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人,10年,21条线路,367公里。
这10年来,他们每个月行走367公里,踏遍临安西部的巍巍大山,无论寒暑,无论节假,只为了守护山下点点灯光。这10年来,他们如同一枚螺丝钉,默默奉献,保障了21条线路的顺畅运行。他们,就是临安市供电局输电线路管理所昌化分队的队员们。
内敛的队长陈新君才36岁,别看他年纪不大,巡线经验已有13年。平时不多话的他,说起自己队员就突然来了劲头:“年纪最大的是赵樟萍,55岁了,到今年7月就要从这个岗位上退下来了。老赵巡线十几年了,现在负责於潜地区3条线路,总长64公里;年纪最小的是王少华,刚毕业的大学生,现在没出师,跟着师傅一起干……”不光是对自己的队员了如指掌,陈队长对管辖范围内的14条35千伏线路和7条110千伏线路也是清清楚楚、历历在目。在这些线路中,最让陈队长操心的莫过于那条全省海拔最高的35千伏线路。

山陡路滑,工作人员只能弃车背着工器具徒步上山
守护年三十
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在浙江这样的丘陵平原地区算得上是“巨人”,每年冬天,这座山上的温度都会跌至零下十几度。特殊的地形也造就了这条高山线路的多灾多难,为此输电线路管理所昌化分队的队员们还在山上吃过年夜饭,也曾在雪地里看过正月初一的朝霞。
谁都无法忘记2008年春节的那场大雪,大年二十九中午,陈队长和他的队员们刚从工业园区巡线回来,电话就骤然响起:山上那条35千伏线路41号铁塔故障跳闸,重合失败!一想到这条线路上的重要用户在这冰天雪地里没有电可用,陈队长心里就火烧火燎的,他和其他四名队员马上吃了几口方便面当做午餐,就急冲冲地赶赴海拔1400多米的线路所在地查找故障。
盘山公路的雪厚达50公分,汽车根本无法行驶,只能步行。大雪地里,大伙深一脚浅一脚的边走边排查沿途的铁塔和线路通道情况,3个小时后终于爬到了故障报告点——41号铁塔,但铁塔没有丝毫的异常情况。此时,大家早已是大汗淋漓,午餐那点方便面的热量随着这身汗水很快就消耗怠尽,双腿也变得又酸又软。怎么办?只能继续前进。时间又过了2个多小时,天渐渐黑了下来,考虑到夜间巡查的安全性,大家决定先在高山人家留宿一晚,除夕日,他们将继续查找……
大年三十一早6点,队员们就出发了。50多厘米厚的积雪早已把浙西山区变成白茫茫的一片,崎岖的道路、厚厚的积雪,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54号铁塔出现了,队员们高兴得跳了起来,可随即大伙又像霜打的茄子——焉了。因为整个山被大雾笼罩着,光线很差,能见度只有5米左右,根本看不见53号至54号塔之间的导线情况。于是在这零下十多度的气温中,在这满天飘着雪花,刮着凌厉寒风的高山上,巡线人员只能守在铁塔下等待浓雾退去,这一等就是五、六个小时,直到下午三点,雾气不退反而越来越浓。原本以为可以查完故障赶回家吃年夜饭的五个人,只能返回老乡家中,在海拔1400米的高山上吃了一顿老乡款待的年夜饭,等待大年初一的到来。
初一早上,老天终于给了些面子,天气放晴了。陈队长和队员们这才顺利地查清了故障所在,为后面的抢修提供了准确详细的第一手信息。

在雪地里行走格外困难,队员们互相帮扶着,一点点向目标铁塔前进
邀请高科技
此后的2年,虽然陈新君不断加大巡视力度,但依然无法阻止老天爷的威力。山高路陡,两基塔之间跨度大,山上极端天气变化快等原因,使得这条高山“雪线”出现了倒塔、断线等严重故障。“这样下去不行,光靠人力已经无法满足这条线路的状况,必须想别的办法。”陈队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高科技手段。
为了找到一个能在这条特殊线路上发挥作用的设备,陈队长没少下功夫。除了自己查找资料外,还发动队员们一起群策群力。那段时期,每逢班组会,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监测、如何除冰。一个个方案被提出,一个个方案又被否定,班组收集的资料越来越厚,队员们心中的想法也是越来越具体。大型设备上不了山,就得选用小型的;天气变化快就得早发现早预防早入手。综合实用性、可行性、经济性等各个方面的考虑,陈队长决定要为这条线路装个在线监测系统,通过这个“千里眼”时时关注高山上铁塔、导线的情况,这样不仅能够节省人力,更能及时发现线路安全隐患,让队员们可以有重点的、有目的性的对线路进行有效维护。
正当方案形成时,陈队长了解到省电力公司正计划给特高压安装在线覆冰实时监测设备,这条系统通过对导线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可及时掌握导线覆冰情况,这和陈队长的设想不谋而合。于是陈队长逐级向上汇报,将这套系统争取了过来,成为全省唯一一条安装了该系统的35千伏线路。
自从在线覆冰监测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之后,陈队长每天对系统传输回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即时掌握线路基本情况,提前做足准备,制订相应措施。2012年2月28日一大早,临安飘起了立春后第二场雪,陈队长打开系统对查看线路情况:“正常情况下导线悬垂压力大约在420N(牛顿)左右,今天早上压力值600N,估计导线上覆冰厚度大约在7、8毫米,对线路的影响不大。”经过1年的使用,现在陈队长看到系统里的压力值就能大约估算出导线上的覆冰厚度,也能推测出铁塔上覆冰厚度。仅2012年1、2月份,在系统的帮助下,他们已经成功处理了2处导线覆冰亚种问题,确保了这条线路无故障运行。

工作人员顶着寒风,用器具慢慢敲除铁塔上的覆冰
做颗螺丝钉
巡线是个寂寞的工作,尤其是在大山里巡线。陈队长负责的21条线路,80%都在山上。在巡线过程中,没有车水马龙,没有人声鼎沸,相伴的只有密密的山林和悠远的鸟鸣。很多铁塔都处在车子无法到达的地方,于是上山和下坡成了这个班组的必修课。他们大步行走,山林恍若平地,不一会儿就把跟拍的记者甩下一大截路。几个小时后,终于接近山顶,陈队长巡视完目标铁塔后,便寻了处平坦的地方,就着矿泉水大口吃起了面包。这就是他们巡线路上自备的午餐,也是唯一的能量补充。“巡线的日子很苦,但是心里却很美、很有成就感。”陈队长说。13年的巡线工作让陈队长已经习惯了这种寂寞,回想起刚刚开始巡线的那段日子,陈队长唯一的记忆只剩下“晕”。盘山公路弯多且急,这让原本就晕车的陈新君更不好受。陈队长说,晕车这回事和寂寞一样,忍受的多了就习惯了,习惯了也就好了。现在,新进的队员在训练课程里,还保留这一项特殊的训练——坐车,要让队员们尽快适应车子在盘山公路上回旋腾挪。
在寂寞中,陈新君和队员们行走了10年,用他们的智慧和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守护着每一条线路安全。在他们的努力下,仅2011年,就发现了37处安全隐患,查找到26处故障点,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0余万元,间接经济损失近200万元。

面包加矿泉水,就是这冰天雪地里唯一的能量来源
“要干好巡线工作,就必须发挥螺丝钉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受得住寂寞。”这是陈队长经常挂在嘴边用来鼓励年轻职工的话。在他的带领下,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终将成长为电网坚强卫士,守护万家灯火,守护百姓幸福。(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