邹县、浙江玉环等3家发电项目汽轮机招标中接连输给西门子、三菱重工,“三连败”才让它彻底反思:一个有着50年历史的老牌国有企业,已经掌握了世界汽轮机核心技术,为什么会在家门口的招标中接连失败?
聂忠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临危受命,来到杭汽轮的。经过一番调研,他发现杭汽轮并不是输在技术上,而是输在了设计理念和服务水平上。
彼时,面对印度发电市场正值“井喷”,各大跨国公司都虎视眈眈。而杭汽轮另辟蹊径,在印度寻找到一家有销售工业汽轮机经验的代理商,并投入50万美元参股该公司,将双方利益捆在一起,促使代理商积极推销杭汽轮的产品。而且通过代理商的力量,将服务方式由单一售后服务扩大为售前、售中、售后、远程和设备改造等一系列服务。在技术上与西门子、三菱等不相上下,在服务上更胜一筹,使杭汽轮很快在印度打开了市场。目前,杭汽轮销售到印度市场的汽轮机达到了200套,占印度进口工业汽轮机市场超30%份额。
与此同时,西门子也发现了杭汽轮不仅完全掌握了核心技术,而且自己的市场地位有被撼动的势头。感到威胁的西门子开始对杭汽轮施压,并提出了并购杭汽轮的动议,被杭汽轮方面断然拒绝。于是,2005年,西门子单方面终止了与杭汽轮长期合作的合同。
分道扬镳后的杭汽轮也非常争气。经过深入反思,聂忠海意识到,企业想要做好,仅仅坚持技术创新是不够的,在经营管理方式上也要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因为杭汽轮集团旧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市场开发需要。在他的带领下,杭汽轮集团完成了机构调整,把工程设计放在销售的前沿,市场需要什么就设计什么,“量体裁衣”为客户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技术服务,形成了杭汽轮独特的销售模式。
接着,杭汽轮以国际最新的技术参与美国市场招标。经过十几个回合的竞争,杭汽轮以技术实力、交货时间和价格优势击败西门子、GE和三菱重工等世界级企业,中标伊利诺斯州电站项目。杭汽轮不仅守住了工业汽轮机的“国门”,而且很快地大踏步走向世界,成为在国际工业汽轮机市场上能与西门子、三菱重工和GE抗衡的“中国力量”。
到2012年底,杭汽轮工业汽轮机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8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30%,在国际工业汽轮机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如此,在聂忠海的带领下,杭汽轮集团还不断的旁逸斜出。在下游,杭汽轮收购了杭州发电设备厂,实现了汽轮机向下游发电机领域的延伸;在上游,杭汽轮集团还进入压缩机制造领域,实现工业驱动汽轮机向上游主机的延伸。此外,从“单一销售”到“成套供应”也是聂忠海正在大力推进的工作,聂忠海一直乐衷于他的“奶牛理论”:
“制造业企业既要学会卖牛奶,还要学会卖奶牛。我们原来卖一个发电机,卖完就算了,这是卖‘牛奶’。现在变成汽轮机、发电机和控制系统成套供应,而且给他组建、安装、调试运行,这就是卖‘奶牛’。打个比方,原来卖一台小型工业汽轮机大概500万元,卖完就没我的事了,现在将汽轮机卖给客户,配套采购锅炉、发电机、控制系统,全部集成供应,再进行普及、安装、调试、运行、教学、后期服务,一共是5000万元的销售额。营收规模从500万元上升到5000万元,利润从150万元增长到1250万元。”
“大”和“强”一直是判断企业综合实力的两个重要标准,而很多中国企业显然把做大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近年来,为了做大而不惜一切代价的企业并不是少数,最终做成了大而弱的企业也屡见不鲜。如杭汽轮集团这般以贸易来做大,以工业板块来做强的模式,无疑是走出了一条企业做大做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