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体制改革成就电力辉煌
回首中国电力工业,令人感受深刻的地方就是改革的推动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东北一个城市当电业局长,亲历了我国历时最长的缺电时期,拉闸限电是常见现象,工厂企业常常停三开四。
1987年我奉调到水利电力部工作。这年秋天国务院决定,电力工业实施“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二十字方针,对电力体制进行改革。这轮改革建立了网、省电力公司,将在华东试点的集资办电政策推广到全国,开征了地方电力建设基金,增强省市办电的能力和积极性,实施多种电价,煤运加价等新的电价形成机制。
这些新的改革举措极大地调动了中央和地方办电的积极性,电力工业很快就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前一年投产500万千瓦机组都费力,1990年后年投产能力就突破了1000万千瓦,电力短缺矛盾明显缓解。这一轮改革的宝贵经验有两条:一是放开电力投资,设立基金给予造血机能,省级政府担负更多责任;二是让电价反映价值,更加接近市场机制。
进入新世纪我国面临的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经济的强劲增长,对电力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进一步解放电力的生产力,中央适时做出了电力体制改革新决策。2002年国务院颁发五号文件,进行全面部署,明确电力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总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构建政府监管的电力市场体系。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建立电力市场,调整重组辅业、三产、多经产业并与电网企业分离(即“主辅分离”),提出输配业务内部独立核算等。这轮改革把单一的中央电力企业分割重组为11个发电、电网、辅业集团公司,连同原来已经形成的其他央属发电企业和省市的电力投资公司,在发电侧形成了较为充分的竞争态势;在电网方面也形成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大央属电网和内蒙古、陕西地方、广西地方等地方电网,形成了相对间接的竞争局面。这轮改革启动后,立即迸发出电力投资的热潮,各地各类投资者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大量电力项目投入建设和商业运行,装机规模一涨再涨,最高年份甚至超过一亿千瓦,经济上扬导致的电力短缺很快就被新投入的产能所平衡,新的彻底放开的发电市场让电力短缺变成了历史。1987年我国电力装机一亿千瓦,2011年时已经突破十亿千瓦,体制改革居功至伟。
2011年我国开始实施“十二五”规划,这又是一个新的历史开端。中国能源开始第三次转换替代时期,中国过分依赖煤炭的局面将逐渐改变,担纲替代的能源应当是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及核能。而要实现替代能源的规模开发应用,需要一种全新的电网体制予以配合,所以下一步深化电网体制改革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最近国家能源局提到,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新能源发展,这就需要加快推进以价格市场化为核心的电力体制改革。建立市场配置资源、供需形成价格的现代电力市场体系,发电和用电价格由市场决定,输配电价由政府核定和监管,电力调度、交易、结算独立运行,这个改革的方向是合理可行的。关键要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乃至各界公众形成广泛共识,高层决策部门要有进一步改革电力体制的决心和紧迫感。在喜迎十八大的时刻,回顾改革带来的电力工业巨变,更期盼改革引导我国实现新能源发展的飞跃。
(作者为电力行业资深专家 姜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