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储能网获悉,9月19日,山东滨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滨州市贯彻落实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文件提出,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储能。加快推进电化学储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探索压缩空气储能、全钒液流电池、熔盐储热等新技术应用,推动新型储

首页 > 储能 > 储能应用 > 发电侧 > 政策 > 正文

山东滨州:鼓励建设用户侧储能项目、调频储能项目 2025年底储能规模达到60万千瓦以上

2024-10-09 16:46 来源:滨州市人民政府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9月19日,山东滨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滨州市贯彻落实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

文件提出,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储能。加快推进电化学储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探索压缩空气储能、全钒液流电池、熔盐储热等新技术应用,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开工建设滨州向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北海700MW/1400MWH大型共享储能电站项目、欧英华博兴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项目、阳信县独立储能项目等项目,鼓励建设用户侧储能项目、调频储能项目,2024年新型储能规模达到30万千瓦以上,到2025年底达到60万千瓦以上。

做大储能装备产业。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储能产业集群。在材料生产环节,重点推进鲁北万润锂电正极材料项目、山东巨电16亿安时单体大容量固态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项目等项目建设。重点招引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储能项目。

加快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设进度。持续关注博兴电厂2台百万千瓦机组按时投产,扎实开展“清风暖阳”行动,积极推动新能源与新型储能并网,争取早建成、早并网、早见效,到2025年全网电力总装机达到1300万千瓦以上。

并且文件提到,推动新业态新领域消防安全风险有效化解。开展电化学储能电站风险评估和隐患治理,深化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严肃查处不按标准或降低标准生产、私自改拆装、进楼入户、飞线充电等行为。

原文如下:

滨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滨州市贯彻落实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

“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

滨政发〔2024〕1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驻滨各单位:

现将《滨州市贯彻落实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24-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滨州市人民政府

2024年9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滨州市贯彻落实省“十大创新”行动计划

工作方案(2024-2025年)

全面贯彻落实省《“十大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把创新贯穿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聚力实施科技研发、人才引育、营商环境、数字变革、产业生态、要素保障、民生改善、风险防控、文化宣传、推进落实十个创新行动,围绕重点领域优化创新举措,建立全链条闭环式推进落实体系,全方位赋能品质滨州建设。

一、具体目标

(一)科技研发创新方面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平台质效提升、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要素聚合赋能五大行动,2025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3%,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850家、1800家。

(二)人才引育创新方面

聚焦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力争2年内新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400人以上,新吸引集聚青年人才5万人以上。

(三)营商环境创新方面

牢固树立“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的理念,在市场要素、政务服务、法治服务、开放服务、品牌打造等领域大力跃升,全力营创最优质、最高效、最便捷的营商环境。

(四)数字变革创新方面

聚焦经济、社会、科创等重点领域,以数字变革引领全面转型,全力打造整体智治的数字政府,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字社会,建设泛在智能的数字基础设施,创建富有活力的数据要素生态,推进数字强市建设全面提速。

(五)产业生态创新方面

深入实施制造业强市三年攻坚行动,加快构建具有滨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工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六)要素保障创新方面

全面优化要素体制机制,优化能耗煤耗、用地、资金、数据等要素配置方式,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新的提升。

(七)民生改善创新方面

抓好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接续实施居民就业增收、教育均衡发展、群众就医服务等“六项提升行动”,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支出比重稳定在80%左右。

(八)风险防控创新方面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统筹发展和安全,精准有效防控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坚决守好粮食、能源、金融、产业链供应链、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一排底线”。

(九)文化宣传创新方面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走深走实、广泛践行主流价值、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扎实推进美德信用滨州建设,稳步提升文化创造力、传播影响力、宣传引导力。

(十)推进落实创新方面

紧扣“1+1188”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八大品质重点任务落实体系,深化督考评用融合机制,着力打造以督促考、以考促评、以评促用的闭环落实工作体系,提升落实成效。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科技研发创新行动计划

1.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行动”。出台《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落实方案》,按照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强化技术储备。面向高端化工、生态纺织、低空经济、工业智能制造、先进材料、新能源和创新药器等领域,推动重大基础、应用基础和关键技术接续攻关,组织实施10项以上省级以上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科研任务,取得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10项以上。认真落实国家、省部署要求,完成一批省级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项目申报推荐,落实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工作,加快首版次高端软件培育。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筑牢数字经济关键支撑。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倍增行动,积极培育产业大脑、数字经济总部和晨星工厂。(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实施创新平台“质效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全市实验室体系重塑,围绕滨州优势传统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10家以上市级重点实验室,争创省重点实验室3家以上,积极争创工业智能制造山东省实验室,构建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实验室体系,依托企业建设比重达到80%左右。在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建设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科创平台15家以上。指导省级高新区优化产业布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每家高新区培育1-2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打造高效能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对接省内外优质高校科技资源,完善“产业+学科”建设模式,支持山东航空学院、邹平省级高新区等布局建设2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试点建设。开展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认定工作,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2024年,新增工业设计中心、服务型制造示范等企业平台7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完善高能级梯次培育体系,创新培育服务机制,优化政策支持体系,确保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质双提升。高质量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2024年,新增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100家以上,各类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600家以上。强化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管理服务,引导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基地化发展。配合省科技厅做好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改造升级工作,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共用,实现“一网通办”,提升企业创新效能。开展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4.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行动”。积极融入全省科技大市场体系,建成滨州科技大市场。鼓励高校、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中试基地。全市签署各类产学研合作协议500项以上。建立市级重大科技成果征集、发布机制,每年征集重大科技成果100项以上。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揭榜挂帅”项目。积极推动优势行业企业在海外开展跨国并购,投资设立研发中心,拓展企业海外发展空间。鼓励企业扩大符合“十强”产业的高新技术、绿色低碳设备及关键部件进口,引导优势领域新技术、新模式及成套技术产品对外推广应用,拓展国际市场。(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商务局)

