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深入推进,新能源占比持续攀高。
截至3月底,浙江光伏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同比增长41%,占电源总装机近三分之一。这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基础,也让电网调度运行面临新压力。
国网浙江电力调控中心值长詹文达介绍,海量新能源接入主要带来三大难题:一是“用不完”,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因部分企业停工,导致出现“用电负荷”低于“新能源出力”情况;二是“供不稳”,午后一场大雨就能导致浙江光伏出力突降800万千瓦,相当于温州全市负荷;三是“易掉线”,电网故障时电力调度部门如不快速处置,容易发生新能源大规模掉线。

位于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的懿晖“茶光互补”光伏发电站丨王桥 摄
这种挑战在节假日尤为严峻。数据显示,4月4日,浙江光伏最大出力达2527万千瓦。当天为清明假期首日,全省最大用电负荷较前一日突降2000万千瓦,光伏出力占比超过35%,给电网调度带来困扰。
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同样是光伏大发季。如何度过光伏消纳难关?
面对困难,国网浙江电力探索推动新一代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电力调度数智驾驶舱。
“在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全新场景下,这为我们提供电网运行业务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的智能化调度思路。”詹文达表示,“通过全景监视电网运行态势、主动开展电网安全防御、协同开展多元资源调度,我们努力保供电促消纳。”
摸清新能源“性子”
要实现新能源高效消纳、高水平利用,首先得掌握新能源的秉性。
相较火电机组,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出力严重依赖气象,一朵云过境、一阵风袭来都可能造成发电出力剧烈波动。
詹文达介绍,传统电力预测技术往往“摸不清新能源出力的脾气”,难以在高渗透新能源电网新场景下,满足电力调度部门对新型调度辅助系统的技术要求。面对挑战,需要整合跨专业跨领域资源,提升调度感知力。
基于此,国网浙江电力调控中心从供用电情况评估和安全运行风险扫描两个方面,通过数据融通,提高电力调度动态感知精度和效率。

湖州市长兴县吕山乡雁陶村4.5兆瓦光伏并网丨赵吉康 摄
源侧,国网浙江电力调控中心打通电力、气象、水文等多专业壁垒,分析掌握高渗透新能源电网的出力运行特性,并基于新能源特性、电网运行特性、负荷特性和调峰特性,归纳影响新能源消纳的因素;荷侧,构建可自适应切换的负荷预测模型,实现负荷聚合资源池灵活可观可测;网侧,设计网架窝电分析模块,科学分析精准预测全网有效供用电能力。
源网荷多能协同,有助于动态实时评估全时段电力裕度和开展电力缺口超前预警。
对新能源出力的准确预测,不仅是做好高水平消纳和实现电力平衡的关键,更为后续灵活调度和消纳多元资源提供了基础。国网浙江电力在调控平台部署分布式光伏聚合预测功能,按照光伏分布密度,通过电压等级拓扑溯源分析,精准预测区县以及220千伏母线聚合分布式光伏出力,2024年分布式光伏出力预测准确率达到95.8%。
灵活调用多元资源
在精准感知和预测基础之上,科学、灵活地调用多元资源成为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又一关键环节。
多元灵活资源具有“小、众、散”的资源特征,地区电网内部灵活资源数量庞大但电压等级各异、单体规模小、分布零散。詹文达指出,应当协同优化手段及策略,统筹、规范调用海量分散资源,化“无序”为“有序”,充分发挥分布式调节资源可调潜力。
因此,国网浙江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基于多元灵活调节资源的调节时刻、调节容量、调节速度、调节成本等调节特性,以及高渗透新能源电网的多元可调节资源运行特性,整合形成互补资源池。并结合灵活资源调用考评机制,对地县调资源响应省调指令情况进行后评估,确保各类资源能控、好控,进一步提升浙江新能源消纳能力,有效支撑全网备用调节及断面潮流控制,提升浙江电网运行弹性。

国网嘉兴供电公司调度人员利用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控制平台监视海宁源网荷储四侧资源状态丨吴亦冰 摄
而通过聚合地县小水火电、储能等“小、众、散”分布式资源,调控中心优化电力资源时空配置,高效分解全省消纳需求,匹配至合适的储能站、充电桩、空调等可调负荷,引导电力平衡回归安全区间。
此外,省地协同源网荷储多元资源调控决策新模式,使得浙江电网能够统筹利用省调灵活资源及其他地区灵活资源调节能力,实现三级协同控制体系的分钟级互动、秒级决策、百毫秒级响应。这一创新极大缩短了电网故障处置时间,增强了事故处理的效率,也为新能源发电高比例接入提供了结构性保障。
“未来,我们将加快推动源、网、荷、储深度融合,‘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互助,实现低碳、经济、高效的电力供应,有效应对新能源大量接入带来的电网运行各种复杂场景,在助力新能源高水平利用的同时,提升电网运行安全水平。”詹文达表示。
主动开展安全防御
了解新能源“性子”,还需防御因电力供需不平衡导致的电网安全问题。
国网浙江电力将数智技术与电网调度安全主动防御业务深度融合,强化平衡全时段预警预控和故障多层级协同处置等场景智能决策能力。
调度控制中心滚动监视4小时内的平衡裕度并实时分析电网正负备用走势。当备用裕度不足预警时,数值驾驶舱智能生成辅助决策,协助开展超前平衡预控。
新型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高比例外来电、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三高”特性更加显著,让浙江电网面临系统性风险加大。

位于浙江省新昌县的冷水光伏电站丨张馨月 摄
4月26日,在浙江电力调度控制大厅,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辅助决策,为调度人员开展电网调度提供更多选项。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智能生成辅助决策,协助开展超前平衡预控,高效平衡地区调节需求,实现地区间协同消纳新能源目标。通过安全、低碳、经济等多目标约束,助力电力资源科学高效调配。”国网浙江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尹文喆表示。
国网浙江电力运用电力调度数智驾驶舱,实时监测负荷变化、机组出力情况,及时生成调度策略,统筹调配各类资源,保障电力平衡,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电力可靠供应。
此外,调控中心通过完善电网运行信息事件化监视技术,快速识别电网运行风险,支撑事故异常快速精准处置,指引电网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