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市发展和改革局12月19日发布关于公开征集《阆中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聚焦达峰目标,提出了能源清洁高效转型、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节能降碳提质增效、交通运输绿色革新、城乡建设集约低碳、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绿色低碳科技赋能、绿色低碳全民参

首页 > 碳管家 > 碳排放 > 碳源减排 > 政策 > 正文

​阆中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发布

2024-12-23 09:14 来源:阆中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阆中市发展和改革局12月19日发布关于公开征集《阆中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聚焦达峰目标,提出了能源清洁高效转型、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节能降碳提质增效、交通运输绿色革新、城乡建设集约低碳、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绿色低碳科技赋能、绿色低碳全民参与、协同增效推进碳达峰等十大行动,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阆中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南充市委、市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阆中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工作,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南充市委七届十次全会及阆中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安全和降碳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稳妥有序做好碳达峰各项工作,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坚持全市“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统筹部署,综合考虑发展定位、发展阶段、减排潜力、产业基础、能源资源禀赋等,科学制定全市各领域碳达峰策略,合理制定目标任务,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梯次有序达峰。

——坚持清洁低碳,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先发展清洁能源,坚持供给和消费两侧双向发力,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积极发展节能降碳技术和产业,全面提高能源效率。

——坚持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立足全市能源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稳妥有序、循序渐进实施碳达峰行动,防止“一刀切”、“运动式”减碳,切实保障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确保安全降碳。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持续推进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大力推动绿色低碳新技术及各种适应性技术的研发、示范和应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注入强大动力。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取得相应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4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南充市下达指标,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7万千瓦左右,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3.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大幅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以上,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9.6万千瓦左右,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三、重点行动

(一)能源清洁高效转型行动

1.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持续巩固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因地制宜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稳步推进金银台航电枢纽水电扩能,全面提升水电利用效能。支持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推进思依、天宫、老观、柏垭等地区风力资源监测开发,积极争取风电项目建设。加快光伏资源开发,鼓励发展分布式光伏,扩大光伏在园区、农户屋顶等场景的应用,探索水风光一体化、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新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化布局。鼓励氢能、浅层地温能、生物质能等开发利用。到2025年,新增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0.6万千瓦以上。2030年,新增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29万千瓦以上。

2.推进能源消费结构低碳优化。合理控制新增耗煤项目,有序淘汰煤炭落后产能。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开展阆中市烧结砖瓦行业整治提升行动,对全市烧结砖瓦行业在关停淘汰和产能整合的基础上实施深度治理。加快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工程建设。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有序推进交通领域天然气替代。持续推进生产生活领域以电代煤、以电代气、以电代油、以电代柴的电能替代工程,逐步形成清洁、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消费体系。

3.完善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立风、光、水电等新能源有序接入、储能配额和最大消纳机制。重点依托阆中马驰、阆中石滩、阆中嘉艺、阆中金银观等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阆中天宫、云台、鹤峰、彭城、石子、五马、木兰等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加大农网改造投入,保障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电,持续推动城乡电网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4%,到2030年,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0%。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大力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广活动。探索开展电化学储能示范,推广分布式储能设施,提升电力系统实时平衡和安全保供能力。优化油气设施布局,有序推进天然气支线管道覆盖沿线主要园区、重点乡镇和用气大户等。

(二)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

1.优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聚焦“2+3”新型工业体系建设,培育壮大食品医药、新能源摩托车两大主导产业和轻纺家居、装备制造、能源化工三大成长产业,全力建设低碳产业聚集高地。加快培育新能源摩托车产业,重点抓好整车制造和核心部件延链招商,坚持智能制造,攻关核心技术,形成50万辆以上产能,打造阆中工业经济重要增长极和西部电摩产业重要聚集区。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支持食品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积极推广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种养循环等技术和模式,推动阆中旅游食品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加强对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支持成长性产业规模化,加快推进力翔摩托、开翔摩托、泉龙淀粉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量。鼓励升华塑业、迪斯卡电梯等企业实施技改扩能,拓展发展空间。加强规上企业的培育和申报工作。

