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储能行业的加速跑道上,经济性是竞争筹码,而安全性才是通关密钥——后者以零容忍的刚性约束,决定着技术迭代的天花板与商业化落地的底线。从早期的粗放式堆砌容量,到如今资本与政策双轮驱动下的精细化运营,储能行业正被迫站在十字路口:安全冗余的每一次提升,都需要以经济性的几何倍数让渡为代价。
4月10日,在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上,作为储能行业的创新领航者浙江高泰昊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高泰昊能”)推出了包括以4S+C 全栈自研为基础的浸没式温控系统、光储一体机、浸没式液冷系列的工商储/大储方案、主动均衡BMS、PCS储能变流器等一系列新品和新技术。在储能行业风起云涌的当下,高泰昊能正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精神,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

展会期间,北极星储能网与高泰昊能董事长张伟峰针对于当前储能行业的新机遇、新挑战以及高泰昊能的战略布局和技术创新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

软硬结合创新突破 化解热管理难题
储能电站的运行需要一个稳定的温度。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储能电站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尤其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引发电芯的着火、爆炸,给储能电站的安全带来威胁。
“从电池这个角度来讲,解决安全问题无非就两条路径,一是所谓的全固态电池,不过可能至少五年之内无法实现推广应用,或者说其性价比来说不具备可扩展、可推广性、可实用性。另外一条路就是弥补现有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短板。基于此,我们把4S+C全栈自研,包括BMS/EMS/PCS/TMS+Cloud作为接下来应对储能场景化需求不断提升的应对之策。”高泰昊能董事长张伟峰表示。

据了解,目前,针对储能系统的热管理问题,业界已经推出了多种解决方案。目前在市场上,关于储能系统热管理主要有两种方案,一个是液冷,一个是风冷。但这两种方案都是有优点和缺点的。
而液冷有比空气更高的比热容、更高的导热率,且冷却速度较快,对降低局部最高温度、提升电池模块温度一致性效果显著。因其能够显著提升储能电池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和经济性,保障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收益,因而获得了广泛认可。但这种液冷板技术,存在散热不均、冷凝水的问题,时间长了会带来电气漏电风险以及钣金件生锈腐蚀等后果,影响系统运行稳定性。
浸没式液冷储能系统中,储能电芯直接浸没于冷却液中,电芯与空气、水分等完全隔离,完全杜绝电池燃烧爆炸的可能;有效控制储能电池系统的运行温度,实现电池的快速、充分、均匀冷却降温,保障电池长期稳定运行。
在高泰昊能董事长张伟峰看来,浸没式液冷系统应该是目前已知最安全的储能热管理方式之一。
北极星储能网了解到,基于浸没式液冷系统特性,高泰昊能推出了集制冷加热、智能控制与消防安全于一体的浸没式液冷系列工商储/大储方案。

该方案采用物理隔绝结合数智化监控的方式,确保安全高效运行。其浸没温控系统与BMS管理系统耦合一体,可实现精准温控和智能调节,有效提升运行温度一致性,使电芯温差小于2℃,从而延长电池的可用容量和循环寿命,降低储能系统运行成本。此外,该系统还支持更高倍率(>1C)充放电需求。
张伟峰表示,这套系统采用半封闭式设计,Pack设计要求降低,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与冷板液冷的产品价格基本持平。设计方面,产品采用顶部进液,流动强化对流散热,液体用量降低80%,成本优于同类产品。
张伟峰进一步介绍,浸没式液冷系统省去了散热系统、消防系统,集成度大大提高,设备体积减少,可广泛应用于高安全性要求的场景。同时,在超寒、高温、高海拔、高风沙等恶劣环境都可部署。
同时,张伟峰也向北极星储能网透露,该产品的冷却介质生产工艺非常成熟,其产品量产成本也相对较低,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要。目前,这一系列产品将于本月完成第三方认证,最快将于今年6月进入量产交付阶段。
产品技术层面之外,高泰昊能还从系统层面进行了升级。据悉,基于前期公司储能系统核心环节的“4S+C全栈自研”全栈闭环的持续研究和开发,高泰昊能通过与清华团队联合研发,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原有系统级产品进行融合应用,通过LSTM/Transformer分析历史数据,可以实现预测热失控风险,并提前30分钟预警。
“AI技术的融合应用正是目前高泰昊能研发热失控预警系统重点方向之一。”张伟峰进一步表示,通过AI预测模型和多级防御措施,提升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够实现早期预警检测温度异常、气体泄漏,提前5~30分钟报警,启动液冷/气溶胶灭火延缓热扩散速度≥50%,紧急隔离切断故障模组电气连接,避免连锁反应,减少损失80%以上。
全面构筑储能安全防护网 抢占储能安全2.0时代
安全和经济性始终是工商储绕不开的两个话题。如今,工商储正在从原来的能源管理层面上升到能源交易层面,这也给储能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只追求固定式峰谷价差的工商业储能1.0时代已然过去,而电力现货时代的电价是随时在变化的,这对储能的能力提出了不同的的要求,甚至考验的不只是简单的充放电能力。“如果我们能够打穿壁垒或者实现集成优化,那么储能产品可以拥有更多的收益渠道。”
不过,在张伟峰看来,当下部分企业普遍存在整合能力不足的现象。而高泰昊能则可以帮助客户快速适应未来应用场景变化的要求。这也是企业提出4S+C整体解决方案的根本原因。除了浸没式温控系统和工商储/大储方案,高泰昊能还在BMS等方面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其中最为独特的就是将TMS融入,形成了4S+C的解决方案。
其中高泰昊能推出的TMS是与众不同的,也可以叫热消一体化,就是热管理和消防一体化系统,其核心的目的就是解决电池的安全问题。一套系统可以极大程度的解决安全和温控的问题。

