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能源局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绿色电力证书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2024年绿证核发交易、应用场景拓展、国际互认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和成效进行了系统分析。报告显示,我国绿证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建成。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49.55亿个,同比增长21.45倍,其中可交易绿证33.79亿个;全国累计交易绿证5.53亿个,同比增长4.19倍。
核发交易快速增长
2024年,我国绿证核发工作驶入快车道。随着绿证全覆盖政策的深入推行,特别是2024年6月底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上线运行后,核发模式迎来变革,从以往发电企业申请核发,转变为依据电网企业、电力交易机构提供的数据,经审核后按月批量自动核发。报告显示,这一调整极大地提升了核发效率,实现当月电量次月即可核发绿证,核发时间缩短85%。
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核发绿证数量达47.34亿个,同比增长28.36倍,其中可交易绿证为31.58亿个。在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云南、内蒙古、四川、新疆、青海、湖北、甘肃和河北8省(区)核发的绿证较多,数量均超过2亿个,合计核发数量占全国总量的55.44%,绿证核发呈现显著地域集中性。
负责报告编制工作的国家能源局电力业务资质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资质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的深度融合下,以绿证为基础的绿色电力消费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2024年全国绿证交易规模翻了两番,交易绿证数量达到4.46亿个,同比增长3.64倍,其中绿证单独交易2.77亿个、绿色电力交易绿证1.69亿个。多组数字背后尽显绿证市场相较之前呈现活力足、需求旺的发展态势。
消费需求持续提升
高耗能产业、外向型企业和大数据中心等已成为购买绿证的主体。
其中,制造业作为最大的绿证消费主体,约占绿证购买量的7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比约2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绿证购买量增速较快,正逐步成为购买绿证的重要力量。
绿证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资质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证明绿色电力消费方面,很多大型活动、用能企业、公共机构、居民用户均通过购买绿证实现绿色电力消费。其中,2024年居民自主购买绿证近118万个,绿色电力逐步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风尚。
但随着绿证核发质效提升、规模扩大,市场供给相对充足稳定,记者注意到2024年绿证交易价格呈下行趋势。
从绿证单独交易情况看,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绿证单独交易月度均价位于3~24元/个区间,全年均价约为5.59元/个。出现这一情况主要受政策、供需关系等因素影响。
资质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绿证的交易价格应该保持在合理区间,价格波动对供需两侧都会造成影响,尽管低价会对促进用户侧绿色电力消费具有一定的助力作用,但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被低估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激励作用。据了解,随着绿证制度不断完善,绿证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绿证需求有望持续提升。
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
绿证在支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考核、服务能耗双控考核以及衔接碳排放核算等方面的作用也得到有效发挥。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绿证应用。例如,广东省将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分解至重点用能单位,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开展绿色电力消费;山西省建立高载能企业绿色电力强制消费机制,引导企业通过购买绿证绿电的方式实施绿色电力消费替代等。此外,绿证在碳排放管理中的衔接功效也更加凸显,如深圳市、北京市、湖北省、上海市等地明确了绿色电力在碳排放核算中的具体方法和规则,为绿证纳入碳排放核算体系提供了实践基础。
全球绿色能源转型背景下,绿证国际互认是实现“双碳”目标、应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路径。
资质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中国正通过多维度国际合作推动绿证制度与国际接轨。2024年11月,国家能源局代表团赴丹麦和欧盟总部开展绿证专题调研,探讨中欧绿证互认及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下的协同应用,认为中欧绿证在设计理念和制度规则上具备互认条件;去年底,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赴气候组织英国总部,与RE100国际组织交流中国绿证制度,为其无条件认可中国绿证创造条件。
未来,中国绿证制度将锚定“双碳”目标,深化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
国内方面,着力优化市场供给体系——稳步扩大绿证核发覆盖范围,重点推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绿证核发工作;完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标准及绿证核销规则,强化绿证全生命周期管理。
国际层面,持续提升绿证“国际话语权”——推动绿证与国内外碳减排体系、国际组织相关倡议、有关国家绿色消费机制衔接,充分发挥绿证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