2.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发展。培育食品医药绿色发展新态势。以张飞牛肉、华珍牛肉、康美保宁等龙头企业为重点,鼓励食品加工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设备推进传统食品质量提升和产业升级改造,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生产过程的低排放、低耗能和清洁化。做大做优做绿以丝绸为特色的轻工纺织业,以品种改良和技术集成创新为重点,充分发挥银河地毯、卓尚丝绸等企业带动作用,加快构建“桑—蚕—茧—丝—绸—附属产品”全产业链。鼓励建材行业错峰生产,适度限产,加强产能置换监管,有序提高天然气和电力在建材行业的应用,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鼓励砖瓦窑、混凝土等传统建材行业技术创新,采用节能低碳技术及装备等。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鼓励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含钙资源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持续推进节能砖等低碳建材产品推广应用。

3.壮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大力培育清洁能源、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引导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瞄准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新领域,围绕光伏、风电、储能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领域,招引一批链主型企业、骨干节点企业、沿链配套企业,推动清洁能源产业成链成群。以迪斯卡电梯生产线改建、新能源三轮摩托车及燃油摩托车生产线项目等为引领,加快构建产业链配套协同体系,以完善配套服务提升装备制造产业吸引力与产业链。以成渝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川浙电子信息产业精准对接为突破口,依托金三鑫电子、航晶电子等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促进关键零部件本地化制造,发展多品种、高附加值芯片、智能终端及配件的电子产品。围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汽车用新材料、新材料研发等领域,推进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发展。

4.推进化工行业绿色发展。严控项目准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开发优质耐用可循环的环境友好型化工产品,推动基础化工原料向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转化,重点推进清洁能源、绿色化工产品的技术改造升级。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以电力或可再生能源作为燃料。鼓励阆中化工等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到2025年,化工行业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力争提升至80%以上。

5.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评估拟建项目,深入分析项目建设对全市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生态环境质量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对不符合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强化常态化监管,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深挖工业领域节能潜力,对有节能减排潜力的项目进行改造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能耗等量减量替代,为新增项目腾挪用能空间。

(三)节能降碳提质增效行动

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与环评审批,对新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坚决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工艺装备落后项目建设,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加大节能降碳监督力度,结合国省及南充市节能监察工作安排,围绕企业能源管理制度落实、节能审查意见落实、能效对标等方面,全面落实能效诊断、节能监察制度。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监管制度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档案,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完善节能降碳计量体系,鼓励采用认证手段提升节能管理水平。

2.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建筑、交通、照明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节能建筑技术示范应用、绿色智慧交通项目建设,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深入推进阆中经开区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深入开展化工、建材、食品饮料等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打造各领域、各行业能效“领跑者”。

3.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以工业锅炉、变压器、电机、风机、泵、压缩机等设备为重点,组织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设备推广应用,积极推进重点用能设备、工艺流程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持续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和原材料消耗。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落地见效。

4.强化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统筹建设5G基站系统、数据中心等高耗能信息基础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推广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多样化能源供应模式,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严格执行通信、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的国家能效标准,提升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绿色技术,提升数据中心等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能效水平。

(四)交通运输绿色革新行动

1.加快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智能交通,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依托兰渝铁路、嘉陵江航道不断完善集疏运体系,逐步提升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运输“公、铁、水”多式联运比例,积极推动“公转水”“公转铁”。加快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引导城市配送组织模式创新,完善农村配送网络。加快构建“135”出行体系,积极发展快速公交、定制公交、夜间公交等多样化公交服务产品。加快推进公交专用道、城市公交枢纽站点设置,积极推行公交信号优先和智能化系统建设,推进城市交通“一卡通”“一码通”,积极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到2025年,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到2030年,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

2.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积极扩大电力、天然气、氢能等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推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电气化替代,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的占比,力争到2027年,全市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车辆占比超过 95%,巡游出租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45%。到2030,出租汽车的新能源汽车占比力争达到50%。充分发挥财政补贴、税费优惠等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公众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推进物流枢纽和园区场内车辆装备电动化更新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老旧车船。稳步提升机场铁路系统电动化水平。到2025年,营运车辆、船舶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5%、3.5%左右,公路水路行业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域。到2030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绿色低碳运输方式,营运车辆、船舶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10%、5%左右。

