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电网也能像人一样思考?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正从幕后走向台前,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超级引擎”。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在这股智能化浪潮中,国家电网奋勇争先,于2024年底

首页 > 智能化 > 市场 > 正文

国网江苏电力打造智算中心 总算力达到108 PFlops

2025-05-13 08:41 来源:苏电牛思 作者: 谭晶 奚梦婷 许斌锋 高莉莎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电网也能像人一样思考?

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正从幕后走向台前,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超级引擎”。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在这股智能化浪潮中,国家电网奋勇争先,于2024年底正式发布“光明电力大模型”。国网江苏电力积极响应部署要求,紧扣高质量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目标,全面构建以“光明电力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应用体系。

围绕20项国网公司人工智能“三个一批”重点任务,国网江苏电力统筹推进13项省公司专题型应用场景与10项地市供电公司众创型示范项目,明确了“4月初见成效,6月上线核心功能,10月全面开花!”的推进节奏。

从智能决策到客户服务,从安全生产到智慧运营,“光明电力大模型”正逐步释放它的“智变”能量,让电网变得更聪明、更高效、更绿色,也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注入了强劲动能。

#打基础,算力模型迭代升级

如果说“光明电力大模型”是电网系统的“智慧大脑”,那算力就是它赖以生存的“血液”。没有足够的算力支撑,再先进的模型也只能“宕机”。

为此,国网江苏电力打造了一个堪比中型变电站级别的智算中心——这不是普通的数据中心,而是专为AI量身定制的“电力版超算站”。目前,国网江苏电力已纳管500多张高性能算力芯片,总算力达到108 PFlops。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它相当于每秒能完成1.08亿亿次运算的“智能电流”,足够支撑地市级配电网全量设备的数据建模需求。

这一轮算力升级整体提升了50%,让大模型跑得更快、学得更稳。同时,国网江苏电力积极推进国产化算力替代,构建起了一个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的“数字底座”,关键时刻绝不掉链子。

为了让一线员工也能轻松驾驭这股“智能风暴”,国网江苏电力对“光明电力大模型”进行了深度打磨,提供多种尺寸、多种场景适配的算法服务。目前已面向各级业务部门及地市供电公司创建300余个账号,孵化出1000多个智能体应用,真正实现AI从“能用”向“好用”的飞跃。

#强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持续增强

要让AI真正扎根电网,光有硬件不行,还得有一支懂技术、懂业务、能打硬仗的“特种兵部队”。

为此,国网江苏电力专门组建了一支30人规模的“人工智能种子团队”。他们就像电网里的“AI翻译官”——既懂技术原理,又懂业务逻辑,既能听懂程序员的“代码语言”,又能理解一线员工的实际需求,是推动AI落地的关键力量。

在技术攻坚方面,“人工智能种子团队”聚焦大模型性能优化与算力资源虚拟化,通过参数调优、部署策略优化等手段,成功将推理速度压缩至毫秒级,响应效率大幅提升。同时,重点突破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构建起覆盖多领域、多场景的专业知识库,能为各个业务场景匹配最贴切的知识内容,确保输出的内容既准确又实用。

#看效果:赋能电力场景“智能进化”

▎供电方案智能生成:客户经理的“AI助手”

客户申请用电,供电方案怎么定?过去靠经验,现在靠AI。

4月7日,国网南京供电公司迎来高效服务新实践。客户经理端木文轩在接到一家文化发展公司的用电申请后,即刻启用营销2.0系统中的供电方案智能生成模块。该模块依托“光明电力大模型”分析能力,还能展示思考推理过程,彻底打破了传统作业模式桎梏。

—— 以往需耗时2天以上的供电方案编制工作,如今仅用不到50分钟便高质量完成,而且字段推理准确率达97.8%以上,效率提升超5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客户可通过系统提前深度参与方案设计,方案认可度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供电服务的高效协同与双向共赢。

▎智能停电研判:构建供电服务“智慧哨兵”

过去,停电后需依赖人工排查,耗时费力。

如今,国网江苏电力依托AI搭建了“全量停电信息池”,故障感知仅需50秒,判断准确率高达95%以上。

3月4号凌晨03点22分,江苏宿迁10千伏塘王9E2线突发线路断相故障,引发故障停电,AI供电服务指挥系统迅速响应,在30秒内精准识别故障点,同步推送至指挥中心,并即时生成抢修工单,全面启动应急处置流程。

“以往从故障发生到工单派发往往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久,而现在整个过程仅用不到一分钟。”现场负责人介绍,“这不仅大幅缩短了复电时间,也显著降低了停电影响范围。”

▎智能评标:人机协同开启阳光采购新阶段

传统招标评标流程复杂,只能靠专家人工审核文件、查阅资料,费时又费力。如今,国网江苏电力打造了“人机协同”智能评标系统,通过训练3.2万份技术文件,大模型化身“智能裁判”,不仅看得懂投标书,还能自动提取关键信息、比对技术方案、识别风险点,甚至给出评分建议。专家只需聚焦关键问题,评审效率和标准化水平双双提升。

该应用预计6月启动试点,重点验证配网工程施工品类的AI评审效能,为实现“阳光采购”的梦想保驾护航。

▎项目管理:合规审查的“智能中枢”

以往项目管理,专家们要面对堆积如山的验收材料,还得手动比对几百条规则,稍不留神就容易漏细节。如今依托大模型,国网江苏电力建成了“企业大脑”智能中枢,构建起"事前智能预警-事中过程管控-事后溯源分析"三道防线,实现了全流程管控。

仅30天内,系统就完成了1227个信息化项目的合规检测,精准识别并整改四大类问题,相比传统人工审查,效率提升80%,准确率更是提高30%。

▎数字化工作票建设:安全管控“全程在线”

作业现场的安全管控有了“智慧双眼”!国网江苏电力依托光明大模型创新打造数字化工作票系统,通过整合多专业安全数据资源,推出“流程自动核查”“人员智能验证”“定位实时校核”等服务,构建起全流程智能化安全防护体系,提升作业人员安全能力。

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系统还能实时记录作业轨迹,能够根据设备信息和作业位置,精准研判是否为带电风险操作,降低误操作、进错间隔等安全风险。目前已在13家地市单位试点,梳理形成50余种专家规则库,实现数字化工作票全流程智能核查与风险预警,为电力安全生产构筑起坚实的智慧防线。

▎信通智能运维:从“救火队员”到“防控专家”

过去,运维人员总是“哪里坏了修哪里”,而现在,AI能帮他们提前预判风险。国网江苏电力深化IaC自动化作业体系,整合多种对象,实现系统“运行方式”脚本化描述,部署效率大幅提升。

此外还构建了指标、日志、链路三位一体的监控体系,接入大量系统,处理海量数据,帮助运维从“看资源”转向“看业务”。结合大模型和历史工单数据,AI能自动生成巡检报告、分析故障原因并给出处置建议,真正实现从“人工救火”到“智能防控”转变。

目前,这套工具已在60多个核心系统中落地,部署检修次数超1200次,单次部署时间不足15分钟,人工干预减少了95%。这,才是“黑科技”。

AI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各行各业。对于电网来说,AI不仅是技术升级的体现,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抓手。

国网江苏电力将继续深耕“光明电力大模型”,加快掌握核心技术,推动创新应用场景在投资问效、穿透管理、资产全寿命等领域落地开花,让更多“AI+电力”的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常态化。

未来的电网,不只是输送电能的通道,更是充满智慧的“神经系统”。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原标题:全面应用光明大模型,国网江苏电力多领域取得成效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