5.实施创新要素“聚合赋能行动”。开展“滨州市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年”行动,落实“鲁科贷”“鲁科担”“鲁科保”“先投后股”政策,推广“科融信贷”业务。支持金融机构推出科技金融产品,在依法依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融资。持续推动科技支行政策合作银行扩面提质增量工作,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抓好专精特新、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推动辖区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力度。2024年底前,引导银行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8亿元,服务企业150家。做好科技支行贷款贴息,推动科技支行惠企政策落实落地。挖掘科技创新领域优质企业潜力,推动“硬科技”企业、成长性创新创业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到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按照省委金融办统一安排部署,持续深化金融伙伴机制,开展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引导全市银行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推动全市金融机构对接重点项目,畅通政金企对接渠道,促进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双向互通、互利共赢。(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

(二)实施人才引育创新行动计划

1.积极融入全省人才集聚雁阵格局。锚定打造黄河三角洲人才集聚新高地目标定位,有序推进人才集聚节点建设。面向海洋、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以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为主体,开展专项人才提升行动,实施一批人才引领特征明显的重点项目。深化平台节点协同联动,建立多层级、多领域合作机制,推动人才共育共引共用。支持邹平市建设全省人才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县,加快探索县域人才集聚、产才融合、以才兴产新路径新模式。〔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各县(市、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市属开发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深化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实施产才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行动,建立紧缺人才培养、标志性领军人才引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张清单”,加速推进“四链”有机衔接、融合发展。以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服务机构等成立产业创新联盟,搭建联合培养、优势互补、人才共享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合作平台。围绕产业链布局专业群,专业产业匹配度提升至80%以上,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职教名城。积极融入“山东科技大市场”体系,依托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滨州科技大市场,开展科技服务直通车系列活动,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建好用好“四链”融合监测评价体系,推动形成一批人才引领发展的标志性成果。〔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职业学院,各县(市、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市属开发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大力集聚培养战略人才力量。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科技人才需求,集聚一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奋力推进“一事一议”顶尖人才实现“零”突破。做好泰山系列人才工程项目、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等申报工作,全力推动入选数量稳步提升。深入推进“渤海英才”市级人才工程评选工作,构建梯次合理领军人才队伍。实施青年人才“菁彩”工程,完善普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青年人才支持体系,实施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每年评选10名左右青年科技人才给予支持。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支持有基础、有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实施博士后“提质增效”行动,成立博士后创新联合体,集聚各方优势资源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力争到2025年全省在站博士后突破150人。拓展卓越工程师培育新路径,建立起“教学育人+技术创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培养平台,集聚国内外优质科教、实业和金融资源,系统推进教学组织模式、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综合改革。〔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市科协,各县(市、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市属开发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4.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海外引才“双百”突破行动,抓好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项目、“海外科技人才快速引进计划”、

“外专双百计划”等申报,年内至少申报100个海外人才重点项目,引进130名海外留学生。实施“海外英才圆梦滨州”计划,选派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赴海外留学研修,依托留学人员来滨创业大赛,公开招募遴选一批海外人才梦想项目,让人才和滨州实现“双向奔赴”。举办“非洲国别周—孙子文化走进肯尼亚”、中国·滨州—东盟产业招商对接会等对外交流活动、第三届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分享会,宣传滨州人才发展环境。〔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外办、团市委、市科协,各县(市、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市属开发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5.培育壮大新型人才力量。实施技术经纪人才扩量提质行动,壮大全市技术经纪人才队伍,在全市范围开展专题辅导,每年培训100人以上。鼓励技术经纪人才发挥专业作用,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动态修订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价标准条件,推动高校、科研单位、医疗卫生机构拓宽技术转移转化人员职业发展空间。(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

6.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优化调整中职专业建设,根据产业需求新增21个专业,建设国家双高计划高职学校1所和省高水平中职学校7所,牵头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4个及产业学院8个,支持高水平中职学校联合高职院校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开展第二批市级学科基地的创建工作,推动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建设。支持北镇中学、滨州实验中学等高中依托其特色领域开展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实验。(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委组织部、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滨州职业学院)

7.推进人才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持续深化高校“五权下放”,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向市属高校放权。优化公开招聘、考核评价、聘用管理等配套政策供给,理顺高校发展体制机制。支持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在内的事业单位对按政策自主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深化“政引企用”人才招引机制改革,优化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落实事业编制制度,用好企业人才自主评价、高层次人才共引共享机制,重点围绕编制使用、岗位设置、薪酬管理、经费使用等加强政策创新。(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

8.加快布局建设高水平人才平台。加快11个产教联合体和行业共同体建设。推进汽车轻量化、工业互联网2家现场工程师学院和5家产业学院建设。实施科创平台“筑峰”工程,以魏桥国科研究院、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为核心,鲁北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示范带、北部综合服务配套区为依托,重点围绕高端新材料领域布局研发体系、孵化体系与产业体系,打造黄河科创走廊。实施产业人才引育工程,聚焦企业人才需求,精准匹配对接,培育认定人才引领型企业10家。总结推广人才强企典型案例,推动形成人才引领示范效应。〔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团市委、市科协,各县(市、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市属开发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9.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认真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举办国情省情研修、专家休假活动,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服务要求,进一步完善提升全市人才服务体系,建立渤海英才服务卡“合伙人”机制,提升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效能。高规格举办滨州人才节、“赢在滨州”高层次人才“双创”大赛、鲁西五市产才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交流大会,提升“以会引才”实效。探索打造优质人才“微生态”,深度融合产业、金融、服务等各方面政策,吸引高端优秀人才栖居创新创业。积极推进人才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品质活力城市建设,加强人才公寓规范化管理,开展青年人才联谊活动,加大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剧院等设施供给,积极推进“书香滨州”建设,加大城市书房、智能书柜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力度,营造宜居宜业的浓厚文化氛围。〔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团市委、市科协,各县(市、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市属开发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实施营商环境创新行动计划

1.全力打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组织开展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对2023年以来涉及市场经济活动的存量文件进行公平竞争专项抽查,对涉及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严格按程序审查。进一步优化执法“观察期”制度,对符合国家和省、市政策导向、有发展前景的新业态新模式企业,探索给予合理的执法“观察期”,推广教育提醒、劝导示范、警示告诫、行政指导、行政约谈等柔性执法方式。大力开展远程异地评审,探索推行专家分散评审,完善政府采购诚信评价制度,拓宽供应商在线维权渠道。推广市域内多点分散评标模式,实现评标专家就近参加评标,提高评标效率,降低评标成本。(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乡水务局、市城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配合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

