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整个火电行业被亏损和减排两边撕扯,可以说从年初一路“纠结”到年尾。而今年也出现了自2004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电荒,据中电联预计,今冬明春的电力缺口或达4000万千瓦。有人认为今年的“电荒荒”凸显了近几年来我国火电企业普遍亏损的火电之痛。所谓“电发得越多,亏得越多”,火电企业缺乏发电动力。同样据中电联统计,今年截至10月,全国新开工火电规模同比下降了24.9%。
我国的煤电矛盾持续多年,也就是通常说的“市场煤,计划电”。为解决这个矛盾采取过煤电联动、联营;煤电一体化;限制电煤价格等等措施,可结果却是矛盾不断升级的趋势。今年“两会”期间,电力行业的代表们表示,电煤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是导致火电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并再提“煤电联动”希望借此来摆脱火电行业持续恶化的亏损现状。而有煤炭集团的代表则表示“电力行业的亏损原因在于几大电力集团装机容量的快速增加。正是由于电力企业的快速扩张,导致了其负债的大幅增加,形成了一定时间段内的亏损。”
此外,令人敏感的消息不断公布,一面是国资委公布的数据称,2011年前半年火电亏损额达153.8亿元,已超过2010年全年的亏损额;另一面是火电企业“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于9月正式出台,将从2012年1月1日起为火电业插上绿色的翅膀。同时,今年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规定,要于2011年底前,淘汰单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火电一方面不断亏损,另一方面又要顶着减排的各种压力,日子的确不好过。
国家今年三调电价,以年底的一次最为全面,其中包括了对脱硝电价的补贴规定,试行补贴价为0.008元。对此,舆论普遍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此次调价将缓解火电企业的亏损情况;还有一种认为靠这种暂时性的行政调节手段无法解决我国电力的体制问题。
火电业的矛盾争论到最后还是在“体制”二字上。目前,我国的火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仍旧保持在80%以上。据悉,在今年水电普遍乏力的情况下,火电出力达到了自2008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火电在短期甚至是中长期内仍然会是出力最多的一个。下面我们选择了火电十大新闻事件,欲借此来回顾和总结一下火电的2011。

一、五大发电集团亏损
5月17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 公布了电力企业月度经济效益情况,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今年1-4月份火电生产亏损105.7亿元。
10月27号,中电联发布的《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中称,上半年,五大发电集团电力业务合计亏损66 .5亿元,同比增亏50 .9亿元。其中,火电生产企业亏损153 .8亿元,同比增亏95.2亿元。在国家做出了上调电价的措施后,五大发电集团的火电亏损数额在两个月内还是增长了40多亿元。其中大唐集团的亏损最为严重,旗下88家火电厂有超半数亏损,30家负债率达100%,亏损面达70. 5%。
点评:
五家国有电力集团火电业务的亏损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闻,自2008年开始年年都在亏,今年特别凶。2010年,五大集团运营的436个火电企业中已有236个处于亏损状态。同时五大发电集团平均资产负债率达85%。对此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曾解释说:“自从1984年我国对国有企业‘拨改贷’后,电厂建设资金几乎全部是贷款,也就意味着,发电厂从一开始就没有资本金,资产负债率普遍高。”同时,他还表示,电力体制改革调动了发电企业的积极性而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这也会造成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但造成目前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还是电力体制改革不到位,电价改革未理顺。
相关链接:中电联:煤价上涨致五大发电集团前4月火电亏损逾百亿元
煤价走高加剧五大发电集团亏损 煤电价格夹击致电荒
二、山西火电企业求救
9月,山西求救火电企业由9家上升为13家,同时联名上书称资金链断裂、无钱买煤、电煤严重短缺,已经无力自救,请求政府给予扶持。据悉,截止今年9月初,山西省调电厂电煤总库存为189.5万吨,库存低于7天警戒线的电厂有18座;缺煤停机10台。而今年上半年山西24家主力火电企业中,17家亏损,数额已达24亿元。
11月,山西多家电厂负责人集体赴京,代表山西部分电厂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调高电价的建议。并称山西中南部作为亏损重灾区,其中13家电厂今年前10个月累计亏损已达32.89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达111%,无钱买煤、存煤使得一些电厂停机现象严重。
