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报》报道:我公司灵活交流输电技术
2009年5月22日,《国家电网报》第十一版报道我公司《中国电科院 灵活交流输电:智能电网的重要技术支撑》一文,全文摘录如下: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次能源地理分布严重不均。以超、特高压为骨架的大型互联电网可实现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技术问题,如长距离输送功率受限、潮流分布不合理、系统稳定性变差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先进的灵活交流输电技术加以解决。
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是指装有电力电子型和其他静止型控制装置的交流输电系统,主要包括静止无功补偿器及可控高抗和静止无功发生器、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和可控串补、统一潮流控制器等一系列产品和技术。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电科院老一代科研工作者就开始了静止无功补偿器技术的研究。经过无数次论证和试验,从试验室到首套国产化自饱和型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工业化应用,实现了该项技术的从无到有。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电科院科研人员紧跟世界科技前沿,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成功推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静止无功补偿装置,打破跨国公司对静止无功补偿核心技术的垄断。
2004年9月,鞍山红一变输电系统工程投运静止无功补偿器。2006年,川渝西电东送工程相继投运4套静止无功补偿器。为了适应电网快速发展的需求,中国电科院又开发出适于快速转移安装的可移动式静止无功补偿器,并在江西、福建等地电网投运。
据中国电科院院长助理、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武守远介绍:“多年来,我们重点解决了输电网静止无功补偿器系统集成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经受了实际运行的考验,实现了科技项目工程化。依托该工程研制出的高压静止无功补偿器,填补了输电系统应用国产化的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仅鞍山红一变输电系统工程,年节约电能2597.6万千瓦时,年减少支出1149万元。”
截至目前,中国电科院承担输电网静止无功补偿工程和串补工程已突破50套,工业配网工程上百套。该技术至今已累计实现合同额近20亿元,直接节约电网投资12亿元。
目前,中国电科院正在积极开展针对各种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全力推进新技术在坚强智能电网中的应用。500千伏固定/可控串补装置已在500千伏伊敏—冯屯双回线路上投运,并且已经开展750千伏及特高压串补前期研究。
湖北500千伏江陵(荆州)换流站磁控式可控并联电抗器示范工程、山西500千伏忻都(忻州)开关站分级式可控并联电抗器示范工程已建成投运。目前,已经开展750千伏及特高压可控并联电抗器前期研究,具备示范工程应用的基础。
无私奉献服务电网,是中国电科院员工超越时代的追求;自主创新勇担重任,是中国电科院员工恒久不变的信念。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