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统筹制造强省建设等资金推动两业融合发展。组织开展两业融合专题培训、服务型制造进园区等活动,营造推动两业融合良好氛围。
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提档,布局现代服务业集聚创新区,培育“两业融合”标杆单位。10.深化与上海对口合作。谋划打造一批品牌性活动、示范性工程、标志性成果。
布局建设10家以上概念验证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在两业融合园区建设一批成规模的中试基地。在中关村各分园组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扩大“京创融”“京创通”支持范围。
三是服务业提档升级。2家企业获批省级“两业”融合发展试点企业,4家企业获批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新获批省级总部企业(机构)25家,数量居全省首位,新认定市级总部企业15家。
三是服务业提档升级。2家企业获批省级“两业”融合发展试点企业,4家企业获批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新获批省级总部企业(机构)25家,数量居全省首位,新认定市级总部企业15家。
服务业发展质效提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荆门高新区动力储能电池产业集群获批为全省首批“两业”融合标杆产业集群,3家企业入选全省第四批“两业”融合试点单位。
持续深化国家“两业融合”试点,推动先进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综合集成商转型。主动顺应群众消费升级需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楼宇经济。(三)实干担当促改革,以更宽视野增强发展优势。
四是巩固提升现代服务业。持续深化两业融合,深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服务业开放标志性项目,提升国际交往服务保障能力,安排现代服务业项目34个。五是进一步释放文化旅游资源。
一、工作目标围绕我市“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探索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促进制造业向服务环节延伸、服务业持续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商贸、物流、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提升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促进“两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建设湖南“种业硅谷”
加快商贸、物流、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提升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促进“两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建设湖南“种业硅谷”,加快育种创新发展,积极发展农业工厂、智慧农场。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4年9月3日(此件主动公开)湖南省“两业融合共进”行动方案(2024—2027年)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下统称两业)融合发展,实现两业共进,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大力向上争取,完善要素保障积极争取省级试点示范及重大平台,组织各区块开展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申报(简称两业融合试点),2022年以来,我市一道新能源科技(衢州)有限公司等入选试点企业
四、申报要求(一)育强生态环保优势企业支持方向一对于国内外生态环保产业龙头、“专精特新”、产业链核心配套企业,首次在成都高新区范围内设立全球性(全国性)总部、区域性及功能性总部、两业融合试点、全国性研发中心
旨在推动新疆和全国的新能源产业走出国门、联结区域、拥抱世界,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业融合”,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促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力争创建省级“两业融合”示范单位1个。...围绕产业需求,支持引导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在服务业开放、场景营造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培育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服务业集聚区品牌,积极申创现代服务业集聚创新区1-2家。
二、主要目标实施“3211”目标工程,即每年新增“两业融合”示范项目30个以上,新增“两业融合”示范企业20个以上,新增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10家以上,新增示范园区1-2个。
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搭建农业农村供应链平台,打造30个“两业融合”标杆产业集群。...(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相关市州人民政府)三、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搭建农业农村供应链平台,打造30个“两业融合”标杆产业集群。...(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相关市州人民政府)三、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年度支持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社会投资公共服务、文化旅游、市政基础设施、农业等9大领域42个细分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详见附件
两业融合智慧云平台赋能城市建设3月5日,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23年的工作成果进行了回顾。其中提到,过去一年,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推进“两业融合”发展,支持常州新能源领域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形成现代服务业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共促的良好生态。(五)开拓产业新赛道。
推进“两业融合”发展,支持常州新能源领域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形成现代服务业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共促的良好生态。(五)开拓产业新赛道。
11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累计营收超100亿元;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收增长23.8%。新增省级“两业融合”试点3家、省级示范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二、支持服务业重点行业提质增效7.对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省级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按照省级奖励资金的50%予以配套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