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产业在历经2023-2024年的一路狂飙爆发式增长后,大量产能借市场增量出现在市场、装机在项目现场,但随着无效、低质产能的严重过剩,部分中小集成商因技术、资金或管理问题退出市场,导致越来越多的储能柜陷入“孤儿状态”。无人维护的储能柜不仅会造成资产贬值、电网隐患、环境风险,甚至可能变成“定时炸弹”。
在市场狂欢的背后,暗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当储能集成商突然倒闭,那些已部署的储能柜该由谁来接管?
一 危机浮现:储能柜为何沦为“弃子”?
1.1 行业洗牌加速,集成商生存率堪忧
储能市场虽前景广阔,但竞争异常激烈。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低价竞标导致利润微薄,叠加技术能力储备不足、运维成本压力大,最终因资金链断裂倒闭。
1.2 “交钥匙”模式埋下隐患
许多项目采用“交钥匙”模式(设计-建设-运维全包),业主过度依赖储能集成商。一旦企业破产,储能系统的数据接口、运维权限、备件供应可能被“锁死”,业主连基本监控都难以实现。
案例直击
2023年初,荷兰某小型集成商破产,其部署的20MWh储能项目因缺乏维护,电池衰减率超预期30%,业主被迫以原价10%转卖设备止损。
某渠道商在社群里公开喊话,一台全新的倒闭储能集成商的储能柜,有人愿意要,免费拉走!
二 无人接管的储能柜,暗藏哪些风险?
安全威胁:锂电热失控风险高,无人监控的电池柜一旦起火,可能引发连锁事故。
资产缩水:电池性能断崖式下降,储能柜残值归零。
电网负担:故障设备可能反向冲击电网,加剧区域供电不稳定。
环保难题:废弃电池若未合规回收,重金属泄漏将污染土壤水源。
三 谁来兜底?责任链上的“甩锅”困局
当下的相关责任方普遍面临的困境,
业主:缺乏技术能力,合同未约定破产后责任归属,维权成本高。签约时应“留后手”,死磕合同细节。在储能场站交付时,要求厂商提供更加全面的文件交付,包括但不限于电气图纸、通讯协议、通讯点表等。
当局:现行法规未强制要求储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监管存在空白。
行业:缺乏统一运维标准和备用服务商机制,产业链协同不足。应更加开放协作,打造“备用运维生态圈”。
四 破局之路:如何避免储能柜“流浪地球”?
4.1 合同设计:提前绑定“终身保险”
强制要求集成商投保“破产责任险”,由保险公司承接后续运维。
在合同中明确“数据开源”条款,确保业主掌握系统核心权限。
4.2 当局监管:设立行业“黑匣子”基金
按项目规模向集成商征收“运维保障金”,破产后由基金委托第三方接管。
制定“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条例”,强制破产企业移交运维协议。
4.3 技术赋能:远程监控+模块化设计
推广储能系统标准化接口,支持远程运维平台实现无缝接管。
推广模块化设计,故障单元可快速更换,降低对原厂商的依赖。
4.4 储能柜第三方兜底“管家”模式崛起
让储能柜,复活重生!

通过加装EMS,让无人照顾的储能柜,重新上云,继续运营,创造收益。

通过与储能项目的能量管理系统或其他部件实时通信,经过通信规约转换,采用有线或4G无线,实现与储能云平台的实时双向数据传输。悟匣储能云平台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包括Modbus RTU、Modbus TCP、MQTT等,满足各种数据网关和协议转换的要求。

悟匣储能云平台重新复活储能柜后的真实案例:整体项目收益提升2%~8%
储能柜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关乎能源安全的社会资产。面对集成商倒闭潮,行业需从狂欢转向理性,让每一块电池都有“归宿”、让每一个储能柜都有“管家”,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起点。
原标题:储能集成商倒闭,弃管的储能柜谁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