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吉林省地处国家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松辽清洁能源基地的核心区域,正大力推广“绿电+消纳”模式,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能源体系。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2919.62万千瓦,占发电总装机的62%,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根据吉林省电力规划,预计到2030年年底,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将突破6000万千瓦。
2024年10月,吉林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创新机制推动新能源发展”作出专项部署。在新能源电源大规模并网的趋势下,需要进一步提升新能源电量消纳能力、电网灵活性、储能经济性以及电力外送容量。电网企业应根据新能源发展现状及规划情况,大力推进模式与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推动源网荷储协同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电网升级,完善新能源电量消纳机制。应配合政府相关部门成立新型电力系统工作专班,持续跟踪东北松辽清洁能源基地送电华北工程(吉电入京)等重点工程,确保项目早启动、早实施、早见效。创新“绿电+消纳”联动机制,依托松原、白城等新能源富集区建设智慧能源园区,实现新能源就近消纳。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分时电价政策,通过扩大峰谷价差激励用户侧储能参与电力需求响应,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
二是助推稳定电源建设,筑牢安全保供与电力外送基础。应积极配合能源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加速推进燃气机组开工建设,统筹开展燃气机组整体接网方案论证,加快推动煤电等灵活性电源建设,促进煤电与新能源协同发展,满足新能源电源安全高效并网需求。按照抽水蓄能项目布局,统筹站址资源、当地电网情况、项目工作进度,超前谋划整体并网方案,确保及时满足抽水蓄能电站并网需求。
三是加快储能规模化建设,完善多元化电力发展政策机制。助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全钒液流、磷酸铁锂、飞轮及抽水蓄能等多种储能技术协同发展,有效提升电网调峰能力和新能源电量消纳水平;强化新型储能并网运行管理,完善调度机制,推动储能电站参与电力现货交易与调频辅助服务,充分释放“一储多用”叠加效益。
四是提升电力外送规模,实现资源更大范围优化配置。在保障省内电力供应的前提下,滚动开展电量平衡与外送能力测算分析,组织发电企业积极争取外送市场份额。加强跨区域沟通协调,深化东北区域调峰互济机制,争取省外调峰电源支持,扩大省内短时尖峰电力和外送能力。在借鉴学习青海、江苏等省份电力交易模式的基础上,依托地区间电源负荷时空互补优势,因时因势优化交易策略,稳步推进实现全年外送目标。
五是推进科技项目攻关,实现成果转化。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专项,攻关多能系统建模、灵活性评估、态势感知、协同优化控制、韧性评估等关键技术,建设高比例新能源电力送端电网城市级“电-气-热-储”多能协同调控示范工程,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能源供应与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吉林电网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新能源协同示范体系。
源网荷储协同发展能优化电力系统运行效率,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助力降低用能成本、培育新兴产业,对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意义。相关各方应进一步创新政策机制、突破关键技术、释放市场活力,稳步建设新能源高比例消纳、高韧性电网支撑和高效能产业联动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动能。
(作者单位: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