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力争不高于28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95%左右,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
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两网融合”,提升废旧物资回收环节预处理能力。积极发挥供销合作系统城乡网络优势,加快完善覆盖街道、社区、村的回收网络。
8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至45%,全市原生生活垃圾保持零填埋全焚烧。...其中,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过75%,废弃农膜有偿回收体系基本建成,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95%,绿色生活方式广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实现城市100%覆盖、行政村90%覆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
完善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中端收运、末端处置的全过程监管体系。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回收利用,促进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推进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两网融合”。支持完善县域规模化、规范化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中转设施等建设。
完善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中端收运、末端处置的全过程监管体系。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回收利用,促进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推进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两网融合”。支持完善县域规模化、规范化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中转设施等建设。
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二、推行生活源固废资源化利用(一)健全垃圾回收处理体系。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屋(亭)建设、更新。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异味气体处理、浓缩渗滤液、填埋气利用技术、垃圾发电机组、垃圾焚烧余热发电及换热设备、沼气生产设备等;12、化工技术装备:化工成套装置及设备、分离、过滤、蒸馏、萃取、
一是建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碳减排体系。前端全面实施“撤桶并点”,基本实现“定时定点”投放全覆盖;中端优化作业服务流程,布局减量综合体,重塑“直运+转运”的城市固废综合收运系统。...二是建立清单化管理、月度调度和考核机制,设定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双碳”平台、“双碳”核心技术攻关、绿色出行比、光伏装机容量等19个核心指标,明确105项重点攻坚任务,并将重点工作、核心指标纳入每年度
6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能源领域,可再生能源消费量明显提升;交通领域,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8%以上,基本淘汰国iii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轻型汽油车和国iv及以下排放标准的重型营运柴油货车;新增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比率不低于
围绕源头减量,持续推进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生活垃圾转运站大型化、智能化、综合型建设改造。完善建筑垃圾管理体系,加强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利用。持续推进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
围绕源头减量,持续推进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生活垃圾转运站大型化、智能化、综合型建设改造。完善建筑垃圾管理体系,加强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利用。持续推进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
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两网融合”,提升废旧物资回收环节预处理能力。积极发挥供销合作系统城乡网络优势,加快完善覆盖区、镇、村的回收网络。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措施,促进再生资源规范化回收和加工利用。持续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回收利用、公共机构废旧物资分类回收等工作。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措施,促进再生资源规范化回收和加工利用。持续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回收利用、公共机构废旧物资分类回收等工作。
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原生生活垃圾实现“全量焚烧”,设区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9.8%、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3.5%。
(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推进社会源废弃物分类回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依托销售服务网络,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回收利用,出台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指引。加快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破损管网等改造修复。
三、加快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工作。...在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按照每个乡镇不少于一个的要求,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垃圾分拣中心),将各村的生活垃圾集中后进行分拣、分类、回收,有效减少需外运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量和外运频次,实现源头减量;将不可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进行压缩后转运至县城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
、钢木垃圾桶、不锈钢垃圾桶、环保型垃圾桶、玻璃钢垃圾桶、塑料垃圾桶、室内垃圾桶、广告式垃圾桶、移动垃圾箱、智能垃圾桶与智能回收机、果壳箱等废弃物处理成套技术与设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备、餐厨垃圾处理设备
表2 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情况(三)生活垃圾分类情况2023年,本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5%,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9%。
全市共有垃圾转运站859座,生活垃圾转运站转运能力30319吨/日。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厨余垃圾分类率达2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8.5%,位居全国前列。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回收利用,加快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破损管网等改造修复。鼓励公共机构在废旧物资分类回收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鼓励相关平台型企业积极参与回收体系建设。
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促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鼓励有条件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积极融入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大力拓展业务渠道,把废旧物资回收、分拣、打包网点等设施建设作为城乡重要的基础设施来抓
,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5%,剩余生活垃圾实现焚烧处理占比达90%;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持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稳定在93%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绿色和装配式建筑广泛推广,新建绿色建筑形成规模
加强农膜、农药与化肥包装、农机具、渔网渔具等废旧农用物资回收。(三)推进社会源废弃物分类回收。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促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提升废旧物资回收环节预处理能力。
地级城市居民小区覆盖率达到95%以上,银川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9%以上,其他四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3%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到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