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青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官微该项目作为中国建材集团“揭榜挂帅”项目重要成果之一,采用了国际领先的全氧燃烧流程再造原创技术及装备,是中国建材集团水泥板块首个ccus示范项目,也是全氧燃烧耦合低能耗碳捕集技术在国内外水泥工业首次示范应用
3月17日,浙江公司宁海电厂万吨级吸附法碳捕集装置完成了连续72小时第三方性能考核,在二氧化碳捕集率大于80%、二氧化碳产品气纯度大于95%的条件下,平均捕集能耗为331千瓦时/吨二氧化碳,初步展现出吸附法碳捕集技术的低能耗优势
低能耗碳捕集成套技术及工程应用远达环保与上海电力联合完成的“低能耗碳捕集成套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开发了反应热低、溶解度高、吸收负荷高、腐蚀性低的新型吸收剂;建立了多元混合胺体系下的多效节能工艺过程仿真、
开发新一代低成本、低能耗碳捕集技术,发展生物转化、液化驱油、矿物封存
5月24日,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低能耗碳捕集成套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顺利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郝吉明等9名权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
中建八局低能耗碳捕集与利用装置中建八局低能耗碳捕集与利用装置包括挖掘机尾气矿化利用装置、燃气锅炉烟气矿化利用装置,通过溶液流量和ph传感器监测和反馈控制,实现系统的自动化运行。
中国能建中标世界规模最大燃煤电厂碳捕集工程施工总承包近日,中国能建建筑集团中标华能陇东基地150万吨/年先进低能耗碳捕集工程施工总承包项目。...推行能耗定额管理,坚持“以创促改”“以创促建”,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和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中国能建建筑集团中标华能陇东基地150万吨/年先进低能耗碳捕集工程施工总承包项目。...项目采用燃烧后化学吸收法捕集工艺路线,二氧化碳捕集率不低于90%,成品纯度不低于99.5%,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将全部用于驱油与封存。建成后,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碳捕集工程。
狠抓“末端”降碳,大力推广降碳技术,加强低能耗碳捕集技术开发,鼓励和支持大型项目建设,实现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产业化设计、建设与运营;推广使用高效工业锅炉、高效电机系统、余热余压余气回收利用等节能环保装备
2.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2.1 建设地点:甘肃省2.2 规模:华能陇东基地150万吨/年先进低能耗碳捕集示范工程依托正宁电厂工程,规划建设150万吨/年碳捕集工程。
ccus项目的成本与能耗主要集中在二氧化碳捕集环节,开发新一代低成本、低能耗碳捕集技术是实现ccus项目降本的重要抓手。同时,还要加快规划布局ccus基础设施建设,大幅降低运输成本。
ccus项目的成本与能耗主要集中在二氧化碳捕集环节,开发新一代低成本、低能耗碳捕集技术是实现ccus项目降本的重要抓手。同时,还要加快规划布局ccus基础设施建设,大幅降低运输成本。
近日,中国能建西北院中标华能陇东基地150万吨/年先进低能耗碳捕集工程勘察设计项目。...该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国内也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碳捕集工程,是此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国华锦界电厂15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工程二氧化碳捕集规模的十倍。
中国能建中标世界规模最大燃煤电厂碳捕集工程近日,中国能建西北院中标华能陇东基地150万吨/年先进低能耗碳捕集工程勘察设计项目。该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碳捕集工程。
近日,中国能建中电工程西北院中标华能陇东基地150万吨/年先进低能耗碳捕集工程勘察设计项目。该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碳捕集工程。...该项目位于甘肃庆阳华能陇东能源基地,依托该基地正宁电厂2×1000兆瓦工程建设二氧化碳捕集规模150万吨/年。
近日,中国能建西北院中标华能陇东基地150万吨/年先进低能耗碳捕集工程勘察设计项目,该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碳捕集工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国华锦界电厂15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工程二氧化碳捕集规模的十倍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中国能建西北院中标华能陇东基地150万吨/年先进低能耗碳捕集工程勘察设计项目。该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碳捕集工程。...该项目位于甘肃庆阳华能陇东能源基地,依托该基地正宁电厂2×1000兆瓦工程建设,二氧化碳捕集规模150万吨/年。本工程计划与正宁电厂工程同步设计、施工、投产计划投产时间为2023年12月。
“既要开展新一代大规模低能耗碳捕集技术、二氧化碳安全可靠封存与监测,以及运输技术等研究,也需重点开发二氧化碳化学转化利用技术。”“即便实现了碳中和,化石能源消费仍将占据一定比重。”...即便单个项目通了,要么难以从根本撬动减排,要么能耗过高、得不偿失。”上述人士进一步称。包信和认为,有效的二氧化碳利用途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保证持续的可再生能源供给,二是能从非碳资源获得氢气。
“既要开展新一代大规模低能耗碳捕集技术、二氧化碳安全可靠封存与监测,以及运输技术等研究,也需重点开发二氧化碳化学转化利用技术。”“即便实现了碳中和,化石能源消费仍将占据一定比重。”...即便单个项目通了,要么难以从根本撬动减排,要么能耗过高、得不偿失。”上述人士进一步称。包信和认为,有效的二氧化碳利用途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保证持续的可再生能源供给,二是能从非碳资源获得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