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加速“洗牌”。2025年2月,136号文明确不得将储能配置作为新能源项目核准的前置条件,4月底,394号文明确要求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政策风暴”正在推动储能行业的市场化加速前行。在储能行业价值重构、技术博弈的双重压力下,一面是头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出海寻求机遇等

首页 > 储能 > 储能应用 > 发电侧 > 市场 > 正文

“洗牌”加速!上市企业储能业务接连延期、终止!

2025-05-09 17:49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 

储能行业加速“洗牌”。

2025年2月,136号文明确不得将储能配置作为新能源项目核准的前置条件,4月底,394号文明确要求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政策风暴”正在推动储能行业的市场化加速前行。

在储能行业价值重构、技术博弈的双重压力下,一面是头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出海寻求机遇等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面,也有拥有雄厚财力及研发实力的上市企业,为了企业稳健发展选择缓下脚步,终止项目、出清产能。

据北极星储能网统计,近期,多家上市企业储能布局发生变动,包括禾迈股份、高澜股份、科信技术、华自科技及国安达,涉及储能电芯pack制造、储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光储一体化项目及储能柜火灾防控系统扩产等。

据部分企业披露,业务变动主要原因多是由于储能行业外部环境变化以及竞争加剧。

华自科技

4月18日,华自科技公告称,“工业园区‘光伏+储能’一体化”项目将整体建成时间延期至2026年12月31日。

据了解,该项目最早出现在2022年公告,华自科技计划募集9.1亿元用于投资建设储能电站、工业园区“光伏+储能”一体化等项目。其中城步儒林100MW/200MWh储能电站、冷水滩区谷源变电站100MW/200MWh储能项目分别使用1.5亿元、4亿元资金,工业园区“光伏+储能”一体化项目计划使用9000万元。

该项目规划光伏发电总规模为20MW,按20%比例配置规模4.4MW/8.80MWh储能设备。在投资计划中,华自科技表示用电大户聚集的工业园区,随着电网用电量持续增长,存在电力供给、电力保障与电力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而且冬、夏两季负荷高峰时段电网整体负荷缺口大,电力供给严重不足。通过配置光储系统,实施需求响应,能引导电力用户有效调节峰谷负荷、提升园区电能质量、缓解负荷高峰的用电压力及优化能源配置,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税后为13.08年(含建设期),内部收益率税后为7.07%,收入主要来自终端客户自用、余量上网及储能侧的峰谷套利。预计可以实现营业收入1,086.47万元/年。

但是,鉴于国内储能电芯、光伏组件等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新能源配储利用率有待提高,行业竞争激烈及技术需进一步突破等因素影响,为确保投入有效性、及时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并兼顾投资者利益,华自科技实行审慎投资策略,项目建设整体完成时间较原计划延迟。

不过,华自科技表示,虽然新能源行业竞争激烈,新型储能电站现阶段存在供给增加,需求放缓,收益与成本不匹配等不利因素,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大势所趋,储能在其中不可或缺。

截至目前尚未投入使用募集资金,项目实施主体、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用途、项目投资总额和建设规模不变。

科信技术

4月24日,科信技术公告,由于国内储能电芯及材料价格波动较大,行业内整体市场供需变化导致竞争加剧,新技术不断涌现、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以及客户对产品性能指标和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公司募投项目“储能锂电池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推进有所延缓。

该项目最早出现在科信技术2023年11月7日的定向募资公告。科信技术表示,拟募资6亿元、其中44017.71万元用于储能锂电池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本项目投资总额为5.4亿元,建设期24个月、第四年达产,将通过向科信聚力增资的方式实施。全部建成达产后将具备2GWh储能锂电池电芯和系统组装生产线及相关配套产能规模。预计可以实现年增不含税销售收入166,149.74万元、净利润9,198.10万元,税后内部收益率为13.17%,毛利率16.70%,净利率5.54%,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为8.34年。

此前科信技术主要提供基站站点能源、数据中心能源等电源、电池和温控设备的系统级产品,而通过本次募投,科信技术希望以此来加大储能生态链方面的投入和布局,开展储能电池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方面的研发,以紧跟行业前沿技术发展动态。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科信在募投计划中表示,其测算的单位电芯成本约为0.62元/Wh,高于宁德时代、鹏辉能源募投项目电芯单位成本。但自2023年以来,储能电芯成本一直在持续下降。

不过科信技术后来实际募集资金净额少于拟募集资金总额,为此公司在2024年1月将募投项目投资金额下调为36,134.15万元。不过实际上,截至2024年12月31日科信仍未向该产业化项目投入资金。

最新公告显示,科信技术将该募投项目计划延期,预计达到可使用状态日期延期至2026年1月8日。

而且,科信技术2024年报显示,其净利润亏损2.06亿元,科信技术解释称,亏损原因是由于储能板块业务尚处于市场拓展阶段,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价格承压等影响。

禾迈股份

4月29日,禾迈股份公告称,由于全球地缘政治局势日趋紧张,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经充分评估后,拟终止募投储能逆变器产业化项目。本次终止“储能逆变器产业化项目”不会导致主营业务的变化和调整及对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符合长期发展规划。