2.全力打造更加利企便民的政务环境。聚焦信用修复、企业上市合规信息核查、企业破产信息核查等场景,全面落实国家、省“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不断拓展新的“一件事”服务场景。推动同一政务服务事项受理条件、办理流程、申请材料等在全市范围内标准统一,打造便捷高效的“1530”(主城区15分钟、乡村30分钟)政务服务圈,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制定全市统一的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消防设计审查、消防验收(备案)、竣工验收备案等电子证照标准规范,推行相关事项电子证照与实体证照同步制发、实时归集;探索推行环评、能评、水保、联合验收等全流程无纸化报建。推动电力业务系统与政务服务系统数据共享,供电企业及时获取土地储备、出让信息,提前考虑电力配套设施建设需求,建立快捷高效的电力接入工程建设项目衔接机制,实现重点项目接电提速提效。(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大数据局、国网滨州供电公司;配合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城乡水务局、市信息通信发展办公室)

3.全力打造更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探索建立企业破产重整资源共享机制,为企业重组重整各方提供投资人资源、企业资产处置辅助等综合信息服务;建立破产案件涉税事项办理及税费政策支持机制,为具有重整价值的企业提供税费征管纾困服务。开展“法智护航·助企圆梦”行动,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法智护航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法智护航中心服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重点领域10条措施(试行)》,实现各县(市、区)法智护航中心实体化、实战化、实效化。制定《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件证据审查指引》,开展依法惩治侵犯商业秘密专项行动,加大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打击力度。全面推广清欠司法协作机制,将拖欠企业账款案件及时纳入快立、快审、快执“绿色通道”;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拖欠企业账款专项执行行动,用法治化手段保障民营企业的应收账款及时回笼,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创新知识产权全链条法律服务体系,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提供法律服务;开展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专项执法,严格依法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推动各县(市、区)建立企业合规服务室(站),组建企业合规协会,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税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仲裁办、市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

4.全力打造更加循环畅通的开放环境。妥善审理涉外商事案件和涉外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案件,平等保护中外民事主体的权益,支持组建涉外审判专业团队,建立全市涉外审判人才库,提升涉外商事纠纷化解效能。建设智能转运监管平台,实现跨港区货物高效转运、港口作业无缝衔接、货物流向全程可溯;建设国际航行船舶供退物料通关服务平台,实施船舶监管服务业务无纸化办理、海关智能化管理;加强口岸查验机构跨境合作交流,协同实施更加安全便捷的通关措施,加快建设3个智慧海关建设业务场景,稳步推进“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建设。提高企业信用培育认证便利化水平,鼓励骨干外贸企业申请海关AEO高级认证,享受国内外通关便利,创新应用AEO智慧培育模式,推广企业认证智慧培育系统,便利企业“足不出户”接受海关信用培育。提升跨境结算融资服务水平,到2025年,实现银行单证审核电子化、业务办理线上化;深化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创新应用,便利涉外企业办理贸易融资业务;鼓励银行出台优惠政策,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境外项目和企业优先发放人民币贷款。(牵头单位:市中级法院、滨州海关、市交通运输局、人行滨州市分行)

5.全力打造更具滨州特色的营商环境。聚焦打造全国首个“无押金城市”,深化租赁土地办理工程审批手续、充电报装“一站化”、水电气暖信一体化报装、施工图审查、“个转企”服务、“一码关联”等领域改革,推进经营主体住所标准化省级改革试点和“12345+行政执法监督”国家改革试点,优化“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金融”、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税企直通”等服务机制,创新代理机构等级评价监管模式和打造“凤栖梧”破产审判体系,2025年底前打造一批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的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持续擦亮“滨周到”服务品牌。(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水务局、市中级法院、市税务局、市大数据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商务局、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信息通信发展办公室、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国网滨州供电公司)

(四)实施数字变革创新行动计划

1.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加快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打造“标准统一、业务统管、融合贯通、智慧便捷”的“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爱山东”移动端接入事项达到3800项;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电子证照证明规范制发率达到100%,推进“鲁通码”场景接入,深化“免证办事”“一码通行”,推出新一批“免提交”事项清单,实现更多电子证照证明的多场景应用。提升涉企服务水平,深化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完善“一企一档”功能,实现与“惠企通”服务平台数据共享,建设政策惠企数字化应用,推动政策“精准匹配、快速直达”。(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市大数据局)

2.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城市大脑”实现指挥大屏、电脑中屏、手机小屏协同应用,加快打造智慧辅助决策和综合应用体系,形成科学化、精准化、智慧化辅助决策体系。深化“全科大网格”建设,用好“法智护航中心”,发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信息平台作用,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水平。发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作用,实现对全市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停车、环卫等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综合评价,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实施“智慧应急”工程,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安全风险感知监测,基本建成“早期预警、科学决策、快速指挥、精准执法”的智慧应急体系。建设交通运输智慧大脑,形成数据汇聚共享充分、管理服务智能高效、基础支撑保障有力的统一平台。打造地方金融风险监测平台,深化“金安工程”,提升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完善生态环境智能监测“一张网”,提升生态环保治理数字化水平。(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委政法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应急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

3.提升政务运行数字化水平。持续推动机关业务数字化,加快数字服务应用政府机关内部业务系统整合与重大专项建设,深化办文、办会等相关应用。持续强化“山东通”建设应用。加快各级各部门业务应用上线“山东通”,实现全市党政机关移动办公全覆盖,形成一批机关高频事项“一件事”一链应用和重点领域多跨协同应用。(牵头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大数据局)

4.提升基础支撑数字化水平。强化政务云网支撑能力,市政务云可靠性达99.99%,新建系统云原生应用率达60%以上。深化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试点建设,开展市县“一网多平面”升级部署,深入推进政务领域IPv6向基层延伸,打造云网数用融合的新一代智能基础设施。开展公共视频治理应用专项行动,强化视频监控资源汇聚和应用,打造10个以上视频应用试点,20个以上创新应用、200个以上边缘应用。(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公安局、市委政法委)

