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包括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土壤、噪声、酸雨、水功能区、农村环境)、污染源执法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环境污染溯源监测,以及温室气体监测、海洋垃圾监测、新污染物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
不断完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推动各地制定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实施方案,启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工作。详情如下:...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
完成“十四五”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监测区设置。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建设,组织开展管辖海域海水水质、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监测。
到 2025 年年底, 全国至少完成 173 个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区的监测工作,相关监测区参考附件 1;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系统更加完善,省级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能力和评估系统初步建立,基本形成天地协同、
试点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初步建成,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重点区域土壤和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显著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和监管制度全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二、主要任务(一)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强化措施推进环保:一是制定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二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运行机制。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土十条,做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
第二章 资金使用方向和开支范围第四条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资金主要用于:(一)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集成、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遴选;(三)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建立了渭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测体系,基本形成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防治骨干网络,对重点监管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对防治工作实施常态化管理。
初步构建了由273个农田氮磷流失、210个农田地膜残留、25个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定位监测点和2万个农田调查点组成的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不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常态化、制度化运行。
第二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常态化。首先要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开展流域尺度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准确摸清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实现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和预警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定期发布《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公报》。其次是突出抓好农业重点领域面源污染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