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交易型虚拟电厂将迎来广阔空间
——访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能源政策与市场研究院院长凡鹏飞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积极推动虚拟电厂因地制宜发展,明确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投资开发。随着国家对虚拟电厂主体经营地位的充分明确,虚拟电厂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
对此,中能传媒记者专访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能源政策与市场研究院院长凡鹏飞,就虚拟电厂的特性、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等进行深度对话。
中能传媒:《意见》主要聚焦解决虚拟电厂发展面临的哪些关键问题?最大的政策突破体现在哪些方面?
凡鹏飞:虚拟电厂在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运行管理、商业模式、安全保障、技术标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和短板,《意见》聚焦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建设运行管理制度不健全。各地市建设管理要求未统一,部分地区还没有建设管理办法,虚拟电厂在建设、接网、参与运行等方面的管理流程不清晰。二是商业模式单一,参与市场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虚拟电厂以参与需求响应为主,参与市场机制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仅山东、广东、山西、上海等部分省份建立了虚拟电厂参与辅助服务、现货的市场机制,市场结构和规则机制尚不成熟。三是安全运行存在风险,保障能力有待提升。虚拟电厂聚合资源主体众多,调节能力波动性大,运行期间面临网络安全风险和数据泄露风险。四是标准规范体系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发展需求。现阶段我国虚拟电厂标准体系尚不健全,涉及平台建设、入网检测、运行调控等部分关键环节有缺项,标准研制进度与虚拟电厂发展速度不匹配。
《意见》最大的政策突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虚拟电厂商业模式。在参与市场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开展增值业务。二是进一步明确接入调用机制。提出虚拟电厂可以根据需要和参与市场类型分别接入不同系统,明确了接入原则。三是进一步完善参与市场机制。考虑当前虚拟电厂按照发电单元和用电单元分别参与市场的方式,《意见》明确提出推动虚拟电厂以资源整体参与市场交易。
中能传媒:虚拟电厂有哪些突出特性?和目前国家推动发展的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业态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凡鹏飞:虚拟电厂具有资源分散性、源荷双重性、灵活调节性、技术先进性等突出特性。资源分散性方面,虚拟电厂聚合资源包括各类分布式电源、可调负荷、用户侧储能等,且资源分布广泛,可以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其物理边界可以随着聚合资源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源荷双重性方面,由于虚拟电厂的聚合资源既有分布式发电资源,也有电力负荷,虚拟电厂在参与电网调节时,其特性随机呈现为电源和负荷两种状态。灵活调节性方面,通过运用智能调度系统和优化算法,虚拟电厂可以实现日前、小时、分钟、秒、毫秒级的多时间尺度的控制,满足电力系统灵活调节的需求。技术先进性方面,虚拟电厂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基础,通过采用物联网(IoT)、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管理。
虚拟电厂与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业态具有明显区别,从边界看,虚拟电厂没有明确的物理边界,而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业态具有严格的区域边界。从功能看,虚拟电厂定位为满足系统灵活调节需求,而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业态主要关注实现自我内部平衡。综合以上两方面,虚拟电厂可以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广泛资源聚合,不仅包括负荷聚合商所代理的需求侧资源,还可深度融合包括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业态下孵化孕育的资源,虚拟电厂具有更强的调节灵活性和更广泛的市场适应性。
中能传媒:您认为哪些区域可能率先突破虚拟电厂的规模化发展?如何协调跨省资源聚合与本地电网安全?
凡鹏飞:从虚拟电厂功能定位和应用场景看,由于我国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省份电力保供压力较大、分布式新能源发展较快,这些省份具备发展虚拟电厂的实际需求和资源条件,可以预见在这些区域的虚拟电厂将率先实现规模化发展。考虑不同区域的需求侧资源结构差异性,不同区域应因地制宜推动混合型、负荷型、电源型等多类型虚拟电厂试点建设,通过聚合可调节负荷、储能、分布式新能源等不同资源并协同优化控制,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虚拟电厂的灵活调节能力。
《意见》明确了虚拟电厂资源聚合范围,即参与现货市场的虚拟电厂所聚合资源原则上应位于同一市场出清节点。在这一要求下,虚拟电厂的聚合资源范围将主要位于同一220/110kV变电站下。随着我国现货市场逐步实现全覆盖,虚拟电厂暂无法实现跨省资源聚合,聚合资源主要在省内同一节点的配电网侧。由于虚拟电厂聚合资源分散、资源调节能力存在不确定性,虚拟电厂接入后为了实现系统安全运行,需在以下两方面与本地电网做好安全衔接:一是明确各方安全责任划分。根据电网的产权归属、运营管理模式、电力输送方向等因素,明确各方在电力生产、传输、分配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责任划分。二是提升电网安全运行和风险管控水平。强化通信与信息共享,加强对虚拟电厂聚合资源运行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水平,将虚拟电厂安全稳定运行纳入电力安全应急模拟演练。
中能传媒:虚拟电厂未来的应用场景有哪些?您认为哪些商业模式具备商业化潜力?如何解决跨省交易壁垒?