作为储能BMS和动力BMS领域的头部企业,自2011年成立以来,高泰昊能始终深耕在新能源汽车与储能技术的黄金赛道,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行业需求为目标,持续推动和引领着行业发展。
今年,高泰昊能推出了第二代主动均衡BMS,该产品在多个方面对第一代产品进行了全面优化,特别是在国产化、双向均衡、均衡电流和均衡效率方面的提升。
北极星储能网了解到,新产品能够实现均衡效率≥80%,减少能量损失,提高电池组的整体能量利用率。同时,采用先进的主动均衡算法和硬件设计,新产品能够快速识别并均衡电池组内的不均衡状态,显著缩短均衡时间,提升系统响应速度。产品采用超宽体设计,爬电距离满足国外认证要求;同时满足出口需求。

张伟峰指出,新产品支持1~3A的均衡电流,能够更快速、更均匀地分配电池组内的能量,进一步延长电池寿命。主被动一体化设计使得系统更加简洁,减少了复杂的硬件结构,同时提高了均衡效果和整体系统的可靠性。
“安全是储能运营的基石,只有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盈利。”张伟峰强调,高泰昊能通过全栈自研技术和智能化管理系统,面对行业的新机遇与挑战,高泰昊能采取了一系列战略调整措施。创新性的提出了“4S+C全栈自研”模式,实现了储能系统核心环节的全栈闭环。
他表示,这种模式相较于行业普遍采用的“多供应商拼装”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多个自研产品之间数据源头保持一致性,避免了重复数据和系统运行干扰,极大降低了产品故障率。同时,通过优化系统设计和提高系统效率,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
此外,张伟峰还特别强调,当前,高泰昊能的新一代主动均衡BMS耐压高达6000V DC,能够承受高电压环境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满足国内外认证要求,支持24V和电芯之间的双向充放电,实现充放电双向流动。
今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概念的持续高涨,以DeepSeek为首的大模型呈现爆发增长态势,正在重塑各行业新生态。高泰昊能也着手接入了DeepSeek技术,深度赋能储能设备管理系统。张伟峰坦言,通过成功集成DeepSeek AI大模型,能够大大提高员工和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并在储能设备的故障诊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张伟峰介绍,高泰昊能成功利用这些训练出来的专家模型解决了储能领域传统只有资深开发人员才能解决的问题,极大降低了问题排查的门槛。公司BMS和EMS产品已经深度融合在大数据平台上,借助大数据平台和AI算法平台,实现了用户负荷预测模型、光伏发电量预测模型以及电池寿命评估模型等实际场景急需的功能。

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始终是企业在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环境时的核心竞争力。当行业从“价格”转向“价值”,面对“提质、降本、增效”的目标,唯有持续突破创新才能寻到破局良机。
“近期,随着一系列新政的出台,已经为行业指明了发展前进的方向。高泰昊能已经在AI大数据等应用进行了前瞻性布局,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构建了全场景化的生态服务模式,逐步从设备提供商向整体解决方案商转型。”张伟峰表示,“未来,高泰昊能将继续关注行业动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通过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高泰昊能也将持续继续加大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的投入,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高效、可靠的数字智慧能源系统解决方案。”
作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BMS领域的资深开拓者,自2011年成立以来,高泰昊能凭借全栈自研技术和智能化管理系统,不仅显著提升了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为用户提供了更加高效、经济的储能解决方案。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高泰昊能正不断为新型电力系统下的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