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碳市场的重要交(chao)易(zuo)标的物,新CCER首次签发可以说是碳圈最为关注的事情没有之一。
(来源:老汪聊碳中和 作者:气候未来)
然而第一个完成CCER注册并提交减排量核算报告的项目,从提交报告到现在已经接近三个月了。 理论上已经具备了签发的所有条件,但却迟迟等不到签发的消息。
这两天陆续有人来问我这个问题。作为非当事人,我当然不可能知道具体的原因,但是通过公示的信息以及一些外部因素我们也可能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根据我的分析,我觉得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只有一个项目进入到签发阶段,不适合签发。
翻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我们会发现,进入到公示结束阶段也就是距离签发只差最后一步的项目,只有一个。
根据公示的申请登记的减排量信息,预计如果成功签发,那么大约会有120万吨的CCER流入市场。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项目一旦签发,那么市场上在短期内,有且只有这120万吨的CCER。
而目前想要抢着买CCER的,除了履约需求的控排企业以外,还有数千家投资/投机/资产配置的买家虎视眈眈地盯着这笔CCER。
我想即使这120万吨签发了,业主也不会全部拿到市场上去卖,最多能拿一半出来,也就是60万吨,按照100元一吨的价格算,总共也就6000万的体量。
但准备入市的资金规模估计至少都有十亿级了。所以说,如果单单让这一个项目入市,那价格必然是要抄到天上去,甚至天天无量涨停。
这肯定是主管部门所不希望看到的。或许这就是这独苗的签发前阶段项目迟迟没有签发的原因之一。
如果是这个原因的话,那么我们就不难推断,如果有更多的项目一起签发的话,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好巧不巧,现在已经提交减排量公示的项目已经有十个,申请的CCER加起来超过一千万吨了,这样市场总量就超过了十亿。这样的话,虽然可能早期还是会有一波抢购心态。但体量够了,不大可能造成无量暴涨的状态,这样就能慢慢形成有效的市场。

如果我们去翻这些排队等签发的项目状态,会发现他们的项目登记时间都是1月26日。
假如这些项目都是完成注册后的第二天提交了减排量核算报告,按照20个工作日的公示期来算。差不多下周就能结束公示(中间隔个春节)。
然后,那个跑在前面的项目就不再孤单,11个项目将携手同行,在3月份完成第一批CCER的签发…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个猜测而已,没有签发的原因还是有很多其它可能的,比如签发系统的不完善,项目存在资料缺失,甚至就是业主不想出这个风头,宁愿等着后面的项目一起签发都是有可能的。
当可以肯定的是,等到第二批大部队CCER项目走到签发的门口时,CCER之门终将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