据了解,2021年11月,禾迈股份IPO招股书中曾披露,计划募资557800万元用于多项扩产计划。其中,在浙江省衢州市计划投资8877.1万元,用于“储能逆变器产业化项目”建设,新增混合型储能逆变器、交流混合储能逆变器产能五万台/年,并实现储能逆变器生产、检测、仓储等环节全流程的智能化、自动化高效生产,项目建设期计划为24个月,将实施计划和进度安排分批投入使用。

截止2025年4月29日,禾迈股份已累计投入904.32万元。但禾迈股份表示,终止该产能项目投资,节余募资7995.48万元将用作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用于禾迈股份日常生产经营活动。

禾迈股份称,募资“储能逆变器产业化项目”是其综合考虑当时市场环境、行业发展趋势及公司实际情况等因素,经过充分论证制定的项目投资计划。

但是,对现有产能和最新市场环境进行充分评估后,禾迈股份表示当前已有的储能逆变器产能已经可以满足现阶段的市场需求。

另外,在提出终止投资之前,禾迈股份曾对该项目进行过一次项目延期调整。2023年8月,禾迈股份指出项目地点与办公地址、研发中心距离较远,不便于管理,为此更改调整为子公司所在地杭州。

不过除了储能逆变器之外,禾迈还有另外一项募投项目为储能系统集成智能制造基地项目(一期),目前仍在正常推进中。

高澜股份

同样终止项目投资的还有高澜股份。

4月24日,从事储能热管理的高澜股份公告称,由于国内外宏观环境及行业竞争格局发生较大变化,高澜股份终止投资建设全场景热管理研发与储能高端制造项目。

2023年1月,高澜股份曾发布定向增发募资计划,公司称为加快在储能产业的布局,拟开展全场景热管理研发与储能高端制造项目投资,并通过定向增发以缓解公司储能项目流动资金需求。高澜股份表示,拟以自筹资金10亿元投资建设“全场景热管理研发与储能高端制造项目”,生产经营全场景热管理研发与储能电池Pack系统等全链条方面的研发、生产及销售,该项目建设期限不超过2.5年,全部建成并达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总额50亿元,实现年纳税总额10000万元。

随后在2月,高澜股份董事会审议通过议案。但截止2025年4月25日,高澜股份未与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管理委员会签署项目投资建设协议书。

高澜股份表示,本次项目终止是结合市场环境变化及投资运营最优化而做出的审慎决策。

国安达

受市场影响的还有储能消防企业。国安达上市以来启动两次储能火灾抑制系统产能项目,但一期项目持续亏损,二期扩产计划也因此持续延期。

2021年8月27日,国安达发布募资调整公告,拟将其他项目的结余募资3499.38万元改用于锂电池储能柜火灾防控和惰化抑爆系统生产项目。该项目实施地点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经济开发区九龙工业园,计划投资3,499.38万元建设新产线,主要生产锂电池储能柜火灾早期探测预警、火灾早期抑制和储能柜易燃易爆气体惰化抑爆等相关的安全防控产品,以满足储能产业对安全防控产品的需求。

彼时国安达表示,锂电池储能柜火灾防控和惰化抑爆系统生产项目是保障储能产业建造及安全运行的必要配置,未来市场前景广阔。项目建设期为12个月,按本项目投资规模,项目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12000万元(不含税),年净利润1321.75万元,项目内部收益率11.24%。

后期报告显示,这一产线于2022年8月31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至今收益是持续亏损。

国安达称,未达到预计收益,系原预测效益时基于原有产品及储能的市场环境进行预计,但储能市场环境较预测时发生较大变化,竞争较为激烈,导致新产品导入初期毛利率较低,尚无法覆盖直接相关和间接分摊的相关期间费用等损益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期尚未投产时,国安达已经启动了二期扩产计划。

2023年3月7日,国安达针对储能业务又发起了公开募资计划,拟募资9162.66万元用于“锂电池储能柜火灾防控和惰化抑爆系统扩产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额为11,534.80万元,建设地点同样位于九龙工业园,预计18个月建设实施完成,预计产能利用率达100%后,年营业收入4亿元,预计内部收益率为13.19%。

当时国安达表示,扩产项目是在前次生产项目的基础上,扩大产能规模、延伸产业链、建设新生产线、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有利于公司现有业务的扩张,提高公司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而且国安达表示,截至2022年9月末,其储能消防产品在手订单(含已出货)金额超过1300万元。

但在2023年8月底,国安达把储能火灾抑制系统扩产计划的总投资从11,534.80万元调整降至8,609.83万元,预计达产时间为2024年8月23日。

到了2024年8月22日,国安达发布扩产项目延期公告,拟在实施主体、募集资金投资用途和投资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将达产日期延至2025年8月22日。彼时项目实际投入仅2.80万元,这也难怪,一期产能效益未达预期,国安达因而也放慢了扩产项目建设进度。

结语

以上企业的产能计划调整,也是储能这两年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从产业发展来看,企业难免面临技术迭代、市场价格竞争,有的企业也许能够及时止损、终止计划,也有的储能企业尚未终止扩产、但也已经骑虎难下。

在新一轮政策调整中,储能市场增量将从以往的政策强制要求逐步转向需求端主动要求,那么产品的技术性能将成为引导市场走向的标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也许还有更多企业会被产业淘汰。

( 来源: 北极星储能网 )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