5.开展数字产业突破行动。加快实施我市数字化赋能七大工程,依托我市半导体和锂电池材料产业基础优势,加大指导服务,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开展软件培优行动,做好规上软件企业的培育增容工作,扶植工业软件与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潜力领域,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6.开展产业数字化提升行动。推动制造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明确数字化转型目标和实施路径。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加快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创建一批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面向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突出、数据

、资源融合汇聚全面、数据价值释放程度高的特定行业“产业大脑”,支撑产业链群数字化转型。(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7.开展数据价值化突破行动。全面推进数据资源化,建立健全全市一体化大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连通的权威高效公共数据汇聚机制,做好“按需汇聚、应汇尽汇”;构建数据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数据供需对接、异议处理和“直达基层”服务体系。2024年实现公共数据汇聚达60亿条,2025年公共数据共享率达到99%左右。加快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积极推动数据资产管理,开展企业数据资产评估和入表,探索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拓展数据资产开发应用场景。起草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建设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用好数据交易平台,推动依法依规开展数据流通交易。(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

8.开展数字平台支撑提升行动。持续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全覆盖行动,推进5G+工业互联网应用,支持骨干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加强数字产业重点项目培育,强化重大项目台账管理,定期推出一批数字产业重点项目。(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9.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升行动。围绕“优政、惠民、兴业、强基”,提标提速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按照省级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指标标准,制定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节点,清单式推进,2024年,实现全市四星级覆盖率达60%,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

10.开展智慧社区建设突破行动。升级完善各级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功能,增强社区治理大数据赋能应用水平。统筹推进智慧便民基础设施、智能感知设施部署工作,扩大智慧便民设施覆盖范围;按需部署智能感知设施,合理布局社区公共视频监控点位,提升社区智慧化服务水平。积极争创成长型、标杆型智慧社区,2024年,实现智慧社区覆盖率达50%以上。(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

11.全面提升惠民应用场景建设水平。提升教育服务智慧化水平,优化智慧化教育入学服务平台应用,推动入学信息精准推送、证明材料线上提交、入学报名“网上办”。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强化教育云网融合应用,实现千兆教育专网普遍覆盖,加快建设各类智慧课堂、在线开放课堂,推动优质教学资源跨区域共享。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打造一批智慧教育典型案例。提升医疗服务智慧化水平,打造精准、高效、普惠的医疗基础设施,推进医疗诊断、治疗、康复、管理等各环节的数字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发展。推动各级医疗机构普及移动支付,推广诊间结算、床旁入院、床旁出院等新模式。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等信息共享应用。规范发展互联网医院,推广健康咨询、在线问诊、远程会诊等互联网医疗服务。提升养老服务智慧化水平,制定智慧养老院建设方案,提升养老机构管理效率和运营质量,建设3家以上达到标准规范的智慧养老院,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工作,力争更多企业、街道(乡镇)、基地、园区以及产品服务纳入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录。(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2.加大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力度。支持魏桥国科研究院等围绕智能制造领域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聚焦智能制造领域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推进数字技术核心基础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加强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等基础学科的交叉创新。(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13.加强关键核心数字技术攻关。围绕建设数字强市需求,聚焦科技领域和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集成产学研优势资源,开展5G、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量子通信、集成电路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攻关,支持“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4.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黄河三角洲云计算数据中心、魏桥国科智算中心等数据中心创建区域性、行业性数据中心或智算中心,打造鲁北区域算力中心。积极布局集内容、网络、存储、计算为一体的边缘计算节点,推进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协同发展。开展已建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指导新建数据中心提前开展节能设计。2024年实现全市建成标准机架数量达到9500个,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0%;2025年总数达1万个,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以上。(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

15.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信运营企业加快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升级,鼓励工业企业内外网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推动企业内网IP化、扁平化、柔性化改造。依托优势行业布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加快推动5G规模部署,在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继续加大5G基站建设密度,深度覆盖商业场景需求。(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信息通信发展办公室)

16.加快建设融合基础设施。推动建筑信息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建设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到2025年,全市各类充电桩保有量达到5000台以上。推进城市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管理平台建设,提升城市排水、照明、燃气、热力等设施动态感知和智慧化管理能力,促进市政公用行业监管“智慧化”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数字孪生城市。(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城乡水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

(五)实施产业生态创新行动计划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聚焦高端铝、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及金属板材、商用厨具、化纤绳网等传统特色产业,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技改全覆盖”行动,2024年谋划实施投资过500万元的工业技改项目400个以上。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培育认定绿色制造标杆企业3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粮食和储备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培育全市新支柱产业和新增长点。加快发展风电、光伏、氢能、锂电等新能源。加快建设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加快布局氢燃料电池产业,优化氢能基础设施布局,加速氢能产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进程。紧盯鲁北万润、鲁北超能、瑞阳科技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培育千亿级锂电产业基地。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及其相关服务业发展,全力建设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

3.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挥京韵泰博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在利废、负碳、降本、价值转化方面的优势,依托欣悦健康人工血管项目和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基础,加快培育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元宇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并积极培育一批虚拟现实应用场景。分行业研究制定培育发展方案和具体支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园,努力抢抓新赛道、塑成新优势。(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

4.加快推进数实融合发展。强化数字赋能,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塑造产业数字化转型新优势,创建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实施工业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2024年,推动300家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培育20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打造灯塔工厂。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率达到70%。(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5.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发展。规范园区管理,将园区打造成为制造强市主战场、主阵地。培育一批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关联产业协同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强化亩产效应评价和结果应用,提升园区集约集聚水平。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2024年,7个化工园区全部建成D级(较低安全风险)园区。(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应急局;配合单位:市安委会成员单位)

6.坚定不移抓招商。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头号工程”,优化招商方式,树牢“办活动必招商”理念,叫响“投资滨州”品牌。深入实施市级领导顶格招商攻坚行动,持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2024年,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65个,市外到位资金实现两位数增长。(牵头单位:市投资促进中心、市商务局)

