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西某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监测报告造假案2023年10月16日,山西某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因涉嫌环保数据造假被曝光。该报道迅速被多家媒体转发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 案例一 山西某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监测报告造假案(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类) 【案情简介】2023年10月16日,新京报等媒体刊发环境检测机构造假的相关报道,山西某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因涉嫌环保数据造假被曝光
依法严厉打击第三方环保数据造假犯罪。...依法从严惩处环评文件编制、环境监测、设施验收、碳排放数据管理等领域的环境咨询机构、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等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犯罪,杜绝“漂绿”“洗绿”“伪绿”行为。
发布会上,环境质量数据造假问题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看待环保数据造假屡禁不绝的现象?...重拳出击,打击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环保数据是生态环保工作的“生命线”,环保数据造假的现象屡禁不绝,不但影响了生态环保工作质量,严重扰乱了第三方环保服务市场秩序,也导致大量环保投资虚掷。
,让环保数据造假者不敢、不能、不愿造假;七是国控点由第三方维护监测,生态环境部对第三方也要有严格的管...,及时反映行业企业诉求和执行中的共性问题;四是钢协要倡导会员企业在区域环境改善过程中积极整改,也要在区域协力监管过程中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五是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是环保工作的生命线,不能有问题;六是政府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
环保自动监测是为了缓解环保检测人员人手少、任务重的矛盾,数据造假入刑之后,环保数据的含金量进一步提高,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数据造假,应进一步加强数据抽查核对以及现场监督执法的力度。
某省专门负责监管的领导就指出企业环境数据造假的成本就80元~100元,却可以节省几十万元的环境处理成本。显然企业通过环保数据造假来掩饰自己排污,赢得生存机会和黑色利润。...但频繁出现的数据造假,却又是这个风光的产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近日,湖北鄂州一企业污染监测仪坏了18天,环保监测平台仍有数据被曝光,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再次被推到聚光灯下。
重压之下,环保数据造假虽有所减少,却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去年,福建省一企业竟把本该置于污水处理池内的环保监测仪器放在矿泉水瓶中,用清水替换监测样本,偷梁换柱虚假达标。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就发生了2600多起环保数据造假事件,17个省区市共立案78起。
并将环保数据造假纳入其中,提高了企业环保数据造假行为的违法违规成本。尽管监管不断升级,但与之伴生的是环保数据造假者的花样翻新。...在国家出台史上最严《环保法》之后,仍有企业顶风作案,环保数据造假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延伸阅读:观点|关于环保数据造假 网民们这样说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 打击数据造假新年打出新力度...近日,唐山市环保局根据唐山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与决策支持系统数据统计结果,对唐山市16家网格化监测点位数据异常偏高工业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约谈。
环保数据造假七大障眼法一、偷梁换柱,企业篡改伪造监控数据记者调研发现,企业篡改自动监控数据屡见不鲜。今年1月初,四川省泸州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发现,泸州天恒热工技术有限公司的二氧化硫折算浓度为0。
环保自动监测是为了缓解环保检测人员人手少、任务重的矛盾,数据造假入刑之后,环保数据的含金量进一步提高,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数据造假,应进一步加强数据抽查核对与现场监督执法的力度。
尽管如此,环保设备弃之不用以及环保数据造假的行为都被发改委证实了,比如辽宁能港发电有限公司燃煤发电一号、二号机组,二氧化硫排放长期超过规定值一倍及一倍以上,涉及上网电量为3.95亿度,这显然说明公司的环保设施长期闲置不用
(图为长江岸边偷倒的垃圾)放眼当下中国,社会科技发展势头迅猛,然而环保工作却一直跟的踉跄,数据造假更是屡禁不止。早在今年7月份,我国环保部就曾公开通报了一批环保数据造假案件。
非电行业存在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偏低,工业企业环保数据造假和环保执法不严等问题,亟需推动分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收严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完善大气特征污染物控制指标,强化重点行业的达标排放监管
与此同时,企业排污数据造假现象层出不穷,排污数据的甄别难度显著提升,对政府监管的方式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部分排污企业为了削减治污成本,擅自调整污染物监测设备,甚至一些环保企业协助数据造假,致使污染物在通过治理设施后仍然超标排放,使得环境监管工作更加棘手。
对此,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近年来,环保部在不断加强对环保数据的监管,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行动,山东等一些地方也在探索遏制环境数据造假新的机制,未来地方在查处环境数据造假上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强
安徽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污染源与生态监察室主任田春介绍,由于环保数据造假存在隐蔽性、瞬时性和流失性的特点,长期连续监控又受制于各种因素,因此在调查取证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监测软件动手脚、空气样本作弊、人为设定污染上限环境数据造假令百姓深恶痛绝。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环保法明确对数据造假明正典刑。
表1 环保部发布的两批数据造假行为环保大数据应用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形成,但对于海量数据的运营仍然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环境质量国控点监测在地方、考核在中央的局面,而有些地方行政部门出于考核的压力可能会产生干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冲动,因此,难以避免会产生一些数据造假的现象。回复:您好!...非常感谢您对环保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由于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正在探索试点中,未能对您的建议提出最全面的答复,请见谅。延伸阅读:环保数据监测:山东如何用新模式"拧干"数据水分?
小蓝在此奉劝第三方运维公司,应当且行且珍惜做好运维工作,勿为污染源监测数据造假提供便利之门。延伸阅读:环保数据监测:山东如何用新模式"拧干"数据水分?...有人形象地将环境监测称为环境管理的耳目,如果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将导致环境管理耳不聪、目不明,变成聋子和瞎子,成为摆设。不仅使环保监测体系名不副实,更会误导公众,后果相当严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考核压力,编造篡改监测数据情况时有发生。中央领导多次批示要求,严厉打击环保数据造假行为,对虚假数字要严厉问责。...根据《办法》规定,环境保护部今后用两年时间展开专项检查,对地方环境监测数据,特别是空气质量检测数据造假行为进行严查。更严厉的大棒,挥向造假企业、地方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值得点赞。
12月7日,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济南两家企业存在污染物排放数据造假。当天,济南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有关企业污染排放问题,部署整改工作。...当地环保局向媒体证实,此次预警时间之长为两年多来首次。官方环保数据和严峻的大气污染现状一次次将这座城市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首先,环保部门要把功夫用到企业身上,从环保数据的源头抓起。...层出不穷的环保监测数据造假,撕裂了监管这张大网,不仅会误导公众,更会导致政府误判,错失环境治理时机,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坚决铲除数据造假的毒瘤。
当前环保部门的数据公信力不高,数据公开和共享程度低,饱受社会的诟病。数据造假、数据不准不仅造成环境管理混乱,而且会误导环境决策,甚至会导致决策失误,造成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