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涉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但过程中仍存在过度修复、资源能源消耗和二次污染风险较高等问题。
要充分考虑财力可能,避免过度修复或形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三)严格审核把关。...申报材料应简明扼要、简便装订,避免繁琐冗长、过度包装。(四)各省择优选择一个工程项目申报,申报项目实施期限为3年(2023-2025年),对超过申报项目数量或逾期申报的项目均视为无效项目。
矿山生态修复应当充分发挥我区自然本底条件好的优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因地制宜,避免过度修复。...、开发式治理等三类修复方向进行分类,通过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探索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加快推进全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整改督导,严防“林草错位修复”、碎片化治理和过度修复等形式主义问题。
贵州铜仁在探索受污染耕地修复和安全利用方面,坚决避免和防止过度修复和治理,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走出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扶贫”的新土壤污染防治模式。...,设立生态禁区,全面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
该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城市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显著增加了城市绿地,提升碳汇总量,避免了边修复边破坏、过度修复、低效修复等突出问题,切实保障了工程质量,丰富了生态产品供给,促进城市转型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对应的修复目标值也比国家相关标准提高了数倍,避免过度修复的同时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土壤中的污染物随土壤经口摄入进入人体后,并非所有污染物均能从土壤颗粒中解吸出来进入人体消化及血液循环系统,以土壤中pahs总浓度为基准计算健康风险往往过于保守,进而造成过度修复。
这种过度修复的设计方案往往源于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换缺乏充分的科学认识,过于乐观地估计修复技术的有效性。...绿色可持续修复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可以有效地减少过度修复和二次污染,值得我国在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借鉴。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定义和历史发展污染土壤修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中提出,生态修复要以自然恢复为主,立法应该体现这一精神。我们担心长江将来可能被过度修复、过度治理,甚至造成二次污染或破坏,这点要小心预防。...二、关于生态修复与生态补偿的思考关于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也是这次立法中讨论很多的内容。草案曾有一种提法,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个人认为要强调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
同时,要充分考虑财力可能,避免过度修复和形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三)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开展工作。...各地要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职能界限,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要求,统筹考虑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自然生态要素的综合性,对相互关联的各类自然生态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
贵州铜仁在探索受污染耕地修复和安全利用方面,坚决避免和防止过度修复和治理,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走出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扶贫”的新土壤污染防治模式。...源头预防,全方位切断工业污染进入土壤途径“根据欧美发达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经验,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的投入比例大致为1∶10∶100,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预防是避免后期治理与修复大量投入的关键。
加快推进天津市解决污染地块修复中二次污染控制、防止区域土壤污染过度修复、促进绿色可持续定量评估、推动相关方参与的客观考核和信息公开制度等问题,尽快完成天津市污染地块安全开发和绿色可持续风险管控跨越式发展
推动绿色可持续修复在我国面临的挑战近十年来,绿色可持续修复运动引起了各国政府环保部门、修复从业者、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绿色可持续修复旨在避免“过度修复”,减少二次影响。
监督从业单位严格落实相关技术规范,切实防止重治理、轻调查的现象,严肃查处调查评估弄虚作假行为,避免不当修复、过度修复、盲目修复等问题发生。...到2020年,鼓楼区将全面摸清土壤污染底数,保障农用地得到优先保护;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预防工作取得有效进展;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取得明显成效,达到再开发利用要求;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土壤环境治理修复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土壤修复行业比较有趣。多年前,“过度修复”的说法很是时尚,如果在ppt、发言、文章中不谈及“过度修复”,就显得奥特曼了。所以呢,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快,申讨“过度修复”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绿色可持续的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与土壤环境管理的阶段划分和政策引导高度相关。发达国家绿色可持续修复兴起的原因包括:过度修复频发、日益严重的二次影响,以及社会各界对绿色可持续观念的认同。
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以下观点:(1)研发更高性能和可持续的修复材料;(2)重视稳定化作用,降低修复材料的消耗并避免过度修复;(3)跨学科紧密合作,依托高科技分析方法与模型,提高修复长期有效性的监测和预测水平
传统调查手段获取有限的环境数据,但实际工作中需要深入刻画场地污染情况,因此需要精细化调查手段;另外,为了科学合理管控风险,避免过度修复,还需要开展多层次的风险评估。...对于需要开展修复的场地,其修复范围和介质是以场地调查结果为依据,构建场地污染概念模型,场地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后期修复工程的实施和修复效果,因此场地调查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其结果可能导致过度修复。...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污染场地风险模拟与修复北京重点实验室通过对中国大型污染场地的调查与修复的核心技术问题的分析,讨论技术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保守性的主要原因
辨证施治,污染修复应更精准辨证施治,即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治标更要治本。修复不足,或过度修复,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明确标准问题。...二是土壤修复评估标准。目前有的农用地修复标准设置过高,一定程度上存在过度修复情况,亟须纠正。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周静表示。在工业企业土壤的修复值方面,还没有统一标准。
以农田为例,过去,人们对土壤修复有一种误区,认为超标了就要修复,只有低于标准值所产出的粮食才能达标。事实上,这不见得符合实际情况,甚至造成过度修复。北京本农生态环境技术研究院院长韩建均告诉记者。
还有,如果采用风险评估计算值作为修复目标值,恐怕容易产生过度修复问题,而这个问题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刀切才会导致的。...美国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对此展开过大讨论,其他国家也根据自己的国情提出了多种方法来确定土壤修复目标值。
胡清介绍,可持续性修复的两大目标是减少二次影响和避免过度修复。...胡清表示,从30年国外环境修复经验来看,在经历全面修复、基于风险修复阶段之后,绿色可持续性修复已成为国际修复界目前最前沿的发展方向。
相应地,在场地修复上,从早期的零修复,中期超级基金法案出台后的欠科学甚至过度修复,90年代后期的风险管控,到现在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发展演变。
此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由于对污染土壤的风险认识不足,一些地方管理部门对处理后达到相关标准的污染土壤仍然要求采用安全填埋,这可以认为是典型的过度修复。...问题二:追求理想修复效果,存在过度修复美国在实施超级基金制度初期的一段时间,很多污染场地采用处理类修复技术,即将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彻底分离或分解。后来发现,这样做不仅成本高昂,而且也不是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