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成:在推进全国首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城建设过程中,安吉“零碳”乡村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不少成果体现在了余村的生活生产中。...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浙电e家平台特别推出《代表委员谈电力》专栏,对话赴京参会的代表委员,聆听他们关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电力赋能共同富裕等热点议题的真知灼见。
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低碳县城建设,构建集约节约、尺度宜人的县城格局。借助自然条件,实现县城与自然融合。推行基础设施分布式布局,建设绿色节约型设施。
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经验,重点推动武汉新城、长江新区、中法生态城以及襄阳、宜昌、荆州等地建设超低能耗建筑。结合就地城镇化、双集中发展工作,加快推进天门等地区绿色低碳县城建设。
)局:根据《关于推进我省绿色低碳县城建设的意见》《关于组织开展绿色低碳县城试点创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经地市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补充材料等程序,确定潍坊市临朐县等5个县城为第二批创建试点。
原文如下:各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局,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济宁、威海、滨州、菏泽市水务(水利)局,济南、青岛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根据《关于推进我省绿色低碳县城建设的意见》《关于组织开展绿色低碳县城试点创建工作的通知
绿化)局:根据《关于推进我省绿色低碳县城建设的意见》《关于组织开展绿色低碳县城试点创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开展了绿色低碳县城试点申报工作。
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城市转型提质,县城建设补短板取得成效明显,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情况基本扭转,建筑节能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更加充分,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转变县城建设发展模式,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依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13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我省绿色低碳县城建设的意见》(鲁建节科字〔2021〕8号)
因地制宜强化县城建设密度与强度管控;建筑高度要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一般不超过18层,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应不低于70%;确需建设18层以上居住建筑的,应严格充分论证,并确保消防应急
因地制宜强化县城建设密度与强度管控;建筑高度要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一般不超过18层,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应不低于70%;确需建设18层以上居住建筑的,应严格充分论证,并确保消防应急
因地制宜强化县城建设密度与强度管控;建筑高度要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一般不超过18层,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应不低于70%;确需建设18层以上居住建筑的,应严格充分论证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一县一策,分类引导县城经济和人口差异化发展,统筹推进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建设。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一县一策,分类引导县城经济和人口差异化发展,统筹推进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建设。
县城建设应疏密有度、错落有致、合理布局,位于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城建成区人口密度控制在0.6-1万人/平方公里,建成区的建筑总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应控制在0.6-0.8。
县城建设应疏密有度、错落有致、合理布局,位于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城建成区人口密度控制在0.6-1万人/平方公里,建成区的建筑总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应控制在0.6-0.8。
县城建设应疏密有度、错落有致、合理布局,位于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城建成区人口密度控制在0.6-1万人/平方公里,建成区的建筑总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应控制在0.6-0.8。
二、打造绿色宜居人居环境(一)严守县城建设安全底线。县城建设要以“三区三线”为基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与安全,明确县城建设安全底线要求。...、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建设一批具有绿色宜居环境、绿色低碳建筑、绿色集约型基础设施“三绿”特征的绿色低碳县城,进一步补齐县城建设短板、推动县城更新改造和提质增效、提升县城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打造绿色宜居人居环境(一)严守县城建设安全底线。县城建设要以“三区三线”为基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与安全,明确县城建设安全底线要求。...、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建设一批具有绿色宜居环境、绿色低碳建筑、绿色集约型基础设施“三绿”特征的绿色低碳县城,进一步补齐县城建设短板、推动县城更新改造和提质增效、提升县城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打造绿色宜居人居环境(一)严守县城建设安全底线。县城建设要以“三区三线”为基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与安全,明确县城建设安全底线要求。...到2035年,县城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建成,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县城建设方式全面转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能力、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深入推进
二、打造绿色宜居人居环境(一)严守县城建设安全底线。县城建设要以“三区三线”为基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与安全,明确县城建设安全底线要求。...到2035年,县城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建成,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县城建设方式全面转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能力、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深入推进
主要指标有:一是要因地制宜强化县城建设密度与强度管控,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最高不超过18层,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应不低于 70%;二是提升农房绿色低碳设计建造水平,建设满足乡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新型农房
主要指标有:一是要因地制宜强化县城建设密度与强度管控,新建住宅以6 层为主,最高不超过 18 层,6 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应不低于 70%;二是提升农房绿色低碳设计建造水平,建设满足乡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新型农房
33第一节 提升县城绿色低碳水平 33一、推动绿色低碳县城建设 33二、塑造县城宜居空间形态。...27三、推动建筑热源端低碳化 28第七节 推进绿色低碳建造 29一、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29二、推动智能建造 30三、大力推广绿色建材 30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31第三章 打造绿色低碳县城和乡村
开展绿色低碳县城建设,强化建设密度与强度管控,建筑高度要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位于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城建成区人口密度控制在0.6-1万人/平方公里,建筑总面积与建设用地比值控制在0.6-0.8
开展绿色低碳县城建设,强化建设密度与强度管控,建筑高度要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位于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城建成区人口密度控制在0.6-1万人/平方公里,建筑总面积与建设用地比值控制在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