(六)实施要素保障创新行动计划

1.强化能耗要素保障。新上非“两高”项目无需落实能源消费替代,对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好于所在地能耗强度控制目标的项目,不受用能限制;对于纳入省级重点项目的“两高”项目,在各县(市、区)充分挖潜自筹后,如仍有能源消费替代指标缺口,由市级统筹依规解决。对光伏发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项目,建成投用后形成的能源增量由市级统筹,除国家和省级布局建设的重大项目外,全部用于非“两高”项目建设,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不纳入各县(市、区)能耗双控考核范围。(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统计局)

2.优化能耗双控考核方式。实行能耗总量弹性管理,对完成能耗强度下降激励目标序时进度的县(市、区),不考核能源消费总量;优化完善市对县(市、区)能耗双控工作评价方式方法,对评价结果完成较好的县(市、区)予以通报表扬。制定实施煤炭消费压减工作方案,细化措施、压实责任,加快推进压煤目标任务落地落实。煤矸石、原料用煤不纳入煤炭消费总量考核。(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统计局)

3.完善“两高”行业产能优化整合政策。对“两高”行业省内跨市域整合转移腾出的能耗煤耗指标,分行业按照不同比例实行省级收储,焦化行业产能转出,能耗指标市级收储50%、省级收储50%,煤耗指标市级收储30%、省级收储70%;其他“两高”行业能耗煤耗指标均按照市级收储50%、省级收储50%的方式进行指标配置。市级收储的指标优先用于产能转入地项目建设。小煤电机组关停腾退的能耗、煤耗指标,优先保障全省建设清洁高效煤电机组和小煤电机组关停替代项目。(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4.积极稳妥推进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落实《山东省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实施方案(2024—2025年)》、新上项目碳排放评价规定、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办法,支持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和园区率先探索,有序推进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统计局)

5.强化重点项目建设规划服务保障。允许因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建设等情况,对城镇开发边界进行局部优化。全面推进全市乡镇级国

土空间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导城镇开发边界外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

6.积极争取国家用地支持。用好省级以上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村民建房新增用地由国家配置用地指标的政策,争取更多国家用地支持。(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

7.加大存量土地盘活挖潜力度。实施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动态管控政策,在完成省下达任务量基础上,根据实际至少上浮10%作为市级任务,增加“增存挂钩”核补指标数量。(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8.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报批奖励。按单独选址报批用地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在取得用地批复后,按照批准的合规新增建设用地面积进行土地指标奖励(项目未批先建等违法用地部分不予奖励),其中对取得国务院批复用地的,按照项目合规新增用地的10%奖励土地指标;对取得省政府批复用地的,按照项目合规新增用地的5%奖励土地指标。奖励指标由省级负责落实。(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9.深入推进“标准地”改革。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含省级)等重点区域内,新上工业项目全部实行“标准地”出让,鼓励在重点区域外推行“标准地”出让。(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10.强化重点项目建设融资保障。深入落实“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对照年度市级重点项目清单,逐一开展“咨询-对接-培育”全链条融资服务,确保对接率达到100%。(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人行滨州市分行)

11.强化小微企业发展融资保障。持续深化“三纵八横”金融畅通工程,优化普惠小微金融服务,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服务普惠金融长效机制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优惠利率贷款投放,到2024年年底,对符合发放普惠小微贷款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依法依规按照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支持。实施好“首贷培植”“个体工商户金融伙伴育苗”等专项行动,力争每年新增小微企业贷款50亿元以上,全市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牵头单位:人行滨州市分行)

12.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发债融资。深化与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合作,充分发挥好“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制造业滨州工作站”和“深交所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滨州工作站”服务直达、先行带动作用,精准服务上市后备企业。深入挖掘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绿色产业等企业资源,建立数量稳定、质量较高的企业上市梯队。支持我市企业用好上市、债券发行、REITs、私募、并购重组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组织具有债券承销资格的金融机构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型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实业类地方国有企业为重点,加大债券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各类债券品种的推介力度,加深企业对各债券品种融资条件、程序、特点的认知程度,促进全市债券融资扩面增量。加强债券兑付监测,提前三个月排查到期债券的兑付资金准备情况,对相关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维护全市债券融资良好环境。(牵头单位: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

13.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支持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支持环保金融项目库建设,加大对生态环保企业金融支持。鼓励对符合标准的绿色工厂或项目贷款利率定向优惠,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借助省建立企业碳账户和重点项目库等有利条件,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绿色金融服务模式,探索地方特色转型金融标准。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拓宽企业绿色融资渠道。(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人行滨州市分行;配合单位:市财政局)

14.强化污染物排放指标保障。对省市重点项目,拟落地县(市、区)在确认充分挖掘减排潜力后,仍存在污染物指标缺口的,可采取与其他县(市、区)协商调剂等方式予以解决。鼓励企业实施污染物减排措施,形成的可替代总量指标可优先用于本单位新建项目。(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15.统筹收储调剂碳排放替代指标。对“两高”建设项目通过产能转移、企业关停转产、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核电替代化石能源等途径减少的碳排放量指标,实行市级收储调剂。保障省、市级重点项目以及关系全市生产力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各县(市、区)保障碳排放减量替代指标有困难的,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由各县(市、区)提出申请,按照《山东省“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指标收储调剂管理办法(试行)》文件要求进行调剂。(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16.持续优化环境执法方式。开展“送法入企”活动,边执法边普法,以执法促守法,主动上门送政策、出对策、宣法律、解难题。持续推行正面清单制度,严格筛选守法经营企业,逐年动态调整年度正面清单。用好信用监管、联合惩戒等手段,继续施行轻罚、“免罚”制度,大力推行“无感”执法,减少检查频次,2024年非现场监管比例达到40%以上。(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17.加快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积极推动数据资产管理,开展企业数据资产评估和入表,探索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拓展数据资产开发应用场景。起草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建设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用好数据交易平台,推动依法依规开展数据流通交易。(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

(七)实施民生改善创新行动计划

1.促进重点人群就业。出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开展“创业渤海乐业滨州”创业服务系列活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启航扬帆计划,开展“鲁力同心乐业滨州”农民工服务保障系列活动,多措并举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部门:驻滨各高校)

2.推动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滚动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2024年滨州市新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5103个,促进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等城乡困难人员就业。允许从事非全日制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同时从事其他灵活就业。(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

