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团队结合上海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采用高性能围护结构、高效制冷机房等建筑节能技术,结合高比例屋面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实现零碳建筑与近零能耗建筑目标的同时,提升室内环境品质。
重点支持超低能耗建筑及近零能耗建筑、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重点支持绿色商场及绿色餐厅创建、大型商业建筑以及旅游饭店等对标达标以及能效领跑者等节能低碳领域的先进项目、商业和旅游饭店节能技术改造等。
重点支持超低能耗建筑及近零能耗建筑、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重点支持绿色商场及绿色餐厅创建、大型商业建筑以及旅游饭店等对标达标以及能效领跑者等节能低碳领域的先进项目、商业和旅游饭店节能技术改造等。
80%,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10%,建成一批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项目,新增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1万平方米以上,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
全面贯彻落实《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新标准,提升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设计节能率,推进超低(近零)能耗建筑的有序发展。
文件提到,提升新建建筑节能水平。提升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等级水平,加快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城镇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引导新建农房参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
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能耗和碳排放限额设计标准。推进杨浦滨江区域开展建设领域碳达峰示范引领,在集中示范的基础上大力推行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标准。
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能耗和碳排放限额设计标准。推进杨浦滨江区域开展建设领域碳达峰示范引领,在集中示范的基础上大力推行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标准。
重点推动星级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引导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示范发展,实现建筑全生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同时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水资源消耗、
推动《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2019)实施,推进高品质住宅建设,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和零碳建筑示范,推动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探索建筑光伏一体化和“光储直柔”建筑应用。
到2025年,全省新建民用建筑能效较2020年提升30%。支持滁州、芜湖、蚌埠等市开展省级超低能耗建筑试点城市建设,开展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试点建设,建成一批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项目。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支持滁州、芜湖、蚌埠等市开展省级超低能耗建筑试点城市建设,开展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试点建设,建成一批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项目。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支持滁州、芜湖、蚌埠等市开展省级超低能耗建筑试点城市建设,开展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试点建设,建成一批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项目。
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示范场景、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场景、低碳物流运输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场景、减污降碳协同示范场景、低碳(近零碳)产业园区示范场景等。3.末端固碳类。
推广绿色低碳建筑,鼓励建设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
第十四条 本市不断提升绿色建筑的节能降碳水平,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规模化发展。
2023年全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约20.7亿平方米,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94%。截至2023年底,节能建筑占城市既有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4%,累计建成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超过4370万平方米。
《意见》提出有序实施新增清洁供暖改造,持续降低建筑取暖能耗,落实新建建筑节能要求,稳步做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
同时,大力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开展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进一步提升碳市场企业在数据监测、数据报告与核查、配额分配、交易登记结算、市场风险控制及配额清缴履约的能力。
深挖工业领域节能潜力,持续推动工业领域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技术改造;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加快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全方位构建清洁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位居全球首位,全球最大规模充电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建成
2023年全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约20.7亿平方米,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94%。截至2023年底,节能建筑占城市既有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4%,累计建成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超过4370万平方米。
》要求,决定开展2024年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试点申报工作,包括:超低能耗与近零能耗建筑试点、低碳与近零碳建筑(社区、园区、片区)试点、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试点、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试点、地热能建筑规模化应用试点
其中提到,云南省目标到2025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成一批高品质星级绿色建筑,组织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方案》提出明确工作目标,到2025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成一批高品质星级绿色建筑,组织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全面贯彻落实《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新标准,提升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设计节能率,推进超低(近零)能耗建筑的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