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遵义供电局输电线路道真工作站、道真供电局输电管理所成立,两块牌子一套人马,49岁的张召利带着他的9个伙伴们走马上任。一年多的时间很快过去了,他们在巡线路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一串脚印一首歌,记录了他们的故事。
数字里的故事
全站共有10人,其中巡线工7人,24条线路。
110千伏线路8条,全长为218.7千米---遵义电网连接正安、道真、务川三县电网的大通道,分别连接正、道、务三县的3座110千伏变电站;
35千伏线路16条,全长 158.6千米---分别连接道真全境9座变电站;道真电网的主要构架和“命脉”;
7个人的工作职责就是负责总长为377.3千米的线路运行巡视监控、维护检修工作。而每巡一次线路,他们需从道真出发,在不知翻越了多少座山、涉过了多少条河流,一基一杆塔的攀爬、检查后,才能行至遵义。杨萍告诉笔者,每一次巡视就是一次出征,巡视途中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除了严寒、酷暑外,还得时刻提防毒蛇、黄蜂的袭击,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也得花上50多天。然后再花上三五天时间将巡视结果进行分析处理,也就是说,一个工作周期差不多就是三个月。
没有一次故障跳闸记录。
一串串数据记录了张召利他们巡线路上的脚步,也记录了他们风雨中的故事。
风雨中的故事
采访中,道真工作站唯一的女工杨萍告诉了记者关于一壶水和一餐土豆饭的故事。
每一次巡线或检修,张召利通常是把工作人员分成三个人一组,三个人的工具比如接登高板什么的加上至少8片悬式瓷瓶再加上一些必备材料,每个人肩上的担子至少在40公斤以上。
为了减轻肩上的担子,三个人只能带一壶水,当车子把他们载到山下后,一次艰苦的巡线便正式开始了,几十公斤的担子在肩头压着,他们从一个山头走到另一个山头,汗流不止,这个大大的水壶就在三个人的手中传着, 令杨萍感到奇怪的是,一天巡线下来,水壶里总还剩有一些水。
今年夏天,110千伏上正输电线路跳闸,为了尽快恢复供电,遵义供电局派出10名工作人员前去支援道真工作站,早上7点30分,一支由遵义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和道真工作站组成的18人的抢修队伍出发了。
老天好像要考验他们的意志, 8点半左右,又下起了瓢泼大雨,所有人的衣服全都湿透了,肩上的沉重担子加上湿透的衣服,伴着道路的湿滑,使他们举步维艰,中午12点,杨萍打电话询问检修情况,问是不是要给准备中餐,得到的回答是“早得很,中餐不要准备了,我们自己想办法。”后来杨萍才知道,18名巡线工花了300元请老乡给他们煮了一大锅土豆饭。晚上7点半收工的时候,杨萍见他们一个个虽然疲惫不堪,衣服全湿透了,也分不清是汗水和雨水,但是每个人都是乐呵呵。经打听,才知道他们今天遇到了两个值得高兴的事,一件是线路检修顺利结束,赶在规定的时间之前完成了任务;第二件是今天吃到的这餐土豆饭,是他们巡线以来在山上吃到的第一次午饭。
杨萍告诉记者,巡线中的艰辛其实是外人难以想像的,冬天,天冷路滑,夏天毒蛇黄蜂,风餐露宿。
王跃进们的故事
采访中,杨萍不止一次地向笔者提到一个叫王跃进的巡线工的名字。杨萍告诉记者,王跃进本是供销社的一名职工,今年55了,家里开着一间小作房, 孩子在外工作。20多年前供电局的一次外聘机会,使他成了供电局的一名外线工,从此,外线工的职业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50多岁了,照说家庭经济也还算宽裕,但是他总是离不开这份工作,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岗,如果天气稍有变化,他就会坐立不安,担心线路安全。他生性乐观,对年轻人又特别的关照,杨萍告诉笔者:如果有一两小时见不到他的身影,听不到他的声音,大家都很不习惯。
从杨萍那里听到的还不止这些,他告诉笔者好几个值得我们记住和名字:张召利,道真输电管理所主任,去年被评为道真供电局先进工作者,今年又被遵义供电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王云峰,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退伍军人,勤奋好学,已成长为工作站的骨干;
零故障跳闸率,记录的是马洪波、陈强们冬战寒冰、夏斗酷署,日复一日的巡线的脚步……
一路巡线一路歌,道真工作站的同志们就是这样一路走来。杨萍说,与他们工作在一起,她每天都被他们和事迹感动作伴,她很想为巡线工作写点什么,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因为工作太忙,一篇题为《穿棱于林间电网的消防队员》稿子一直没有脱稿。但是在她告诉笔者,在她心里,巡线工们的点点滴滴全用心记着,正、道、务三县的群众记着。(杨萍 秦冰凌 刘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