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明确了今后3年的发展目标,包括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9月10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这一行动计划无疑为我国未来5年大气污染防治勾划出一幅明晰的路径图。紧接着,全国多个省市陆续发布了具体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与时间表,一系列政策利好给国内环保装备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需警惕“一窝蜂”式发展根据《

首页 > 大气治理 > 除灰除尘 > 市场 > 正文

大气污染倒逼环保设备由制造业向综合服务转型

2013-10-25 10:12 来源:中国电力报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明确了今后3年的发展目标,包括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9月10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这一行动计划无疑为我国未来5年大气污染防治勾划出一幅明晰的路径图。紧接着,全国多个省市陆续发布了具体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与时间表,一系列政策利好给国内环保装备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需警惕“一窝蜂”式发展

根据《“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环保服务业产值超过5000亿元。不难看出,节能环保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而且市场对节能、环保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需求比较大,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起到稳增长的作用。

事实上,环保设备产业的利好也可以从资本市场上看出端倪。截至今年9月底,2013年涉及环保公司并购项目共有28个,目前正在进行的交易共发生8例,交易额合计达到38.32亿元。而2012年涉及环保公司的并购项目仅有17个,涉及资金规模12.2亿元。

“近几年刺激经济的政策使得社会资金相对充裕,一旦看到行业有利可图资金就会蜂拥而入,这也使得中国无论新兴产业还是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呈现出普遍性和全面性特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如是说。

面对我国环保设备市场的井喷,不少专家表示担心,一旦政策引导鼓励,各路资金蜂拥而至,极有可能重蹈光伏业由盛而衰的覆辙。“节能环保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与市场接轨,避免受政策驱使搞大跃进式的发展。政府应该规范行业的标准并设定最低进入门槛,减少企业在中低端领域的过度竞争。建立技术交易机制和技术交易市场,加速技术的更新换代,鼓励向高新技术水平方向发展。”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方面,节能环保设备生产方面可能会因政策刺激,生产门槛较低出现产能过剩,这是需要防范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节能环保设备使用和技术服务关联度更大,包括环保设备是否使用以及对违法处罚力度大小等,以及政府在环保政策的制度安排和行政管理水平。

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

当前,我国环保产业正在努力超越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传统产业阶段,将经历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升级转型,同时,市场对环保产业的供给能力和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保设备企业也在纷纷向提供系统化的综合解决方案转变。

不少专家指出,当前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虽然产值增长迅速,但是由于投资过于分散,从而难以出现规模化的旗舰企业,这对于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布局分散,相互之间关联度低,产业缺乏集聚性,产业群、产业链远未形成,行业集中度不高,单个企业产值规模与国外国际品牌相比差距显著。”侯宇轩说。

实际上,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环保设备产业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形成了门类相对齐全的产品体系、科技创新能力也在大幅增长,目前我国已研发出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这其中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技术研发成果,脱硝、除尘技术研发成果,固体废弃物治理技术研发成果和资源中核利用技术研发成果四大类。

然而,随着我国环保标准的逐步趋严,我国环保设备企业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这就要求环保装备企业结合国内具体情况,针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开发出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例如我国湿式电除尘技术、移动电极电除尘技术、低低温电除尘技术等等。

从政府层面来说,一是要规范管理,结束环保产业无序、杂乱的状态。加快环保技术产品标准化建设,即制定环保产业的技术规范、产品标准和企业标准,有的还应制定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清理整顿、规范环保市场,形成长效的监管机制。二是要引导资金流入具有高技术水平研发的企业,有助于提升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环保设备产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升级。(记者 于海江)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