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保证不出错”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中庸之道,在此情境下,敢于先行先试的人,其勇气与胆识则尤显难能可贵。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电”)经过多年探路,欲在陕西榆林这个煤炭富集地区,打造一个百万吨级煤制芳烃王国。
8月14日,记者探访了这个未来王国的雏形——世界上首套万吨级煤制芳烃项目。有专家称,煤制芳烃的技术突破,标志着第四种煤化工形式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石油对外依存度偏高的中国可以在不远的将来,摆脱芳烃98%依赖石油生产的局面。
理由一:实业报国
芳烃,主要指苯、甲苯和对二甲苯,主要是生产聚丙乙烯和橡胶的原材料,其下游衍生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冰箱、交通运输、航空、医疗、纺织品等许多领域,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会用到它。
我国芳烃的生产主要依赖于石油原料,国内石油路线生产的芳烃占到了总量的98%,另有少量来自煤焦化。由于我国石油资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高达56.4%,导致我国近十年来有一半的芳烃依赖进口。近年来,随着对二甲苯审批难度加大和我国聚酯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对二甲苯的市场缺口进一步加大。据石油和化工工业规划院的统计,2012年国内对二甲苯的市场缺口达到1022万吨。
煤制芳烃的技术原理,是以甲醇为原料,在双功能(酸性和脱氢)活性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通过脱氢、环化等步骤生产芳烃的过程。在以煤为原料生产芳烃路线上的三大关键技术,即煤制甲醇、甲醇芳构化和芳烃分离转化中,煤制甲醇和芳烃分离转化在国内外均已有成熟技术,但甲醇制芳烃的工业化技术尚属空白。
中国华电认为,如果煤制芳烃探路成功,无疑将是对我国化工和纺织等基础制造业摆脱国外进口依赖的重大贡献。
2011年,中国华电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甲醇制芳烃催化剂和成套工业技术研究,被列入科技部2012年度863“煤制清洁燃料、化工品关键技术与新型工艺研究”重大专项。2011年7月,万吨级流化床甲醇制芳烃工业试验装置在榆林开工。2013年3月18日,“流化床甲醇制芳烃(FMTA)催化剂开发”和“流化床甲醇制芳烃(FMTA)成套工业技术开发”两项科技成果,通过了国家能源局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到同类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
理由二:价值思维
中国华电总经理云公民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中央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从2006年开始,中国华电就进驻榆林探路,起初也只是想着建几个坑口电厂,煤和电同步发展。因此,初来乍到的中国华电也只是参股陕煤集团。2007年,中国华电在榆林的第一个项目——榆横煤电开工,此时想的还是打造煤电基地,向榆林和关中地区送电。
2007年,中国华电正式提出“价值思维”的理念,作为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发电和煤炭同步作为主业的五大发电集团之一,中国华电认为,可持续发展还是要靠产业升级,单纯把煤炭当燃料来卖,不仅受市场价格影响大,不做深加工煤炭的附加值不能得到体现。“我们开始思考,在煤炭资源富集的地区是不是可以立足于就地转化?而不是简单的贩运和生产开发就完事了。”华电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政治工作部副主任盛友鹏说。随后,中国华电与陕西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欲投资800-1000亿元在榆林打造煤炭深加工基地。
但是具体怎么做,却煞费脑筋。陕西华电榆横煤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榆横煤化”)总经理梁彦鸿向记者坦承了当时的纠结:“当时很谨慎,有反对的声音。也论证过很多化工产品和方向,也汲取同行发展烯烃的经验教训。”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从有关渠道得知,清华大学有一个煤制芳烃新技术没有工业化,于是通过反复研究,中国华电认为值得一试。但一个项目要从工业试验做起,冒的风险可想而知。
2010年,万吨级煤制芳烃工业装置在陕西省政府备案先期建设。2011年3月,项目正式奠基。2012年1月9日晚,一次点火、一次投料、一次试验成功,为后来的成套工业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战告捷,中国华电因此更加坚定了要在榆林有所作为。
理由三:示范意义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魏飞告诉记者,通过煤制芳烃技术的工业试验应用,生产1吨芳烃需要消耗5吨标煤,而目前国内石油制芳烃技术生产1吨芳烃需要消耗原油8-12吨。
“如果这个项目在榆林成功了,就意味着在其它煤炭富集地区做这个就具备了条件,比如新疆有好几百亿吨的煤炭资源,怎么发展?我们立志将它打造成一个全国煤制芳烃的工业示范项目,不仅是经济效益的问题,还有一个工业示范的效应。”梁彦鸿说。
据了解,该项目已经被列为国家发改委“十二五”煤炭深加工产业升级示范项目。按照目前榆横煤化每年2000万吨的煤炭产能,电厂就地消耗约在1200万吨,剩下的800万吨即可用来制成芳烃提高附加值。未来该基地全面建成后,煤炭产能将达到3000-5000万吨。
梁彦鸿说,自从中国华电定调后,方向上没有纠结了,接下来论证的就是产业链的长度问题。“我们的考虑第一步先做芳烃,第二步继续后续的研发,第三步再往下延伸产业链。”据了解,目前榆横煤化正在同地方政府协商,在此规划一个芳烃产业园,再规划一个纺织工业园。
“如果芳烃和烯烃同时在榆林都有的话,对东西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加快推进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当地就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都是有重大意义的。”魏飞说。
煤制芳烃技术的消息一出,令业界尤为震惊的是,这一前无古人的煤化工项目,竟然由一家电力企业做成了,随后质疑声也来了。
“很多人就问,作为世界上首套装置技术上是否存在障碍?从万吨级过渡到百万吨级是否存在放大风险?电力企业搞煤化工人才从哪里来?”魏飞告诉记者,清华大学有着40年的相关经验积累和成熟度,从万吨级到百万吨级也能够从容应对。
在人才储备方面,榆横煤化收购榆天化之后,全面接手了榆天化的化工人才队伍。“首次开车的时候,我们没有请任何外部的专家,就是清华带着榆天化的队伍把车开起来了。有这个队伍,我们百万吨还要打一个大胜仗!”梁彦鸿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