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孩子在奶奶家玩,从杂物堆里翻出一样黑乎乎、四四方方还长着一个长柄的铁疙瘩来,好奇地问奶奶:“这是什么东西?”奶奶见了惊呼:“别砸着丫头的脚。”赶紧接了过去。原来,那是从前熨衣服的烙铁,还是从老一辈传下来的呢!
从前没电的时候,家里熨衣服就靠这个铁疙瘩。听说这东西还是奶奶出嫁时一件最值钱的嫁妆,一般人家还买不起,奶奶把炉火烧得红彤彤的,然后把烙铁放进去,不一会儿烙铁也变得红彤彤的了。奶奶拿一块浸湿的旧毛巾垫在衣服上,烙铁放在湿毛巾上来回移动,就能熨出平平的裤脚、笔直的裤线来。不过,以前要熨的衣服很少,小孩子经常拿这玩意儿当锤子使,用来砸核桃、钉钉子。
通电之后,这个铁疙瘩烙铁就被一只笨重的电熨斗代替了。那还是父亲从外地专程买回来的,一个方头方脑的铁壳子,通电十几分钟就可以熨衣服了。电熨斗比起铁疙瘩来要先进许多,不用担心烫坏衣服,我的校服、父母的西装都离不开它。不过这家伙特别耗电,只要一通电,家里的电灯泡就暗得像煤油灯一样了,而且还没法控制温度。有一次,母亲给熨斗通电,忘了把插头拔下来,结果垫在电熨斗下边的木架都被烤焦了,差点引发一场火灾。
电熨斗坏了之后,妻子买了一把轻巧的蒸汽熨斗,塑料壳的,熨衣服时能喷出水蒸气,女儿形象地叫它“蒸汽火车头”。有一次,母亲要熨衣服,我拿给母亲,母亲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看了半天,竟不知道如何下手。就这么个轻巧物件,也因为大部分衣服不等起褶皱就穿不着了,大多数时间都扔在杂物堆里无人问津。
从简陋的烙铁到轻巧的蒸汽熨斗,从一件小小的家用电器上,不也能反映出这个时代的进步与变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