3.推进社会保险精准扩面。聚焦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等重点群体,深入开展社会保险精准扩面行动,优化参保缴费服务,推动全市参保人数稳步增长。到2025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2万人、81.5万人。稳步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质扩面。(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配合单位:市税务局、市财政局)

4.强化新就业形态权益保障。按照上级部门政策,聚焦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落实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聚焦超龄人员、实习学生等特定从业人员,落实工伤保险保障政策,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编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政策文件及案例选编,依法妥善处理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案件。(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市总工会、市中级人民法院)

5.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幼儿园分类认定管理,2024年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和省一类及以上优质园占比均达到60%以上,2025年达到65%以上。推动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开展城区优质学校、镇域驻地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结对共建,2024年乡村中小学校强校扩优行动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25年达到70%左右。推动支持滨州职业学院和全市7所高水平中职学校发展。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2024年全市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重点检测指标全部达标的学校达到85%以上,2025年达到90%以上。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2025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60%。(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委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6.提升群众就医服务。达到国家优质服务推荐标准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例保持在50%以上,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达到8家,高标准建设600个村卫生室,实现服务能力提升、诊疗环境提升、管理水平提升。选取90家乡镇党群工作部(便民服务中心)、100家村(社区)医保工作站点,强化服务能力建设,优化服务流程,规范业务事项办理标准,提升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升跨区域业务协同质效,省内异地和跨省住院、普通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稳定在90%以上,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率达到70%以上。2024年推荐培育4家基地参加省级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基地遴选,从源头上提升中药材质量。2024年年底前化药、生物药、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集采品种数量累计达到600种以上,高值医用耗材30类以上。2025年,持续扩大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进一步减轻患者就医用药负担。(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

7.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出台《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推动救助资源统筹衔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制定刚性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办法,落实专项救助政策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针对性帮扶措施,织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牵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市医保局)

8.提高残疾人保障服务质量。每年为1800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规范提升定点康复机构,保障残疾儿童享有规范有效的基本康复服务。每年为符合条件的2000名残疾人提供照护和托养服务,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每年为7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牵头单位:市残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

9.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提升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水平,重点发展护理型床位、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和托育床位,鼓励各县(市、区)建设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并给予奖补,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保持在70%以上。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多渠道增加服务供给。(牵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

10.保护增进妇女健康水平。2024年起,以县(市、区)为单位全面启动实施适龄女孩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每年为七年级适龄女生免费接种国产二价HPV疫苗,加强HPV疫苗接种规范化管理。开展农村和城镇低保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两癌”免费检查,每年至少完成10万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实施低收入妇女“两癌”救助项目。(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妇联;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

11.推进民生保障标准化建设。聚焦托育服务、养老照料、医疗保障、就业创业等重点民生领域,做好市级地方标准立项、审批、发布工作,支持申报标准化试点。聚焦养老照料重点民生领域,推动滨城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2024年国家级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通过验收。(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

12.开展老旧住宅电梯安全评估。明确老旧住宅电梯安全评估范围,根据有关标准规范对老旧住宅电梯开展安全评估。加大电梯风险隐患排查力度,开展电梯维保单位和电梯检测单位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虚假维保、虚假检测等影响电梯安全违法行为。(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13.推进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建设。加大对城镇中低收入家庭、进城新市民、青年人租房支持,2024年全市发放租赁补贴508户。2025年,扩大租赁补贴覆盖范围,努力满足中低收入家庭和新市民、青年人多样化租住需求。(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民政局)

14.改善城市居住环境。2024年改造城镇老旧小区7500户以上。在全市完成雨污合流管网整建制清零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城市排水管网新建改造修复,实施剩余4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2024年年底完成比例达70%,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开展城市黑臭水体巡查,重点做好对城乡结合部等问题易发多发区域的排查整治,严密防控水体返黑返臭。深入推进户外广告和招牌专项整治,全力推进户外广告和招牌创新展示街区建设。(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

15.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2024年改造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危房703户以上,2025年对排查新增危房及时进行改造。(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16.提升农村人居环境。2024—2025年,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00公里,危桥改造40座,重要村道安防工程600公里,实施路面状况改善工程2200公里,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通达和服务保障能力。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为重点,2024年新增完成133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降低农村供水管网漏损率。2024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规模化供水率力争达到100%,2025年进一步提升供水保障水平。(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乡水务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八)实施风险防控创新行动计划

1.推动粮食产能提档升级。研究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高标准农田方案,2024年年底前完成20万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8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0亿斤以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2024年培育壮大一批种业企业,推荐小麦、玉米新品系参加省品种试验,培育审定一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力争突破一批种源“卡脖子”技术。(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2.抓好粮食收储和应急保障。统筹抓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全面搞活粮食流通,确保年粮食收购量230万吨以上,年粮食流通量800万吨以上。2024年,全面完成储备粮库升级改造和新建扩建仓容26万吨建设任务,按照省局通知要求高质量完成地方储备规模调整、优化品种结构等工作,做好1.66万吨市级储备粮轮换,确保地方储备粮规模30万吨以上。(牵头单位:市粮食和储备局)

3.协调保障电力稳定供应。超前研判全市电力供需形势,定制专业电力气象服务,深化智慧电力气象数据应用,从多时间尺度紧密跟踪天气变化,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负荷预测实用化。加快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设进度。持续关注博兴电厂2台百万千瓦机组按时投产,扎实开展“清风暖阳”行动,积极推动新能源与新型储能并网,争取早建成、早并网、早见效,到2025年全网电力总装机达到1300万千瓦以上。强化机组运行管理,严格执行地方电厂“两个细则”管理条款,严控机组非计划停运和降出力,推动地方电厂实现与直调电厂的同质化管理,持续提升机组发电能力。关键保供时段开展地方电厂现场实地督导,“一机一策”挖掘机组发电潜力,助推地方机组顶峰发电能力增强,确保地方电厂顶峰增发能力在度夏度冬期间维持1万千瓦以上水平。针对可能出现的供应缺口,提前落实应对预案。(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国网滨州供电公司)