点评:
今年的山西上演了一出“身在煤海没煤烧”的尴尬戏。“作为煤都的山西火电厂都亏成这样,那贫煤地区的火电更是难活了。”山西火电的窘境难免令人产生这样的推断。但事实上,火电没钱买煤,并不是缺煤,而是买不起或者买不到。电力企业普遍认为,高涨的煤价是造成巨额亏损的主要问题。市场煤的价格不断攀升,今年6月底,秦皇岛5500大卡的动力煤达到了每吨850元左右。同时,国家发改委多次下发通知,要求2011年重点合同煤价格要保持在2010年的水平上,这使得市场煤和合同煤之间出现巨大的价格差而引发倒卖合同煤的情况。另外,合同煤的兑现情况也不乐观,有消息称,重点合同煤的违约率最高达70%以上。仍以山西为例,今天其重点合同煤签约2435万吨,实际到厂仅为676万吨。未兑现的合同煤会转手进入市场以高价卖出,而这无疑是给火电企业的日子雪上加霜。
相关链接:解读:山西13家火电厂集体求救 原因何在
三、三调电价
4月10日,国家发改委上调了山西、青海、甘肃、海南、陕西、山东、重庆、河南、湖北、四川、河北、贵州共计12个省的商业和农业用电价格,平均上调2分左后。
6月1日,将安徽、湖南和江西三省也纳入电价上调的范围,电价上调1.67分。
11月30日, 发改委再次上调电价。从2011年12月1日起将全国燃煤电厂上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6分。同时,也对电煤价格发出了限价令并对于备受关注的脱硝补贴也给出了每千瓦时加价0.8分钱的试行政策。
点评:
在前两次调价未能压住火电企业越亏越厉害的局面后,发改委于年底再次采取行政手段进行急救。虽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对火电企业来说利好的事情,但这种“缓兵之策”仍旧引来了担忧,认为如果煤炭价格降不下来,电价上调对于亏损中的火电企业来说就没有多大意义。同时,对于电煤的价格限制能否真正起到效果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2008年进行煤炭价格限制时就曾出现不降反升的现象。
年底的第三次调价,虽不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方法,但在今年火电亏损和电荒严重的双重压力下,也是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手段,再加上下半年CPI的回落也从一定程度上为提价腾出了些许空间。
相关链接:年内三调电价影响电网几何? 明年电网投资或将增加
四、郎咸平vs 中电联
11月初,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一篇名为《谁在忽悠电力紧张》的文章中称,“电厂联合在一起忽悠我们加价,只有加价才是最省力的,在这种情况下,电厂哪里还有动力去提高燃煤效率。”并认为五大电厂根本没有亏损。
11月15日,中电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称郎的说法“有失偏颇”,同时表示五大电力的上市公司上半年盈利和火电业务亏损并不矛盾,因为上市公司都是集团的优质资产,其并不能反映出火电整体的状况。
11月21日, 郎咸平再次发文回应,除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外,更是将矛头指向电网,称“建议中电联帮助老百姓学习广电告联通电信垄断的精神,对国家电网发起垄断举报调查。我不但坚决反对电费涨价,我甚至认为压缩电网利润,电费还有下降空间。”
点评:
在当前火电企业集体哭穷的背景下,郎咸平的这篇文章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认为郎并不是电力方面的专家,对于我国煤电的实际状况并不十分了解,目前我国火电企业是真亏,并非是忽悠加价来填饱自己的腰包。但郎文章中涉及到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包括计划煤和市场煤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煤炭运输问题。我国的重点合同煤不仅有低售价而且有低运费。而市场煤如果要走铁路运输,就要靠所谓“计划外车皮”,这个“计划外”便衍生出很多中间收费环节。
相关链接:郎咸平激战中电联 电价改革推至风口浪尖
五、电企涉煤
4月16日,华能集团加入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7月20日,国电集团下属中能国际与南昌经济开发区正式签约,将投资约30亿元兴建电煤储备基地。
9月初,华电集团下属上市公司以7.15亿元取得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燕家塔露天煤矿85%的股权。
11月底,新疆哈密三塘湖煤田累计查明2000米以上浅煤炭资源量1200亿吨。目前已有大唐、中电投、国电等大企业大集团进驻,开发煤炭、煤电、煤化工等项目。
12月6日,大唐集团河南能源公司与郑煤集团签约合资组建“郑州煤炭工业(集团)国瑞煤炭有限公司”。
点评:
