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全球核电发展史迎来里程碑时刻——中国自主研发的“玲龙一号”(ACP100)全球首堆主泵在海南昌江成功吊装就位。这一直径仅3.36米的核心设备,不仅是反应堆冷却系统的“心脏”,更标志着我国在模块化小型堆(SMR)领域实现了从设计到工程实施的跨越式突破。
(来源:能源新媒 文/范珊珊)
作为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通用安全审查的陆上商用小堆,“玲龙一号”的系统安装关键期正式启动,计划于2026年并网发电。
近些年来,受各国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大型科技、人工智能公司对清洁低碳能源的迫切需求,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核能小型堆开发热潮与技术竞赛。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定义电功率在30 万千瓦以下的反应堆为小型堆(而一般电功率不超过1.5 万千瓦的反应堆又称为微型堆)。
由于其安全性、模块化、部署灵活等特点,小型堆成为美国、俄罗斯、法国等核电强国研发的热点。2025年3月,美国能源部重启9亿美元资助计划,重点支持模块化小型轻水堆的商业化部署。谷歌、甲骨文、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公司纷纷投资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拟为其数据中心提供无碳电力。2024年2月,欧盟委员会宣布组建小堆产业联盟,核心目标是加速小堆技术在欧洲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到本世纪30年代初实现首批小堆部署。俄罗斯已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首个陆上小堆出口协议,并大力推动海上浮动堆技术出口。
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核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5)》,核能除了发电正在探索多用途利用,小微堆在多用途利用中将扮演重要角色,行业界对小微堆担任全球核能游戏规则改变者寄予厚望。
IAEA在最新版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技术发展进展》收录了60多种小微堆,技术成熟度不同,处于梯队发展中,其中小型压水堆技术最为成熟。美国国家重大专项形成了NuScale先进小型压水堆型号,其在非能动技术基础上,采用“全自然循环+一体化+小安全壳”设计,实现了极高的安全性能,成为一款通过监管机构审查可“可毗邻用户部署”的核电型号。
据国家电投集团原董事长王炳华介绍,我国目前主要有中核、中广核、国家电投、中科院、清华大学和中船重工等6个集团和单位进行小堆开发,已研发形成了不同用途、不同功率档次、不同堆型的12种小型堆技术,主要包括陆基水堆、海洋水堆、高温气冷堆、快堆和熔盐堆,其中,中核集团研发的“玲龙一号”ACP100处于工程示范建设阶段,预计2026年建成,是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清华大学开发的200MWe高温气冷堆已于2023年底投入商运;中科院开发的2MWt钍基熔盐实验堆于2024年实现满功率。
与此同时,国家电投一体化供热堆、中广核集团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NHR200-Ⅱ低温供热堆、中核集团开发的燕龙(DHR-400)泳池式低温供热堆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有序推进;中广核、中核集团还开发了ACPR50S、ACP100S 和ACP25S 等海洋浮动堆型号。
在我国大容量电网高覆盖的客观条件下,小堆单一发电应用场景具有局限性,与大型核电站相比,目前亦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开展供暖、工业供汽、海水淡化等综合利用,成为小型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王炳华看来,我国小堆研发型号众多,缺乏有序规划,先进核能技术成果共享效应差,技术力量分散。此外,小型堆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国际上研发的小堆大多数还处于概念设计阶段,部分小型堆技术尚不成熟,技术路线能否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发展还不明确。
尽管小型反应堆的系统和设备少、总体资金投入较低,但由于功率密度低、安全投入及人员配置等因素,已开展工程示范的小堆项目单位功率造价成本仍居高不下。小型堆还需进一步平衡好安全性和经济性。
在碳中和目标的倒逼下,小型堆的技术迭代速度、政策支持力度与市场渗透深度将共同定义未来能源体系的形态。尽管挑战犹存,但小型堆已站在从“可行”到“必然”的临界点,成为全球零碳竞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原标题:竞速小型堆:从技术突围到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