4.强化煤炭平稳保供。指导督促电煤企业落实煤炭采购调运主体责任,加快加大储煤进度,提高合同兑现率,确保取暖季期间达到不低于20天的存煤水平。巩固市外煤炭调入能力,推进“铁路+”多式联运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邹平-黄岛港”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业务,推动“滨海欧”海铁联运班列和“滨新欧”公铁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营,提升中欧班列影响力。完善电煤运输、装卸等各类应急预案,准备应急电煤运输车辆300辆,确保极端天气电煤运输畅通。(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

5.加快推进政府储气能力建设。2024年底,全市天然气地方政府储气能力达到1800万立方米。加大协调力度,积极争取上游气源企业对我市的天然气供应保障。进一步修订完善取暖季“压非保民”应急预案,认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协同处置能力。督促企业入冬前全面完成政府储气设施“应储尽储”任务,统筹用好储气资源,切实发挥储气调峰作用。(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6.强化重点产业链优化提升。聚焦全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充分发挥“链主+链长”协同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支持企业开展首台(套)技术装备研发,大力培育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积极培育企业入选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促进新材料研发、推广与应用。加快培育首版次高端软件产品,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7.全力促进产业链融链固链。持续开展产业链融链固链对接活动,不断探索高效对接模式,推动“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8.狠抓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化工,健全完善风险防控、排查整治等“五大体系”,深化实施重大安全风险防控、化工园区整治提升等“八大工程”,2024年年底前完成园区封闭化管理,所有园区达到较低安全风险等级。燃气,结合省、市城镇燃气管道设施“带病运行”专项治理要求,加快推进老化管道和设施更新改造,2025年年底前,“带病运行”燃气管道以及超设计运行年限、安全间距不足、临近人员密集区域、安全设施不健全等不满足安全要求的场站设施,实现应改尽改、动态清零。道路交通,联合打击货车超限超载特别是“百吨王”严重超载违法行为以及非法营运车辆,2024年年底前现场查获的违法超限超载车辆处理率达到100%。深入落实全省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交通安全协同监管工作各项任务措施,6月底前,初步实现共享、共建、共治的协同监管工作格局;12月底前,建立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全过程、全链条、可追溯的交通安全协同监管新模式。加强道路旅客运输非法违规运营精准协同治理。规范道路客运接驳运输,12月底前实现对全市接驳运输企业督导检查全覆盖。海上交通,深入推进“商渔共治”,开展“商渔船长面对面”等警示教育活动,积极参与商渔船智能防碰撞平台试用工作。消防,加强乡镇(街道)“一镇一队”建设,2025年底,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完成“一队一站”建设任务。(牵头单位:市应急局)

9.深化“一河(园)一策一图”。推动部分园区开展“一园一策一图”试点,与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有效衔接。2025年年底前,初步形成“企业—重点园区—河流—流域”点线面多维化环境应急保障体系。(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10.强化预警能力建设。依托大气环境质量国控站点、重点河流出入境断面、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数据,强化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预警。依托省环境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环境风险预警、事件处置和指挥调度体系。(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11.强化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完善食品安全风险会商研判机制。聚焦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重点对非法添加、肉制品掺杂掺假、集中用餐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不规范等进行集中整治。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治理提升行动。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依法严惩重处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食品安全满意度保持在80%以上,到2025年全市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8.5%。(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12.强化药品安全风险防控。完善药品安全风险会商机制,定期开展风险隐患分析研判,制定风险防控措施。组织开展药品经营使用环节专项整治,聚焦高风险品种和重点区域,加强药品网络销售、集采中标药品、处方药、中药配方颗粒等监管。深入开展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强化药品抽检和不良反应监测,严厉打击药品违法违规行为。(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九)实施文化宣传创新行动计划

1.提升理论学习质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严格落实中央的《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以“五个一”列席旁听为抓手,常态化开展巡听督学。重点抓好面向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各类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青年学生的理论教育。推动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纳入全市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纳入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次课程计划,在高校开设专题课程。做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等学习使用。(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委党校、市教育局)

2.加大研究阐释力度。深入推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讨交流。加强改进社科课题研究,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改革。建好用好市级重点新型社科智库等。(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委党校、市社科联)

3.深化拓展理论普及。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创新开展专题式理论宣讲,每年分主题组织百姓宣讲大赛。做好“云社科”栏目,推进社科普及微视频、微纪录片等数字化社科普及作品创作,推出一批群众参与感强的宣讲片和中短视频。加强阵地建设,办好《滨州日报》理论版、“理响滨州”微信公众号。(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社科联)

4.创新重大主题宣传。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加强议题设置和组织策划,开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保障改善民生、文化“两创”等重大主题宣传,推出“八榜”“三好”“53项产品全球或全国第一”系列宣传。持续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营造强信心、增预期、鼓干劲、共奋斗的舆论氛围。(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配合单位:市新闻传媒中心)

5.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建好用好市政府政策例行吹风机制,强化“4·2·1”新闻发布工作机制。围绕重要节点、重要活动、重点工作组织系列发布会,及时做好权威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聚焦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切,构建报纸评论、台评、网评等全方位推进评论体系,常态化推出时评文章和产品,及时有效发声,正确引导舆论。(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委网信办、市新闻传媒中心)

6.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深化市级媒体一体化改革,推动市级媒体全要素融入移动端主战场。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网上便民服务中心、网上诉求接转办复服务中心、文旅资源惠民服务中心、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视听内容服务中心。(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委网信办、市文化和旅游局)

7.建强国际传播阵地。加强国别区域研究,面向包联友城深化友城、友校、友企、友媒、友人“五友”外宣,实施“一城一策”传播。加强“采访线”工程建设,组织外媒记者采访和外国友人感知体验活动。(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外办)

8.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全民国防教育,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精心组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等宣传活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基层宣传宣讲,普遍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大力弘扬渤海革命老区优良传统,做好《渤海红色文化故事》等红色书籍讲读工作,办好红色故事讲解大赛。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9.统筹推进美德滨州和信用滨州建设。突出党员干部、青少年儿童等重点群体,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全环境立德树人。加强典型培育选树,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置评价,积极推报齐鲁时代楷模。统筹城市、农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网络等场域,建立家校社网协同立德树人机制,健全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对网络道德赋予网上网下信用激励支持。(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