近几年来,电力企业一直在努力往产业链上游延伸。据悉,今年华能集团的煤炭产量可达到6652万吨,到2015年预计达到1亿吨。另外,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的煤炭产能已达7275万吨,成为全国第3大煤炭企业。然而电企涉煤不同于煤企发电,电企涉煤更多的是煤电矛盾下的无奈之举,不论是涉入煤炭开采、储备还是运输领域,这种拉长产业链的方式无论是为摆脱电力企业因煤炭所带来的亏损还是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抑或是为增加企业利润,都是我国推动煤电联营的“试金石”。今年9月,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在迎峰度夏总结会上同样表示,“煤电联营”将被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坚持下去。如果将其作为一种“实践出真知”的探索方式,其效果无论如何只要是有所为而不是停滞不前,对于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来说都不是坏事。顺便提一句,神华集团总经理在第七次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大会上宣布,2010年神华下属发电企业的盈利额达到了78亿元。
相关链接:电企涉煤自救 煤电一体化渐成趋势
六、煤企“救电”
上半年,神华集团收购了国华呼电2x600兆瓦燃煤机组,新设神皖能源公司。同时收购孟津电厂,今年的装机容量可达3100万千瓦。
10月28日,中电投下属的漳泽电力在连续2年亏损、停牌近4个月后进行了重组。以不低于5.56元/股的价格向大同煤矿集团有限公司、大同煤炭集团临汾宏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约6.23亿股股份用以购买旗下的发电业务。重组后同煤集团持有漳泽电力31.99%的股权。一跃将其最大股东从中电投变更为同煤集团。
点评:
漳泽电力此次重组是国有电力企业首次出让火电上市公司控股权,引发各方关注。在“市场煤”和“计划电”愈演愈烈的这些年,火电企业挺进下游,煤炭企业也纷纷向上游延伸。有专家认为,相比电企向下游发展,煤企向上游发展则更具优势和主动地位,一方面是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能源的稀缺性,另一方面是煤炭价格不断上涨带来的销路。同时,煤企通过整合发电企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煤炭价格由于波动和调控所带来的风险。而电企进入煤炭行业,尤其是进行煤炭资源开发就存在较多困难,这既有地方政府设置的各种门槛,也有因进入时间落后而无多少优质资源可开发的现状。此外,在五大电力和煤炭企业间也存在地方国企和央企间的博弈问题。而另外一种声音则来自中电联,其发布的《煤电一体化问题研究报告》认为,将两个完全不同的产业向一体化方向推进违背了社会化专业分工的趋势,其实是无奈之举。然而,这“无奈之举”得到了国家的首肯,未来也应将会得到国家的鼓励。
相关链接:漳泽电力“改嫁”同煤 神华陕煤“闪婚”火电
七、火电节能减排
2月,环保部公布《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2012年所有新建火电机组碳氧化物排放量达到100毫克/立方米;2014年1月1日起,重点地区所有火电投运机组氮氧化物排放量要达到100毫克/立方米,非重点地区2003年以前投产的机组达到200毫克/立方米。
9月21日,《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式出台。
4月2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消息称,“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累计关停小火电7682.5万千瓦。
4月26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了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目录规定,2011年底前,将淘汰单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限制有效容积400-1200立方米的炼铁高炉。
点评:
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标准,在火电企业的一片抗议声中终究也没有放宽。火电的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强制环保”在火电企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很可能导致成本增加、亏损恶化或者造假。但也有人看到了“光明面”,认为这将会带来一块2600亿元的脱硝市场。此外,大家所关注的便是脱硝补贴的问题。中电联秘书长王志轩认为,以超过3000亿元的成本投入计,折算出合理脱硝电价补贴为每度0.02元到0.025元。也有消息认为,每度补偿电价不会超过0.015元。谜底终于在11月第三次上调电价中揭晓,发改委给出了每度补贴0.008元的试行方案,低于之前的预期。
近几年我国在减排力度上不断升级。对于小火电的关停甚至有些用力过猛,不论机组新旧、不管实际情况,都是一个“关”字当道。有专家认为小火电用于调峰或弥补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来说,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今年,在火电的节能减排上,出现了国家要减排、地方要政绩、企业要生存的局面。对国家和政府来说,节能减排是任务,所以毫不放松;对火电企业来说,生存盈利是根本,所以缺乏减排动力。如何协调好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仍将是未来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
