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米身高、60公斤体重、面容消瘦、话语稀少,这些特征使人很难与从事体力工作的施工人员联系在一起,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外表文弱的年轻人,却毅然带领他的团队,在海拔3600米的雪域高原上,顽强地战胜高寒、缺氧、低气压等艰苦条件,优质高效地建起西藏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用行动诠释了国家电网“追求卓越,努力超越”的企业精神,为圣城拉萨经济社会繁荣奉献了国家电网人的赤诚光热。1月7日,在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工作会上,他被授予“十大特等劳模”荣誉称号,受到刘振亚总经理的高度称赞。他就是年仅38岁的山西供电工程承装公司西藏分公司经理王晓兵——一名电网建设的钢铁战士。
从外行到内行——钢铁般的学习力
1996年,王晓兵以优异成绩从太原工业大学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山西供电工程承装公司第三工程处。那时的他与其他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一样,胸怀抱负,朝气蓬勃,希望能在工作中展露才华。但现实让他的希望化作泡影:王晓兵所学专业与第三工程处承建的线路项目一个属于弱电一个属于强电,相隔甚远,几乎没有相通的地方。他必须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学起。
“论学习力,王晓兵是我们同龄人中最有毅力的,也是从外行变内行最快的,我们都很佩服他。”一同被分配到第三工程处的裴勇说。
1996年8月,王晓兵和裴勇等人乘火车前往第三工程处的广东汕头工地报到,除了太原到郑州段买到有座票外,从郑州到广州,再由广州到汕头朝阳,近50个小时的路程他们几乎全是站着去的。车上人多拥挤,天气持续高温,蒸笼般的车厢里充斥着难闻的气味,许多人因此烦躁不安。而王晓兵却显得十分安静,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找来一本线路施工方面的书籍埋头读了起来,完全没有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
到了工地,他们被安排在一处废旧的水泥杆厂住下。白天出工还好说,一到晚上收工回来,大伙儿就犯愁——不为别的,怕蚊子叮,怕蛇咬。裴勇说,每天晚上他们都要折腾到后半夜才能入睡,而这一段时间王晓兵仍多是在学习和作笔记。
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王晓兵的学识得到展露。1998年,第三工程处承建广州蓄成电厂至增城500千伏线路,在对一处档距长达1200米的线路进行弧垂测量时,在场每个人都犯了难。因为他们平时常用的档端观测法在这里根本行不通,无论站在线路两端的哪一端,都不能看见对面的铁塔,甚至部分线路也被大山遮挡。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王晓兵站了出来:“用‘档内法’可以完成,我记得有一本书里提过。”于是,项目负责人把解决这一难题的任务交给了他。而王晓兵的确不负众望,经过仔细翻阅资料和一次次现场研究,很快顺利完成了测量工作。当“弧垂86米”的准确数据提供给广东方面时,业主直夸:“小山西,真厉害!”
王晓兵不仅钻研线路技术,而且广泛涉猎变电知识以及资本运营、市场营销、经济法律法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工商管理原理和方法,至今,仅笔记就密密麻麻记了30多本200多万字。先后在《输变电施工技术》、《山西建筑》等科技期刊上发表颇有见地的论文3篇,参加并通过国家一级建造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培训考试,成为山西省电力公司2009年青年干部培训班的佼佼者。十多年来,他从普通技术员一步步升任第三工程处工程科长、主任工程师、副处长、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直至西藏分公司经理,都是靠扎扎实实的学习取得的。
舍小家为大家——钢铁般的执行力
王晓兵虽然话语很少,不善言谈,但他却是领导和同事最信任的。只要是单位交办的,还是他答应的事情,总是一心一意认真执行全力做好。以工程建设为例,2001至2008年,他先后担任天生桥至广东三回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500千伏惠州至汕头Ⅱ回输电线路(东2段)工程、府谷电厂送出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项目副经理,这些工程全部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和国网优质工程奖。在此期间,他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加起来8年只有210天,平均每年不到一个月。妻子说,他已经习惯于一年到头不回家了;领导说,有他盯在现场,公司感到放心;他说,我是光荣的国家电网人,“忠诚企业奉献社会”是我的天职。
