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储能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截至2024年底,新型储能装机7376万千瓦。其中,锂电池储能依然占据主流,但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飞轮等储能技术也在加快推广应用,2024年有多个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百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我国储能技术多元发展达国际领先水平。

4月22日,中储国能与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联合研制的“全球最大105MW 2极同步电动发电机——储龙105”正式发布。这是新型压缩空气储能领域,乃至全球能源动力装备领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新质生产力、中国智造实现了又一次创新与突破。经专家鉴定,该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电机容量、效率等指标国际领先。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在致辞中指出,“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大功率同步电动发电机领域实现了历史跨越,为长时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装备支撑。彰显了科研院所、全周期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装备制造企业强强联合的一次创新探索,也是“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的一次完美实践,展现了各合作单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勇攀科技高峰的使命与担当。”
突破“卡脖子”技术,开启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新篇章
北极星储能网现场了解到,“储龙105”大容量同步电动发电机在国内储能大电机领域率先采用一体化设计,具备电动和发电双工况运行能力。该电机规避了常规分体式需要多台电机联合运行造成的工况复杂、系统效率低、安装调试困难等弊端,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摆脱了大功率同步发电电动机组依赖进口的现状,率先攻克了百兆瓦级电机“卡脖子”技术,对压缩空气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其综合效率为98.8%;单机容量105MW,创全球之最,相较国内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同类产品容量增加一倍以上;超低振动低于35μm,还不到国标80μm的一半。同时,该电机较同等功率多台常规电机节省占地面积40%以上、效率提高0.4%、年节约电费约180万元,极大降低了建设和运营成本;未来三年订货超过百台,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可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将极大的提升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

中储国能总经理纪律表示:“大功率电机是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核心设备,直接影响压缩空气储能子系统的规模和设计方案,进而影响到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成本、效率和性能。本次,中储国能与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各自在核心技术、系统设计、装备研制方面的优势,研制出了全球最大105MW 2极同步电动发电机‘储龙105’,作为大规模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重要部件,其对提升系统性能、降低成本意义重大。本次鉴定会的召开,既是对全球最大105MW 2极同步电动发电机技术的检验,更将开启大规模先进压缩空气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突破极限!从科研到示范撑起中国能源的脊梁
压缩空气储能具有储能规模大、放电时间长、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热冷电综合利用面广等优点。作为支撑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手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尽管从全球视角来看,世界各国都有对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进行布局,但真正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却是我们中国。
据北极星储能网了解,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自2004年在国内率先启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工作,在研发团队经过漫长的攻坚与技术沉淀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储能研发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攻克了1-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各项核心技术,建成了国际首套MW级、10MW级、10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研发设计体系,实现了技术、产业化跨越式突破。
中储国能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相关技术正脱胎于此。
2018年底,中储国能在北京正式成立,2020年起正式运营。先后完成了国际首套100兆瓦、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的建设。其中,位于山东肥城的国际首套300兆瓦/1800兆瓦时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已于2024年4月成功并网发电,系统整体装备自主化率达到100%,完全自主可控。系统额定设计效率 72.1%,预计年发电约6亿度,在用电高峰为约20-30万户居民提供电力保障,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8.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9万吨,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效率最高、性能最优、单位成本最低的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据悉,该项目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财经频道、科教频道等曾被多次报道。
72%,乍一看这个数字可能显得平平无奇、普普通通。但放到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系统设计效率达72.1%,已经打破了目前的纪录。因为目前压缩空气储能的极限系统效率普遍认为是在75%左右,而这一数值已经非常接近极限值!涉及应用到了包括多级宽负荷压缩机技术、多级高负荷透平膨胀机技术、高效超临界蓄热换热器技术以及系统全工况优化设计与集成控制技术等多项原创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效率低、燃烧化石燃料和地理条件限制的三大技术瓶颈问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大提升。

山东肥城国际首套300MW/1800MWh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从科研的萌芽到示范项目的落地,中储国能走出了一条坚实而辉煌的道路,有力地撑起了中国能源的脊梁。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市场的驱动、投资机构的支持以及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
坚守初心,驱动压缩空气储能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包括上海、山东、宁夏等地都有相关政策出台,鼓励大容量长时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特别是在《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着重强调了,强化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新型储能等技术特别是长时储能技术创新攻关和前瞻性布局。
作为长时储能的代表性技术之一,目前,压缩空气储能市场中的技术路线不尽相同,系统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尚未形成成熟的全产业链,单位成本尚有下降空间,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还有待探索。
2023年中储国能首个先进压缩空气储能装备制造基地投入生产,具备年产4台(套)百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核心装备的能力;2024年启动新建压缩空气储能装备制造基地,计划开展100MW和300MW核心部件加工、整机装配及设备测试工作,建成后将具备年产10台(套)百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核心装备的能力。
这其实与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其他的系统集成商有着显著的不同,中储国能为何要走这样一条看起来更为耗费精力的路?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是典型的硬科技,需要长周期的研发、大规模的投入,更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实践积累。”在中储国能总经理纪律看来,“做难而正确的事,比做容易的事更有意义。当相同的理想、信念组成的拼搏人生交织在一起时,我们就是在共同创造价值,创造一个美好绿色的家园,这种源动力是不可估量的。”
从2013年河北廊坊国际首套1.5兆瓦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系统建成,到2024年山东肥城300兆瓦项目落地。10年时间,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实现了兆瓦、十兆瓦、百兆瓦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储国能联合研发的百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接连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一步步稳扎稳打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引领地位。
“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市场的需求,加之专业的科研、工程、产业、管理团队不断成长完善,都共同推动了这个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纪律认为,要推动行业整体变革,下一步,需要新型储能在商业模式上深入优化,建立合理稳定的电价机制以保证收益;同时,对项目建设统筹管理、协同布局,建立、完善行业标准,才可以更好的规范行业发展。

挑战与机遇如影随形,难题待解之处,正是产业砥砺前行之所在。展望未来的二十年,压缩空气储能的产业化发展才刚刚开始,这亦将是中储国能大展身手的最好时间。我们期待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规模化发展,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设备成本将稳步下降,项目投资回报率将显著提升,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集群。让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为能源转型提供坚实支撑,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为国家经济建设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