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自特朗普关税对等政策出台以来,引发全球关贸海啸。这一被视为美国历史上第三次向全球发动的贸易“战争”,不仅在商品贸易,也在金融、资本乃至技术层面影响全球市场。而这其中,电动汽车产业链便是关键一环。对于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关贸敌视,不仅是因为其从拜登时期便层层叠加关税壁垒,到特朗

首页 > 储能 > 电动汽车 > 动力电池 > 国际 > 正文

关税“海啸”冲击 电池产业链影响如何?

2025-04-09 13:32 来源:高工锂电 

4月2日,自特朗普关税对等政策出台以来,引发全球关贸海啸。

这一被视为美国历史上第三次向全球发动的贸易“战争”,不仅在商品贸易,也在金融、资本乃至技术层面影响全球市场。而这其中,电动汽车产业链便是关键一环。

对于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关贸敌视,不仅是因为其从拜登时期便层层叠加关税壁垒,到特朗普政府,其有意放缓电动化转而拥抱化石能源,进一步压制国内电动化需求。

根据特朗普最新的关税政策,对于轿车、发动机、变速器、锂电池在内的25%关税已经生效。

根据统计,锂电及储能系统“基础关税3.4%+301条款关税(储能电池2026年升至25%)+双10%叠加关税+34%对等关税”,动力电池短期内关税将达到73.4%,储能电池短期关税将达64.9%;新能源整车方面,整体关税叠加下关税已升至147.5%。

高工锂电此前分析,关税政策影响下,将进一步抹平国内电池厂商出口至美国本土的锂电产品的竞争优势。此外,美国对东南亚国家普遍的高额对等关税政策也同样围堵了国内借助第三方国家的转运渠道。

在这种情况下,新一轮关税贸易战也将对锂电上下游的各个环节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税政策如何影响电池产业链?

从国内目前主要产能情况和业务分布来看,美国关税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

在电动汽车领域,2024 年中国出口美国的汽车仅 11.6 万辆,在中国汽车总体出口数量中占比 1.81%,其中电动汽车出口量占比更小。且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基本没有在美国销售,因此中国自主汽车受美国加征关税的直接影响较小。

在电池领域,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向美国出口锂电池 153.15 亿美元(约1100亿人民币),占国内锂电池出口总额的 25%,同比增长 13%,但出口数量下降了约 16%。另外,国内出口至美国市场以储能电池为主,相比于电动汽车增速受限,美国储能市场2025年预计仍有50%的同比增速。

关税叠加下,主要影响电池企业储能业务在美的收益表现。不过短期内,储能市场仍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LG、松下等日韩电池企业磷酸铁锂产线集中投产时间预计在2026年以后,尽管储能电池收益受到影响,短期内日韩电池企业暂时无法替代国内储能产品,关税承担上或由储能企业及美国本土终端企业共同承担。

材料企业环节,据高工锂电了解,国内直接出口至美国的比例较少,主要出口至日韩或直接由国内客户采购制成电芯后出海,根据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国内主要材料企业出口至美国比例多数在3%以内。

不过对于出口至日韩企业锂电材料,由于日韩同样受到美国关税冲击影响,在关税承担上存在一定的协商空间。

美国此轮关税冲击,其实业界也早有预期,从2022年到2024年,国内企业在开拓海外业务布局上,正形成多地的产能布局,不仅包括美国本土制造,同样在欧洲、非洲,乃至中东、南美均有投资建厂的动作。在合作模式上,业内也开展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均已通过技术授权的模式与美国企业开展合作。

后续来看,国内企业在美产能逐渐投建,远景动力、天赐材料、科达利等多家企业产能或在2026-2027年逐步投产,在建产能预计近100GWh。

短期内,特别是储能电芯在美收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过随着美国本土产能的释放,后续关税影响将逐渐减少。

关税影响下外销转“内卷”?

不过,除了对于电池企业的直接影响,本次关税带来的间接影响或进一步影响国内的产能、价格情况。

过去国内破除内卷的主要路径是技术创新和出海,部分锂电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也享受到了海外的高毛利加持,带动整体业绩增长。某种程度上,特朗普政府新的关税政策下,除了引导制造业回流美国,也是对全球制造业的成本筛选,短期内,拥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抗关税冲击能力更强。

相比之下,部分成本优势不显著,或者与下游客户议价能力较弱的企业,受关税冲击最为明显。

这也意味着,部分不具备成本优势且以美国业务为主的企业,或面临利润平于甚至低于国内的情况。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分析,国内出口至美国的储能电池接近80GWh,尽管占国内产量的比例较小,不过叠加受到影响并出口至日韩的材料产能,整体锂电产能或更大。

在关税成本的压力下,部分国际业务订单或出现回流,从而抬升国内的产能水平。此前,高工锂电也有分析,尽管经过过去两年产能建设放缓、去库存等行为,但是国内电池企业依旧面临淡旺季产能利用率差距过大,整体产能利用率有待提升的问题,同时在材料领域,整体供过于求导致抬价困难的问题并未改变。如若海外订单回流,也将对国内锂电企业的产能规划、价格报价形成一定的压力。

长期来看,分散建厂和供应链的全球化迫在眉睫,而抵御更多潜在的关税冲击,也需要加快多元本土化市场的开拓进度。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