3.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路网、枢纽等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和维护全过程。优化路网结构,加快推进铁路物流园专用线、国道212改扩建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个人通过自建、委托代建等方式建设自用充电桩。有序推动港口岸电系统受电设施改造。到2030年,全市至少建成公共充(换)电站80座,公(专)用充电桩1000台,中心城区核心区建成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小于 1 公里的充电服务网络,高速公路服务区充(换)电设施全覆盖。

(五)城乡建设集约低碳行动

1.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布局。将“双碳”目标要求融入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建设,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合理构建“一带一核、两轴六区”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总体格局,促进国土空间利用向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探索新生态环境导向(EOD)的城市发展模式。强化绿色施工管理,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强建筑拆除管理,杜绝大拆大建,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

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25年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深入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有序推进包含建筑节能、照明、电梯、节水、降噪、绿道网络、雨污分流和管网改造等内容的既有居住建筑(老旧小区)绿色化改造。推广绿色建材应用,鼓励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建材产品。强化建筑低碳化运营管理,完善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持续推进公共建筑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单位、集中办公区全面落实合同能源管理制度。到2025年,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4%,2030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年开工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50%。

3.不断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健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模式,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工业厂房、公共建筑、民住建筑等屋顶应用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系统,探索开展建筑光伏发电就地消纳、储能。鼓励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建筑和办公楼、酒店、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公共建筑围绕减碳提效,引导建筑供暖、生活热水、炊事等向电气化发展,逐步提高建筑用能清洁化水平。推动智能微电网、“光储直柔”、蓄冷蓄热、负荷灵活调节等技术应用。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达8%以上,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25%。

4.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和既有农房节能改造,推进农村建房轻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推广经济适宜、绿色节能的现代农房建造技术。积极推进农机报废更新,加快淘汰老旧农机装备,推广使用高效照明、电动农用车、节能环保灶具、节能环保农机等设施设备。因地制宜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有序推进以光伏为主的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建设,逐步提升农村用能的电气化水平。

(六)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1.巩固生态系统碳汇成果。强化生态资源保护,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巩固嘉陵江流域绿色发展先行区功能定位。保护大巴山、剑门山余脉生态屏障,加强嘉陵江、白溪濠、东河、西河、构溪河等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推进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斑块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加强森林、湿地、农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强化外来引进、入侵物种风险评估、森林火灾、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控,稳定现有森林、湿地、耕地等重要生态空间的固碳作用。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强化对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估与预警,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强化建设用地审批,严格执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限制和禁止目录,严控“两高一低”项目用地,继续推行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制度。

2.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推进生态工程修复,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重点加强山体保护,加强废弃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废弃矿山、荒山荒坡、裸露山体植被恢复,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创建。持续提升森林生态资源总量和质量,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低效林改造、储备林建设,开展退化林修复和中幼林抚育,不断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和林产品供给能力。强化流域治理,加大水土流失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推进陈家梁、长滩河、罗家湾、康垭口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山塘、农田、溪流等湿地保护。持续开展绿化阆中行动,提升公共场地、主次干道、山体水系等绿化美化水平。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6.91%,森林蓄积量达到487.81万立方米以上。

3.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建立健全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湿地、土壤等生态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潜力分析,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探索建立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依托三国文化、科举文化、春节文化等传统文化,阆中古城、阆中白塔、滕王阁等历史遗迹,落下闳、张飞、袁天罡等历史名人以及嘉陵江、构溪河、锦屏山等生态资源,打造具有良好体验性、互动性、娱乐性的生态文旅产品,大力推进旅游生态价值向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高效转化。探索张飞牛肉、保宁醋等特色地标产品的生态价值转化实现。鼓励采取自主开发、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发展造林、森林经营等碳汇项目,积极融入国内外交易市场。

