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江零售用户每月的零售电价与当月市场48点零售分时参考电价有关,也与自身当月48点负荷电量有关。
(来源:微信公众号“黄师傅说电”)
这两组量价之间的加权均值为该用户当月的零售参考电价,而最终的零售电价以此为基础,结合具体的零售套餐来形成。
零售套餐方面有浮动、固定和分成三种形式,不过不论采用哪种套餐,最终的零售电价不得超过零售参考电价的1.006倍,当然这需要用户点选限价保护。

我们暂且将每月用户形成的零售参考电价视为最终的零售价格,那么这个价格就和用户的负荷电量息息相关。
注意这个负荷电量是电网表计的下网电量,在没有任何表后分布式电源的情况下,就是用户的全部用电量。
但是当分布式光伏或工商业储能接入后,必然会改变用户下网电量的曲线,那么也就会影响用户的零售电价,而在此基础上,有关光伏和储能接入后带来的电费节降逻辑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量化一下分布式光伏的影响,下篇再说储能。
下网电量的变化
便于讨论,我们假设用户在当月每一天的用电情况一致,配置的分布式电源每天的发电曲线也一致,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某一天的曲线变化来代替全月的变化。
假设某用户全月用电是一条平线,即每半小时的用电量一致,设为1000度/半小时,全天用电量为48000度。
电量全部来自于电网,按此电量分布的话,该用户的零售参考电价就是48点零售分时电价的算数平均值,即为0.4026元/度。

安装1兆瓦分布式光伏,每天发电时段从7:30-17:30,共计10小时,跨越20个交易时段(半小时)。
每个时段发电量随时段呈线性,首尾时段为100度电,午间顶峰时段为1000度,曲线如图:

平线的负荷曲线叠加光伏发电曲线后,用户下网电量的曲线随即发生变化,曲线如图:

新的下网电量分布面对相同的48点零售分时参考电价时,加权均价发生变化,即零售参考电价发生变化,为0.4183元/度,相较于光伏接入前上涨约0.015元/度。

零售电价因为光伏的接入而提高,这是因为光伏发电量自发自用的部分抵消了白天部分负荷用电量,而白天时段的零售分时参考电价相对较低;晚间光伏不出力,对负荷曲线没有影响,而晚间时段的零售分时参考电价较高。
被光伏出力“挖掉”的负荷曲线,在白天低价时段电量占比变低,在晚间高电价时段占比变高,加权平均后的零售参考价也就被提高了。
收益的变化
自用电量收益
如果分布式光伏是第三方投建的,那么光伏在和用户结算自用电量收益时,电价基本都是默认电费单上显示出的分时电价。
1月份该光伏用户的零售电价为0.4183元/度,零售用户发用两侧偏差费用0.043元/度,用户为10千伏大工业两部制用户,输配电价为0.126元/度,上网线损费折价为0.0136元/度,系统运行费为0.0111元/度,附加基金为0.0292元/度。

加和之后,平段到户电价为0.6412元/度,根据新规,此平段的电价叠加同类型电网代理购电户的分时价差形成其它分时时段到户电价。
最终尖峰到户电价为1.2392元/度,高峰到户电价为1.0378元/度,谷段到户电价为0.263元/度。
分布式光伏自用电量1.1万度,其中谷段自用3800度,峰段自用600度,平段自用3000度,尖峰段自用3600度。
对应尖峰平谷段自用电量和分时到户电价,光伏自用电量收益为8006.8元。
在光伏接入且不影响结算电价时,自用电量收益和用户电量电费的节降应是相等的,因为结算电价不变,改变的只是下网电量,被光伏自用电量抵消的那部分原电网供电量所对应的分时电费就是节约的费用。
但现在浙江的零售政策,被改变的下网电量曲线是会影响最终的零售电价的,我们也不妨换一个角度计算一下光伏接入前后用户电量电费的变化。
无光伏时用户电量电费
没有光伏接入时,用户负荷为平线,零售参考电价为0.4026元/度,叠加相同的其余电价,平段到户电价为0.6255元/度。

尖峰到户为1.2235元/度,高峰到户为1.0221元/度,谷段到户为0.2473元/度。
全天平线负荷,48000度结算电费为32796.4元。
有光伏接入时,自用电量11000度,其余网供37000度电量对应到户电价分别为:尖峰到户电价为1.2392元/度,高峰到户电价为1.0378元/度,平段到户电价为0.6412元/度,谷段到户电价为0.263元/度。
结算电费为25543.2元,电量电费降低为7253.2元,这个数值是比计算自用电量收益8006.8元要小的。
小结
于是我们可以获得这样一个逻辑链条,从1月份市场反映出的48点零售分时参考电价看,白天时段电价普遍低于均值,晚高峰时段电价普遍较高。
光伏的接入削减了白天部分网供电量,但同时也抬高了零售参考电价。
而常规分布式光伏自用电量结算依据的是电费单上显示的到户分时电价,实际上光伏自用电量结算的收益中并不该有这么多。

不过想要理清这里面的真实情况,需要比较强的数据采集及负荷数据还原能力,同时也需要两方的共识。
这就是浙江的分布式光伏与工商业用户零售电价之间的关系,削减了用户网供电量,但却也抬高了结算电价,因为光伏出力主要在白天低价时段。
而工商业储能并不会抵消网供电量,只能将网供电量从一个时段向另一个时段进行转移,削峰填谷的属性会让部分网供电量由尖峰段转移至低估段,尤其像浙江这样午间谷电的省份,还可以完整地每天进行2次谷充尖放。
那么储能对于负荷电量曲线的调整是不是就可以降低用户的零售参考电价呢?
也不一定,下一篇我们也来量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