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新一轮寒潮与用电形势紧张,城区居民供电保障再次成为电力部门一大“棘手”难题。据悉,2011年夏天成都主城区最大负荷曾屡创新高,成都电网曾长时间处于最高负荷状态运行。而今冬明春,成都电网又将面临与去年夏天一样的压力。但据记者了解,成都电力供应并不短缺,省电力公司也再三强调优先保障居民供电。电力紧缺原因何在?
“缺少变电站已成为高峰限电的主因,我们甚至有时"有电供不进"!”成都电业局副总工程师洪行旅十分无奈。
“变电站建设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陈修言如是呼吁。

无奈的瓶颈
中心城区急缺变电站
“成都中心城区用电高峰期遭遇限电的背后其实缺的不是电,而是变电站。”洪行旅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实是哪里缺变电站,哪里就面临电力短缺。
他解释,通过高压线输送到城市的电必须通过变电站降压才能输入居民用户,没有变电站,电再多也是浪费。“2011年夏天被拉闸限电的几个区域,就是因为变电站数量不够,电力负荷超限引起的。”
“一个变电站负责的是一个片区的电力负荷,不可能远离用电区域。”洪行旅表示,人口越密集、电力负荷越高的地方,对变电站数量的要求就越多。“成都未来几年的电力需求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上下。”他粗略估计,至少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再修10座变电站。
成都市能源办主任王永新表示,按照规划,2011年年底前将有17个变电站项目建成投运,31个变电站项目进场施工,“到2012年年底,基本消除"卡脖子"的问题。”虽然有建设计划,但电力部门对于变电站的建设前景并不乐观。
公众的担忧
成都中心城区5年没有新增变电站
市民担忧变电站有“电磁辐射”问题,是变电站修建受阻的最大原因。
记者了解到,从2007年开始,成都市220千伏小关庙变电站等至少7座已完成规划和环评手续的变电站遭到了群众不同程度的抵制,除了110千伏红牌楼变电站经过协调目前已经开工建设外,其他6座至今未确定开工日期。“有些项目两三年前就做了核准,一切开工手续、条件完善,但因老百姓坚决反对,施工人员一直无法进场。”省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专责刘红志说。
采访过程中,很多居民都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并不是反对修变电站,只是希望变电站离自己的小区远一点。”由于害怕“电磁辐射”,很多楼盘业主极力反对在自家周边修建变电站。尽管电力、环保等相关部门反复宣传“变电站并没有电磁辐射”,反对声仍然此起彼伏,这也成为变电站建设的一个全国性困局。
省电力公司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一方面许多市民对停电持“零容忍”态度;另一方面,周边居民反对小区旁边新建变电站,让电力企业左右为难。一个尴尬的现实是,成都中心城区近5年没有一座新建变电站落地。
权威的释疑
电磁感应不是辐射
对人们的心理阴影,省辐射环境管理监测中心站电磁环境监测室主任徐斌指出,通常所称的“输变电设备电磁辐射”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概念,变电站产生的不应该叫电磁辐射,而应该叫电磁感应。
据徐斌介绍,他们曾以围墙为准,对数百个110千伏和220千伏的变电站做过实地电磁感应测试,而围墙之外、变电站周围监测出的数值均“接近地球本身具有的电磁场水平”,即与人们生活环境中的电磁强度相差无几。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仍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将抵制坚持下去。
“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国内外城市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变电站以外,加油站、换气站、垃圾站等老百姓离不开、又都不愿建在自家附近的公共设施,都存在阻建问题。”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陈修言认为,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用电负荷也随之成几何倍数增长,变电站布局势必更加密集。并非靠规划的随意调整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省电力部门在与市民积极协调、争取理解的同时,开始向上海、北京以及国外等发达地区“取经”。据介绍,为了减轻公众心理压力,中心城区新建变电站均为室内站,同时兼顾了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但不管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变电站建设都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陈修言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