相关链接:三强“给力”火电节能减排
火电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技术引领多角度探讨火电环保之路
八、煤电联动“不动”
今年“两会”期间,五大电力企业联名请愿要求启动“煤电联动”,提高上网电价,同时增强联动的实效性,缩短电价联动滞后的期限,并且取消发电企业自行消化30%煤价上涨成本的限定。以此来缓解电力企业的亏损和经营困难。
7月29日,国家发改委、中电联同期发布“2011年上半年电力运行情况报告”以及《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11年上半年)》,再提“煤电联动”。
8月31日,大唐集团刊发文章《走出当前煤电联动困局的一些思考》,再次代表电企建议在电力市场化改革完成前,重启煤电联动并推出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征收煤炭暴利税,成立国家煤炭储备中心作为电煤供应中间商,以及建立国家电力补偿机制。
点评:
电力企业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后还是未能收获“煤电联动”重启。发改委在2005年、2006年和2008年曾先后四次启动煤电联动,但效果并不理想,接着由于高通胀带来的电价敏感性,所以自2009年后便没有再启动过煤电联动。今年年内虽三次上调了电价,但真正的煤电联动并没重启。作为一种定价机制,煤电联动虽是过渡性手段,但不失为解决目前煤电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虽从年初开始就被多次建议和要求,但今年“煤电联动”仍旧搁置了。
相关链接:“煤电联动”不是灵丹妙药 出路或在改变 “发电配额制”
今夏用电形势依然严峻 中电联建议煤电联动
九、700℃ 超超临界
6月24日,国家能源局召开了我国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创新联盟第一次理事会和技术委员会会议。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担任联盟的理事长。会上,刘铁男表示:“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将这项工作上升到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层面予以落实。”并计划在10年内,即到2020年完成示范电厂工程。
点评:
在启动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研发计划时,我国已是世界上6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运行数量最多的国家。作为清洁煤发电技术,超超临界发电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国家对此十分重视,不仅由国家能源局局长亲自带队出任理事长,而且其技术委员会包括了目前我国火电行业几乎所有的技术核心人物。目前,我国虽然已是6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数最多的国家,但在高温材料上仍然存在问题,而高温材料是700℃技术的研发关键,必将成为此项技术今后的攻克重点。
相关链接:能源局: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研发计划启动
十、火电增速放缓
11月19日,中电联公布《2011年1-10月份电力工业运行情况简要分析》称,第三季度以来全国新增装机容量比去年同期多330万千瓦。但前10个月的火电新开工发电装机规模比上年同期减少1322万千瓦,其中火电新开工规模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443万千瓦,同比下降49.4%。10月底,火电在建规模比上年同期减少2122万千瓦,同比下降24.9%。
11月27日,《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年》出炉,报告称,未来我国火电将保持低速增长,预计“十二五”期间的增速会在6.9%左右,低于电力总装机容量8.1%的年增速。
点评:
众所周知,煤炭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占据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头。今年前十个月火电增速放缓并不意味着火电在“十二五”期间不会进一步发展,情况也许正相反,未来火电会在不断优化和低耗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另外,今年火电增速放缓但出力反增。据国家能源局12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4822小时。而近几年我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一般都停留在3500小时左右。同时,从今年前三季度火电3986小时的平均利用率来看,也达到了自2008年来的最高水平。虽然不能与2003年的6000小时相比,但鉴于今年火电企业面对的巨大亏损和减排压力,其整体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相关链接:中电联发布1-10月电力工业运行情况简要分析
正视火电发展放缓问题 合理高效清洁发展火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