4.提升农业系统固碳潜力。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工作,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等技术,加大生物肥料、水溶肥料、缓控释肥料等新型高效肥料推广应用。加强农田保育,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节水灌溉、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绿肥种植等措施,提升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推广农膜减量替代技术,建立健全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推进养殖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不断提高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水平。大力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3.2万亩、改造提升7.45万亩,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保持零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七)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1.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创新废旧产品设备回收模式,鼓励运用移动互联网媒介构建线上线下预约、上门回收、绿色兑换、以旧换新、定制回收等多元回收场景,加大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等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建立废旧家电、报废汽车、废旧金属、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体系,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新兴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推进阆中市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建设,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集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培育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主体,引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与加工利用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回收与利用的有效衔接。探索“互联网+”模式与二手商品流通行业有机结合,培育二手商品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8万吨,到2030年达到10万吨。

2.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以节约资源、提升能效和循环利用率、降低碳排放为目标导向,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组织实施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锅炉 (窑炉)改造、建筑节能等节能重点工程,推进园区企业开展废弃物交换利用,提升资源能源高效集约利用水平。加快推进四川阆中经济开发区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改造升级,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推广绿色技术应用和循环经济,推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绿色化发展。持续推进节能创建,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严格落实绿色产品检验认证标准,提升企业的生态化水平。

3.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推行分类集运,实行特许经营制,支持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企业发展,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扩大危废、污泥、建筑垃圾及其他废物等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生活创建、绿色建筑、乡村建设等领域的利用规模。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化利用站点建设。加快完善农业废弃物收储运体系,提高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壮大秸秆利用市场主体。以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等方式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引领秸秆综合利用提质增效。到2025年,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60%,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50%。

4.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持续加强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和转运、处理设施覆盖水平,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管理。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引导快递业减少包装材料,探索包装材料回收利用渠道和方式。深入推进塑料污染治理,持续推进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减量,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强化生活垃圾、厨余垃圾、污泥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城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大于等于60%。

(八)绿色低碳科技赋能行动

1.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投入多元保障机制,构建财政引导、企业主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集成创新。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培育绿色技术创新主体,鼓励支持企业参与财政资金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市场导向明确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探索建立企业与高校院所等联合开发、多元投资、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研发合作机制。

2.加强绿色低碳人才队伍引育。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平台,加快推进“产教融合”,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平台终端,建立重点企业招工全域联动机制,依托阆中师范、高级技工学校等本地职业院校对紧缺人才协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持续完善高层次人才智力服务企业制度,创新人才工作“引育用留”体制机制,根据企业发展实际,用好“嘉陵江英才工程”等系列人才引进培育政策,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专业化人才组建“企业智力服务团”,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实现引进人才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工业强市、文旅兴市”双轮驱动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鼓励引导乡贤回归,积极搭建乡贤回归桥梁,充分发挥工商联等地方商会、社团组织的作用,推动乡贤企业回乡投资,发挥乡贤对家乡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做好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以食品医药、新能源摩托车、轻纺家居、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充分发挥企业在绿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示范作用和产业化中主体作用,推广应用一批绿色适用先进技术,积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扶持产值贡献大、发展预期稳、智能程度高的骨干企业,推进传统企业绿色化改造、数字化赋能、专业化发展。鼓励重点用能单位积极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围绕工业、建筑、农林等领域废弃物资源化与再制造,建立“源头控制-过程减量-高质循环-精准管控”全过程运用链。

(九)绿色低碳全民参与行动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国民教育、社会宣传等多个维度,从家庭、科普、法制等层面开展资源环境国情、市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世界森林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为契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节能主题宣传,引导市民全面深入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绿色消费、低碳出行、林业碳汇等绿色低碳行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绿色低碳典型事迹的挖掘和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节约、低碳浓厚氛围。

2.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引导民众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践行低碳生活,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用品材料使用量。引导和鼓励市民购买节能、节水和可再生利用产品,培养节约低碳消费习惯。强化阶梯水价、阶梯电价、阶梯气价的运用,引导居民自觉减少能源消费和资源浪费。倡导“光盘行动”,推进餐饮文明消费,鼓励适量点餐,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实施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到2025年,建成56个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创建率不低于60%。

