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上,我国核电制造业的展示十分抢眼。上海电气、东方、哈电、二重等大型企业集体亮相,充分显示了我国核电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先进水平。
就在展会开幕前夕,记者走进临港核电设备制造基地,采访了上海电气重工集团,耳闻目睹了上海电气人在打造世界一流核电制造基地过程中创造的辉煌,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大制造”的顶级水平和能力。
临港核电基地印象
临港雄踞东海之滨,毗连杭州湾,紧邻国家一级口岸芦潮港。这里有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外海上的城市深水港——洋山港,非常有利于大型设备的运输。
临港地区由主城区、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区5个功能区域组成。根据上海市政府规划,到2020年,临港地区要基本建成高端制造要素高度集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效联动的“智造城”,基本建成宜业宜居、产城融合的滨海新城。临港核电基地就建在临港新城重装备产业区。
进入临港,完全没有那种曾经有过的中国重工业留给人们的印记。纵横交错宽阔整洁的道路,绿树成荫花园一样的厂区,无不透露出现代化工业园区的信息。
临港基地是上海电气特大、特重、超限设备的制造基地,其中承担核岛主设备生产的有上海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该企业是由原来的一机厂与先锋电机厂在2005年组合建立的,主要制造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还有一家是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压力容器、蒸发器、稳压器。另一家上海电气凯士比核电泵阀有限公司,我国核电设备国产化的最后一道难关——主泵技术就在这里攻克,同时还是核级泵的生产基地。临港的三大核电制造企业与闵行核级大型锻件基地,合力构成了中国最大的核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
临港核电制造基地的投资建设,不能不说是上海电气具有战略眼光的大手笔。根据集团的规划,其战略目标是成为国内核电主设备配套最齐全的产业集团,成为核电制造业技术水平最高的集团之一。临港核电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无疑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也是其继续领跑核电制造行业的重要一步。
2005年,正值我国核电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按照国家当时制定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从2005年到2020年,中国将投资5000亿元人民币,建设58台百万千瓦级机组,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也就在这一年,上海电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开始了临港核电基地的建设。
2008年,临港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产。2009年,上海电气又一鼓作气开始二期建设,到2012年,已建成的临港重装备基地,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最大起吊能力700t×2,配有5000吨级自备码头,并配有国内一流的计量室、理化实验室,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核电主设备制造基地之一,总投资达到60亿元人民币。
今天,进入临港核电制造基地任何一个生产车间,都可以看见世界级的生产装备、实验台架。记者在第一机床厂制造车间采访时,看见两个十几米高的多功能专用机床,正在加工堆内构件吊篮筒体。这两套设备分别提供给昌江60万千瓦核电站,以及正在台山建设的从法国引进的EPR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据介绍,这种大型机床可以进行车、铣、钻、焊等多种工艺的机加工,具有世界一流的加工能力和水平。
在临港飞跃
上海作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一直把核电设备的制造放在重要的位置,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成立了与市属职能部门同等级别的核电办公室,专门负责协调核电站设备的科研设计制造工作。
上海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我国核电国产化作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有180多家工厂、科研单位投入秦山一期(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30万千瓦原型堆)工程,国家和企业先后投资4亿余元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技术先进的工艺装置,先后研制成功的核电设备占全部设备的50%。
90年代中期,上海又担任了首座国产化商用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站2号机组的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堆内构件和1、2号机组全套控制棒驱动机构、核燃料装卸机以及一批核岛、常规岛所需的辅助设备、部分仪表设备等的制造。很多企业为了承担核电项目,又投巨资添置技术装备,在管理水平、人才培养、技术储备等方面拥有了独特的优势。
可以说,上海电气的核电制造业是随着我国核电国产化实现的步伐逐步发展起来的。企业不仅参与了我国所有投产或在建核电站的主设备供货,也参与了多种技术路线核电站的设备研发。而真正使上海核电制造业实现飞跃的是临港、闵行基地的建成。
目前,临港基地在我国核电主设备的制造上已具备担当半壁江山的能力,在新一轮先进核电站建设中显示出充分的实力。
去年,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简称上核)的两条消息引业界关注。2012年5月29日,海阳AP1000蒸汽发生器管板第20050个深孔,在TBT专用机床上钻妥。这是上核继先后攻克百万千瓦级CPR、百万千瓦级EPR、60万千瓦改进型等核电项目蒸汽发生器管板深孔加工技术后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2011年12月28日下午,福建宁德核电工程2号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发运,这是上核承制的第一台百万千瓦级反应堆压力容器,也是临港基地研制交付的第一台反应堆压力容器。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上核公司已经完全具备了百万千瓦级核岛主设备成套制造和供货的能力。
上海电气在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制造技术上,国内无人能望其项背,一机床生产基地在我国所有核电建设项目此项制造中承揽了近100%的合同。堆内构件自主创新技术累计171项,其中21项形成专利;控制棒驱动机构自主创新技术达159项,其中4项形成专利。
上海电气和德国KSB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上海电气凯士比核电泵阀有限公司,更是向核电设备国产化最后的堡垒——主泵技术进行冲刺,现已在临港投资10亿元人民币建设研究生产基地。一期联合厂房(主要功能:生产、加工及核二三级泵装配和试验)于2010年8月竣工投产,配置有高端的加工制造设备和试验设备。代表性的关键设备有德国进口的泵轴加工中心、Φ130数控落地加工中心、Φ2000立式车铣加工机床等,以及核2、3级泵试验回路。二期工程为主泵装配车间和主泵全流量试验回路,可满足二代改进型和三代AP1000/CAP1400主泵的全流量试验,计划于2013年中竣工投用。
对话上海电气重工集团总裁陈干锦
在位于黄浦江边一座年代久远的办公楼里,上海电气集团股份公司副总裁、重工集团总裁陈干锦接受了记者采访。以下是记者与陈总的对话。
Q:记者:上海电气重工集团在核电设备制造能力上处于什么水平?