2008年春节前夕,一场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突袭南方各省,一时间,湖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交通中断,电力瘫痪,广大群众生活在黑暗与寒冷之中,期盼着光明和温暖早日重现。关键时刻,国家电网公司一声令下,打响了全国支援南方电网恢复重建的艰苦战斗。2月1日,在山西公司统一组织下,山西供电工程承装公司集结数百名员工准备出发,得知此情,当时正在国网交流建设有限公司借调的王晓兵一边向公司主动请战,一边向已有8个月身孕的妻子进行解释。他的要求得到单位领导的表扬和妻子的支持,时任该公司经理的山西公司基建部主任梁建伟说:“支援南方电网恢复重建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环境险恶,特别需要像王晓兵这样有技术、肯吃苦、责任心和执行力强的得力干将,他的参与无疑为公司增添了力量,提升了大家打赢这场战斗的信心。”
2月3日,王晓兵随队到达湖南株州,来不及休整,他就直奔抢修现场。根据安排,由他担任500千伏船星线承装公司项目副总工,具体负责旧塔拆除和新塔组建的各项技术保障工作。为了摸清受损情况和地形特点,他每天早出晚归,踏冰卧雪奔波在线路沿线,以最快的速度制订出线路拆建的实施方案,为整个线路的及早恢复创造了条件。时年64岁、时任湖南省电力公司电网建设运行分公司高级顾问的方永镛称赞说,承装公司的建设速度在全国是少有,可以说是最快的。
2月9日,项目部接到指挥部命令,火速驰援300公里外的郴州,抢修为京广铁路供电的220千伏城烟线。王晓兵又一次担负起项目副总工职务,与抢修队员在这里迅速摆开战场。
“为了争时间、抢进度,为抢修提供第一手资料,在吃住都还没有落实的情况下,王晓兵就带领我们开展线路勘查。”裴勇说。
“那两天,冰雪刚刚消融,天气十分寒冷,加上线路所处的地形复杂,灌木丛较多,山坡上风力强劲,我们每走一步都格外艰难和小心,王晓兵就提醒我们手牵手侧身前进,以防止迷路、跌倒和掉队,保证大家的安全。”裴勇继续说。
经过一天半的紧张工作,2月10日下午,他们圆满完成灾情勘查,确保了抢修的顺利推进。
由配角转主角——钢铁般的创造力
2009年9月1日,山西供电工程承装公司在与全国14个送变电工程公司同台竞标中,以明显优势一举夺得拉萨曲哥220千伏变电站工程建设项目标的。
曲哥变电站是西藏首座220千伏变电站,是被称为“电力天路”的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的重要配套工程。但是,西藏高原空气稀薄,缺氧反应对不少内地人是“炼狱”般的考验,而且西藏电网还处在110千伏电压等级,没有建设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任何经验。谁能挑起工程项目负责人的重任?时任承装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的王晓兵被一致看好。
承装公司党委书记祖明飞这样解释选中王晓兵的原因:王晓兵大学毕业13年一直辗转在施工一线,干过30多个工程项目,能吃苦、有韧劲,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尤其是具有非凡的创造力,遇到困难从不退却。
曲哥项目副经理成随管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拉萨曲哥220千伏变电站建设过程中,王晓兵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成功一定有办法,千万别说“不可能”。他用这句话激励现场每个人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创新方法,创造奇迹。
事例一:王晓兵借鉴并改进青藏铁路冻土层基础施工技术,详细制定了《冻土攻关施工方案》,采用热不敏感材料玻璃钢及渣油混合物包裹基础的防冻技术,有效解决了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地段的基础施工难题。
事例二:针对高原昼夜温差大,紫外线照射强烈,混凝土表面易产生细小裂缝、冻融剥蚀的实际,王晓兵组织施工人员在混凝土中加入麦麸纤维,运用掺入早强防冻剂、搭设暖棚、高压锅炉蒸气养护等新技术,解决混凝土冻裂难题。
事例三:严重的高原反应让施工效率大打折扣,为了确保工程进度,王晓兵一方面打破常规,将施工作业调整为三班轮流制,一方面倒排进度,紧盯工程节点,确保了工程如期推进。
事例四:王晓兵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加强土方开挖后边坡保护,定期将垃圾送至指定垃圾场按要求覆土填埋,合理排放废渣、污水,实现绿色环保施工。
2010年10月25日零时44分,曲哥220千伏变电站如期顺利投运,该站也凭其标准化、规范化施工,成为西藏样板工程、西藏首个国网创优工程。紧接着,两个月之后的2010年12月23日,他们在西藏承建的第二个项目——条件更加艰苦的当雄—那曲110千伏线路工程沙晒—当雄段全线架通,比业主要求的工期整整提前7个月。
王晓兵用坚持、坚韧、坚守,成功主演了西藏电网建设重头戏,也让人们认识了这位电网建设的钢铁战士。
“用钢铁般的意志塑造钢铁般的队伍,造就钢铁般的事业。刘振亚总经理的话将永远激励我们电网建设者在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征程上勇于挑战,勇往直前。”1月14日,回到单位的王晓兵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出了这句刚毅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