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浙江杭州临安市供电局工作人员在开展电缆管沟治理工作时,用了2分钟就对某一线路电缆进行了“身份”识别,而这项工作在以往,常常需要半个多小时才能完成。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完全得益于他们手中的新式“武器”——智能管线仪。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缆线路由空中转移至地下。在还原蓝天白云的同时,地下复杂的电缆分布却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电缆在敷设时,仅在几处标注了线路名称以示身份,大多数电缆井中的电缆都处于“无名”状态,一旦发生故障,要快速准确地从几条甚至十几条电缆中找到故障线路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此前工作人员采用电缆定位仪,需要在停电状态下进行操作,即使是熟练工至少也需30分钟才能确定。而采用智能管线仪,则实现了带电作业,配合智能相位信号发生器,将信号在带电电缆中传播,智能管线仪捕获信号后转化为数据,让工作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识别电缆的身份。
“目前全市有2、3百口电缆井,用传统方式识别电缆起码需要半个月时间,现在三天就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不停电了,也减少了老百姓对停电的投诉,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临安市供电局配电运检三班安全员胡紫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