凡鹏飞:结合《意见》要求和实际需求,虚拟电厂未来的应用场景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缓解供需矛盾,减小供电缺口。虚拟电厂通过聚合大量可调电力负荷,可以在极端天气或发电侧出力不足等场景下组织多元用户资源主动参与需求响应,最大程度支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二是促进新能源并网消纳利用。为促进大规模新能源消纳,需要源网荷储高度协同。虚拟电厂可以挖掘负荷侧的调节能力,助力大电网平衡,促进集中式新能源通过大电网实现广域高效配置,还可以引导用户侧各类资源与配电网运行有机协同,提升分布式新能源就近消纳水平。三是聚合分散电力资源参与市场交易。虚拟电厂通过发挥规模效应和平台作用,可以为海量小规模、无法独立参与电力市场的分布式新能源、可调节负荷、储能等分散式资源提供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是推动分散式资源流动和高效配置的重要实现形式。
虚拟电厂作为整合分布式新能源、储能和可调负荷的智能化平台,其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整合各类分散资源、优化调控运行并参与多元市场交易,其商业模式的商业化潜力与政策支持、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需求密切相关。从《意见》要求看,参与各类电力市场是虚拟电厂的核心功能和主要商业模式,随着我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快和各省市场规则持续完善,市场交易型虚拟电厂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跨省交易壁垒,是所有电源参与市场面临的共性问题,未来应加强市场交易不当干预专项整治力度,推动破除地方保护和省间壁垒。此外,随着国家“双碳”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工业企业、园区用户、商业楼宇等对于加强能效管理、提升节能水平的需求日益迫切,对这些主体开展节能服务等综合能源服务技术成熟、政策明确,也具备较高的商业化潜力。
中能传媒:您认为民营企业在虚拟电厂产业链中应聚焦哪些环节?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差异化优势?
凡鹏飞:民营企业在虚拟电厂产业链中,应聚焦中下游来发挥自身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优势,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聚焦中游平台建设和运营管理,打造智能化虚拟电厂运营管理平台。利用AI、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打造高效智能的管理平台,实现对分布式电源、储能及可调节负荷的精准调度与实时监控。二是聚焦下游市场交易和综合能源服务,积极发展平台经济,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多元化业务体系。面向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电力服务方案,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通过服务模式的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下游电力用户满意度与用户粘性,推动虚拟电厂与用户关系良性发展。
为避免我国虚拟电厂形成同质化竞争,一方面应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建立产业链协作机制,促进分布式能源资源提供商、研究院、高校、储能系统供应商、电网企业等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市场拓展,形成虚拟电厂应用推广和产业生态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虚拟电厂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应坚持走技术差异化路线,打造技术创新亮点和优势。积极开展技术创新,通过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掌握独特协调控制算法与通信技术,增强企业在虚拟电厂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多元化收益体系,除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外,开展节能服务、能源数据分析等增值业务,形成“平台+服务”双轮驱动模式,拓展业务边界。
活动推荐:
为构建虚拟电厂市场化运营体系,驱动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北极星电力网将于2025年5月22-23日在安徽合肥隆重举办“2025第三届虚拟电厂运营与未来发展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共同就虚拟电厂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分享成功案例经验,交流优秀技术方案。会议旨在为相关企业搭建一个沟通交流、拓展商机的平台,共同推动虚拟电厂技术的创新发展,助力能效提升和碳减排,引领虚拟电厂产业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参会联系人:刘老师 13383650417(同微信)
原标题:专访丨凡鹏飞:市场交易型虚拟电厂将迎来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