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广东电网公司持续推进电能替代体系化、集群化、产业化,着力构建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电力消费市场,目前已推动20个地市政府全部出台电能替代专项方案,累计出台方案43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电能替代推广实现由单一电网企业推广转变为
据悉,广东电网公司持续推进电能替代体系化、集群化、产业化,着力构建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电力消费市场,目前已推动20个地市政府全部出台电能替代专项方案,累计出台方案43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电能替代推广实现由单一电网企业推广转变为
在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电能替代。鼓励各地挖掘农村家电市场消费潜力。...加快推进电能替代,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电气化,加强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大棚等农业生产加工领域电气化改造,加快提升农村地区炊事等生活用能电气化水平。
深入拓展电能替代,提升终端用能低碳化、电气化水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四、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六)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
综合考虑电力供需形势,拓宽电能替代领域,鼓励企业在厂区内使用新能源装载机、新能源叉装机、充电式agv小车等。...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规模,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等产业,提升新兴产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低碳化。
在电能替代助推下,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从十年前15.5%提高到26.4%,煤炭消费比重下降12.1个百分点。三是能源技术创新突破驶入快车道。...能源领域是最大的碳排放源,电能是最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
该公司以“引绿、赋数、提效、汇碳”为主线,通过推动发、输、变、配、用全环节升级,推进多能互补和电能替代,实现源网荷储全环节互动。...该公司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构建保供“电网一张图”,以“智能运维+智慧监测”为双核心,打造在线实时设备状态评估体系,建立为电网设备监控、生产业务管控、数据资源分析、应急指挥协同提供服务与支撑的综合平台
其中,城市副中心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作为综合示范,以“引绿、赋数、提效、汇碳”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与标准机制创新为支撑,通过推进发输变配用全环节升级、多能互补和电能替代,推动源网荷储全环节互动,支撑城市副中心构建清洁低碳
广东电网公司还结合属地产业情况,从政府关注、行业发展、客户痛点等方面探索研究本地特色、逐渐成规模的电能替代新技术、新设备,更新迭代电能替代典型案例,逐步将电能替代技术复制、推广至全省。
广东电网公司还结合属地产业情况,从政府关注、行业发展、客户痛点等方面探索研究本地特色、逐渐成规模的电能替代新技术、新设备,更新迭代电能替代典型案例,逐步将电能替代技术复制、推广至全省。
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提升行动,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三)大力推动能源科技创新。...江苏以科技创新推动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全省能源科技装备产业总体规模和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部分技术、产品全球领先。
深入拓展电能替代,提升终端用能低碳化、电气化水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四、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六)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
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我国经济韧性较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强大而全面的生产链、供应链优势,顶住疫情冲击,gdp年均增速为4.7%,对用电增长贡献率为74.5%;二是电能替代深入推进
深入拓展电能替代,提升终端用能低碳化、电气化水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四、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六)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
;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就近大规模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拓宽电能替代领域,提升绿色电力消纳比例。...这些政策从产业布局、空间格局、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等方面对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修订印发《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引导加强全社会用电管理,综合采取合理可行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措施,在工业、建筑、交通、商业、居民等终端用电环节实施节约用电、电能替代等,推动电力系统安全降碳...在每年迎峰度夏、度冬前,按照分类施策原则,深挖需求侧潜力,根据产业结构细化有序用电措施,健全完善拉闸限电预警和问责机制,及时调整完善可中断负荷清单。
在清洁取暖、工农业生产加工、生活消费等领域推行电能替代。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集聚新质生产力先导力量。聚力打造“山西氢谷”。要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开发,培育氢能在工业领域的新经济、新业态模式。
持续推进生产生活领域以电代煤、以电代气、以电代油、以电代柴的电能替代工程,逐步形成清洁、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消费体系。3.完善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有序推进交通领域天然气替代。
”的电力能源供消结构,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他们以环保为前提,以高效为驱动,聚焦工业、交通、建筑和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稳妥有序、因地制宜推动电能替代,实施“供电+能效服务”,持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途径是两端发力推进两个替代,即电力生产侧实施清洁替代、能源消费侧实施电能替代,实现源端减碳、终端脱碳。...推动电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新型电力系统则是其中的关键载体。
,原有存量风电和光伏电厂汛期(6—10月)全部上网电量执行云南省城乡居民生活用能电能替代政策。...根据省内居民电能替代政策全年统筹平衡,除按《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能源局关于印发云南省在适宜地区适度开发利用新能源规划及配套文件的通知》(云能源水电〔2020〕153号)及后续有关文件规划建设的风电和光伏电厂外
大力推动电能替代工作,持续增加天然气供应。鼓励工厂、园区开展绿色低碳微电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抽水蓄能、地热能、屋顶光伏、多元储能等开发利用。...到2025年,全市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到540万千瓦以上、占比达到4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以上,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左右。(二)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综合考虑电力供需形势,拓宽电能替代领域,鼓励企业在厂区内使用新能源装载机、新能源叉装机、充电式agv小车等。...严格落实产能置换政策,通过汰劣上优、能耗等量减量替代等方式腾出用能空间,保障重点优质项目合理用能。对能耗较高的新兴产业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电源的快速发展,电网低谷时段保消纳问题突出,同时由于电能替代等因素影响,电网高峰时段保供压力渐增。为了解决保消纳、保供问题,电网调度运行需要大量同时具备上调和下调能力的调节性电源。...在这个大背景下,具备常规调节性电源同等功效的虚拟电厂脱颖而出,得到国内资本界和产业界的推崇,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热门概念和发展风口。
通过提升电气化水平,在消费侧实施电能替代,在供给侧实施清洁替代,成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电力行业将承接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服务全社会降碳脱碳。...2023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约9.2万亿千瓦时,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约28.5%,预计到203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3万亿千瓦时,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