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和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突破,浙江数据中心行业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24年年底,浙江已建成数据中心183个(含智算中心12个、超算中心2个),总体算力规模超每秒12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约占全国总量的4%;用电量从2021年的34.19亿千瓦时增至2024年的48.39亿千瓦时,年均增速13.8%。
机架规模高速扩张,智算基建驱动增长。浙江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2020年至2024年间年均增速12.14%,总规模从27.6万架跃升至41万架。例如,2022年嘉兴平湖某智算中心投运4万标准机架,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智算枢纽之一。此外,杭州、宁波等地依托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产业优势,加速建设高密度机架集群,2023年仅杭州临平区就新增机架超1.5万架,规模化扩张不仅提升了区域算力供给能力,还带动了芯片制造、服务器生产等产业链集聚发展。
能效升级政策引领,能源使用效率(PUE)指标显著优化。浙江通过严控标准推动数据中心能效提升,明确要求新建数据中心PUE须控制在1.25以下,存量数据中心通过技术改造将PUE降至1.4以下。全省数据中心平均PUE已从2020年的1.45降至2024年的1.3,年节电量超10亿千瓦时。此外,浙江还试点算力电力协同调度机制,利用峰谷电价差异提升设备负载率,进一步降低单位算力能耗。
绿色能源占比大幅提高,清洁低碳转型加速。通过政策层面的强制配额(如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不低于80%)和市场化交易(如绿电直购、碳积分激励)的双轮驱动,2020至2024年,浙江数据中心绿电使用占比从28%提升至50%,实现清洁能源规模化替代。例如,衢州数据中心集群依托浙西南地区的抽水蓄能电站用上清洁水电;宁波“沿海光伏走廊”年发电量超5亿千瓦时,覆盖当地数据中心30%以上的用电需求;阿里云等企业通过自建分布式光伏、采购绿证等方式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随着数据中心行业向高密度、高能耗方向演进,绿色能源使用比例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浙江电网配电系统架构和容量规划面临挑战,在智能化技术应用与跨领域协同管理方面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要深化算力电力协同规划,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布局。强化数据中心建设与电网规划的顶层衔接,建立动态适配机制,保障供电与项目进度紧密衔接。依托浙江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定位,通过政企联动专班推动大模型训练基地、算力枢纽节点等重大工程落地。利用数字化工具实时跟踪项目用电负荷、建设周期等关键参数,制订电网配套“一项目一方案”,实现从规划、审批到投运的全周期资源统筹。针对浙北智算集群、甬舟海洋算力中心等区域的重点项目,实施电网超前规划与动态优化,支撑算力基础设施高可靠、低碳化发展。
要构建分级供电保障体系,强化全周期服务能力。针对大型及超大型数据中心,实施“双回路+分布式储能”高可靠供电方案,并向中小型数据中心延伸定制电源配置。设立“算电协同”服务专班,覆盖项目选址、并网设计、智能巡检等全环节,实现“规划-建设-运营”闭环管理。推动电力市场机制创新,支持超大型数据中心通过“中长期交易+现货市场”组合策略降低用电成本。同步构建“政策+技术”双通道赋能机制,依托能源大数据平台向企业定向推送液冷改造、光储直柔等方案,加速前沿技术规模化落地应用。
要锚定绿电富集区布局,构建全域节能生态。引导数据中心向丽水、衢州等省内绿电资源(包含风光水等)集聚区迁移,促进绿电就地消纳。依托电网能效管理经验,规模化部署精密空调群控等人工智能能效优化系统,推动千岛湖深层低温水冷等自然冷源技术覆盖存量改造项目。整合综合能源服务商资源,为企业定制“光储充一体化+余热梯级利用”集成方案,打造“冷能-算力”联供等示范场景。创新负荷聚合模式,通过虚拟电厂将分散的数据中心负荷转化为电网柔性调节资源,参与电力需求响应等电网调峰市场。
(作者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电力营销服务中心、宁波供电公司)
原标题:深化算力电力协同 助推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