A:陈总:集团通过临港、闵行两大核电基地的建设,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核电关键设备制造的产能,具有年产10套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6套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12台核电主泵,50台套核二、三级泵,6-8套常规岛半速汽轮发电机的能力。
在核级大型锻件产能上,可以实现提供6套百万千瓦级核岛容器类重型设备(压力容器、蒸发器、稳压器、主管道)的配套锻件、25套反应堆堆内构件锻件的目标。从2007年到2012年,集团总共拿到451亿元的设备订单,在国内市场分别占据核岛47%、常规岛33%的份额。
产业达到规模化。2011年实现百万千瓦级核岛、常规岛主设备产品的配套供货。2012年完工主设备38台(套),2013年预期将完工主设备超过50台(套)。
Q:记者:与国际几大核电设备制造商相比,上海电气有何优势,差距在哪里?
A:陈总:上海电气涉足核电30多年,在技术、人才、管理经验方面有深厚的积累,近七、八年又实现了产业化发展。与国际几大核电设备制造商相比,我们在能力提升的能级、速率、技术研发投入和成果方面具有优势。主要差距是以质量为核心的核安全文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制造工艺与流程还需要固化和优化,在管理幅度与深度上与行业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Q:记者:上海电气提供的所有核级设备在核电站运行如何?
A:陈总:截至目前,上海电气已交付20套反应堆堆内构件、17套控制棒驱动机构、3台反应堆压力容器、27台蒸汽发生器、6台稳压器、7台汽轮机、8台发电机,总共89台套核电主设备,现场返修率低,投用安全、性能可靠。
我们提供给秦山一期的蒸汽发生器运行20多年,至今无一根U型管堵管,红沿河1号机组冷试成功、宁德2号反应堆压力容器发运,业主都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
Q:记者:核级设备的研发制造对上海电气的整体产业水平有哪些拉动?
A:陈总:首先,使上海电气在核岛主设备、常规岛主设备、仪控仪表、配套锻件上实现了产业链配套。其次,集团以项目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主设备和大型锻件为重点,走出了一条向高端制造业转变的发展道路,实现了核电关键设备的批量供货。
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核级设备的研发制造,上海电气在技术、管理方面都有很大提升。在技术提升上,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及自主攻关,目前二代改进技术已成功应用,三代及高温气冷堆技术正在产品制造中验证;管理提升方面,结合核安全文化建设和“世界级工厂”的创建,在核电产品的高质量、合同产品的按期交付的不断检验中,对企业的管理体系、管理能力都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Q:记者:核电发展规划调整后,我国核电建设速度放缓,制造业出现部分能力放空问题,这种情况给集团经营带来哪些困难和压力?
A:陈总:我国核电制造业正处于稳定成长和“爬坡”“走出去”的能力培育关键时期,特别是在人才、技能、工艺、标准、核安全文化和质量意识等方面,需要保持核电建设的连续性,以保持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稳定性。核电设备投资大、周期长、产业依赖度高,政策依赖性强,更需要长期稳定的核电发展规划予以指导。
核电规划调整后、核电订单会明显减少,合同竞争日趋激烈,部分竞争会进入价格比拼状态,其结果是大大压缩了产品制造的利润空间,加大了投入扩能的资金回收压力,对人员稳定、企业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Q:记者:希望采取什么措施,继续保证核电设备制造能力和人员技术水平不下降?
A:陈总: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以一定量的核电项目建设作为产业依托,使国家核电发展规划与高端制造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避免因大起大落带来的产能放空、人才资源流失,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在与陈干锦对话中,记者深切感到这位肩负着上海核电设备制造业发展重任的年轻领导干部,对来之不易的中国核电设备制造业的能力积累、技术进步成就十分珍惜,对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