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引导企业践行低碳生产经营方式,提升资源利用和绿色创新水平。积极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研究机构、节能服务企业等专业化力量,支持引导化工、建材、能源等行业重点用能单位开展第三方能源审计和能效诊断,梳理高效节能装备和先进节能技术应用潜力,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充分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多种绿色金融创新工具。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行业协会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4.提升领导干部“双碳”能力。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市委党校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分阶段、多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认识。从事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的领导干部要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切实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十)协同增效推进碳达峰行动

1.全市联动落实碳达峰决策部署。坚持全国、全省、全市一盘棋,聚焦碳达峰各项重点任务,科学部署、合理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确保中、省、南充市碳达峰各项决策部署在阆中落地见效。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南充市级对口部门的沟通衔接,聚焦能源、工业、重点行业、交通、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公共机构等领域,按照上级部门相关要求,结合阆中发展实际,稳妥有序推进各项行动。

2.因地制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依托古城等特色文旅资源,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产品供给,着力做好基础配套设施、品牌建设、产业融合,推进文旅数字化、智慧化技术场景开发和推广应用,推动阆中古城等景区智慧化提升,持续抓好城隍里、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力度。加强公共交通旅游接驳,定制绿色旅游线路。创新传承“亮花鞋”“春节习俗”“保宁醋、张飞牛肉”等非遗内涵,增加配套体验活动,协同推进文旅产业大发展。优化景区能源体系,实施电能代替、电气化改造,推动旅游景区用能方式向绿色、节能、低碳方向转变。推行绿色餐饮,发展“全电厨房”,鼓励游客节水节电、参与光盘行动,培育一批低碳旅游景区、低碳旅游酒店。加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综合管控、门户网站、电子票务、信息发布集成化发展。

3.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试点示范。扎实推进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持续推进四川阆中经济开发区近零碳打造与验收,推动更多企业、景区、社区等纳入近零碳试点创建。鼓励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智能化控制等方式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推动公共机构率先实现碳达峰。

四、加强对外绿色低碳合作

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承接成渝低碳优势产业转移,瞄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高端环节、供应链薄弱环节,开展强基提质、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加快壮大现代产业集群,努力打造成渝地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新增长极。持续推进阆苍南一体化协同发展,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集聚绿色低碳资源,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等领域协同开展绿色低碳行动。积极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先进地区和优秀行业机构的交流,开展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鼓励企业开展新能源电动车制造等领域投资合作,推动“走出去”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1.建立完善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按照国省市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和方法制度要求,加快建立完善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碳排放统计管理制度,逐步推进温室气体清单常态化编制。强化碳排放统计核算人员业务培训,加强能源统计队伍建设和信息化体系建设。

2.健全法规规章标准。结合阆中实际,清理、修订现行政策文件中与碳达峰、碳中和不相适应的内容。强化节能标准的宣传推介,对标国省市重点领域最新节能标准、重点用能行业现行能耗限额要求,推动技术标准应用。积极参与地方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标准与评价体系研制,探索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碳足迹认证和管理。

3.落实经济金融政策。积极争取国省财政对碳达峰、碳中和重大行动、重大示范、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具有促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高效节能降耗环保技术、绿色农业林业等节能降耗低碳发展项目。用好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金融政策产品和服务,拓宽绿色低碳企业直接投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和项目纳入国省市绿色企业(项目)库,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投资。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促进节能减碳。

4.推广运用市场化机制。积极融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鼓励重点排放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引导企业参与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开发与交易,做好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等工作。做好用能权交易、绿证交易与能耗双控、碳排放管理等政策有效衔接,支持各类企业通过购买绿证、使用绿电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二)组织保障

1.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委员会职能,加强对各项工作的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研究制定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进实施重大项目,统筹推动全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完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调度,推动工作落实落细。市级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细化落实举措,扎实做好各自领域碳排放控制工作。

2.强化责任落实。各相关部门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扛起责任、担当作为,按照国、省、南充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本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各类市场主体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实施有针对性的节能降碳措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3.严格监督考核。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指标实行协同管理、协同分解、协同考核。建立年度重点工作进展报告制度、中期跟踪评估机制,结合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加强对达峰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和考核。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单位、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对未完成碳排放控制目标的单位实行通报批评和问责约谈。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