10.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制定出台《关于深化拓展“17个起来”主题宣传行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社会生活的实施方案(2024—2027年)》。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城市文化社区建设,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推动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到2025年,文明实践内容、形式、途径和方法得到全面深化拓展。健全完善精神文明创建测评体系,做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推荐评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测评试点工作。(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11.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贯彻落实《山东省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持续加强项目管理,力争项目资金执行率处于全省前列。深入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分布区域类别划分等工作。(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

12.推进活化展示体验。推进文化体验廊道项目建设,做好文化体验廊道故事丛书转化利用。策划黄河旅游带建设蓝图,助力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滨州段建设。(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和旅游局)

13.鼓励支持精品创作。制定实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鼓励资助办法。抓好渔鼓戏《煮海》、组歌《红色渤海湾》、长篇小说《老渤海》、大型吕剧《长调悠悠》等重点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开展小剧场渔鼓戏《今夕何夕》、京剧新编历史剧《孙武》等展演巡演。(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联)

14.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四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群众演给群众看”小戏小剧创演、“四季村晚”、群星闪亮工程、市民文化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实施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加强城乡书房、智能书柜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举办全民阅读大会、图书交易博览会等。(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

15.实施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强对国有文化企业的监管,健全落实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实施《滨州市市属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办法》。(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

16.实施文旅融合工程。制定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开展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积极参与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县(镇)等创建。突出孙子文化、黄河文化等滨州特色元素,深入开展优势文旅资源宣传推介,积极参与叫响“沿着黄河遇见海”文旅品牌。举办滨州市旅游发展大会。(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十)实施推进落实创新行动计划

1.健全督查落实体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两办”牵头抓总、各级分工负责、各方面积极参与的督查落实工作体系,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内外协同,推动形成运行高效、责任明晰的工作合力,构建齐抓共管、全面落实、协同高效的“大督查”工作格局,以“大督查”促进执行力大提升。(牵头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

2.强化督查事项办理。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迅速传达、专人负责、限时办结。对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交办事项以及“鲁力办”平台、“互联网+督查”转办事项,实行归口办理,规范程序,提高效率。对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等进行立项分解、督导调度,定期开展实地核查,对存在问题或进展缓慢工作进行重点督办。对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等重要会议决定事项,以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调研指示要求等及时立项督办、督促落实,定期报告贯彻落实情况。(牵头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

3.创新高效督查办法。树牢“链条”思维,抓住机制保障、过程管控、高效反馈三个关键环节,实行立项分解、即收即办,一线督导、现场核查,闭环管理、办结报告,跟踪推进、回访复核,定期通报、限期整改“十步工作法”,对督办事项逐项分解,形成任务台账,限期督办、定期催办、动态销号,对缓慢事项进行重点督办,实时掌握工作进展,推动任务落实过程化、具体化,实现全领域、全过程督查。(牵头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

4.统筹规范督查检查。持续加强督查检查考核管理,严格执行审批备案制度,每年制定全市督查检查考核计划,严控督查范围,减少督查频次,强化监督管理,切实解决督查检查过多过频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要求,持续做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健全完善市县两级专项工作机制,持续开展督导检查,切实减轻基层负担。(牵头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

5.强化“四进”协调配合。市、县“四进”工作协调服务专班持续落实好专班运行、协调对接、高效落实、联动共建、服务保障五项工作机制要求,高效配合“四进”工作队开展督导服务,狠抓“四进”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持续加强选派“四进”队员管理工作,配合派驻“四进”工作队,实现对选派队员的跟踪共管、履职共督、发展共促、考核共享、纪责共担,确保选得好、管得紧。(牵头单位:市委办公室)

6.完善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围绕全面提升八大品质重点工作,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统筹考核事项、压减指标数量、精减考核要点,构建导向鲜明、精简高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以高质量考核推动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7.深化精准差异化考核。统筹县(市、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市属国有企业、驻滨单位等5类考核事项,深入实施分组分类考核,差异化设置计分办法、评价标准等,既看质的有效提升、又看量的合理增长,建立完善“争有对手、赶有目标”的公平竞争机制,提升考核精准性和实效性。(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8.完善督考评用融合机制。将大督查、精准考核、执行力评价、干部使用等4项工作一体化部署、融合化推进,完善绩效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干部选拔使用、公务员考核等挂钩机制,推动“考事”和“考人”深度融合,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引导干部提振精气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9.强化纪检监察监督。深入落实《关于加强政治监督能力建设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的意见》,深化运用“一台账、两清单、双责任、双问责”监督机制,持续深化监督贯通协调机制,健全对跨地区跨部门重大战略的协同监督机制,一体做好政治监督活页“建管用”文章,持续开展“小切口”专项整治,以有力监督推动有效落实。发挥纪检监察机关专责监督作用,深化运用“三步三清单”工作法,加强对重点工作责任单位特别是“一把手”履行推进落实职责情况的日常监督。聚焦影响重大决策部署的不正之风,建好用好以下看上“直通车”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惩戒机制等,坚决纠治抓落实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牵头单位:市纪委监委机关)

10.强化巡察监督。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进一步健全巡察工作制度体系。持续巩固深化政治巡察,聚焦市委市政府重点任务的落实推进跟进监督,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落实落地。发挥巡察监督联系群众纽带作用,探索“一线巡察”工作法,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覆盖巡察整改全周期的责任体系和制度流程,以信息化建设赋能巡察整改提质增效,推动形成整改监督、成效评估、问责通报的闭环管理模式。(牵头单位:市委巡察办)

11.强化审计监督。按照省审计厅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和全省审计系统联动要求,编制我市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积极配合参与全省统一联动审计项目。根据省分工,做好生态环境部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特定负面事项强制评价部分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工作。(牵头单位:市审计局)

12.强化社会监督。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市直部门单位编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汇集形成“本职工作和重点任务公开承诺事项”,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室)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统筹谋划、高位推进、一体落实,建立完善牵头部门、配合单位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各部门(单位)要强化担当,明确具体措施,加强工作统筹,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措施扎实落地、见到实效。

(二)强化要素保障。健全财政投入机制,统筹各级相关专项资金,加大对人才、教育、民生等服务保障力度,加速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聚焦项目要素保障之困、企业经营之忧,全力破解要素瓶颈制约,全力保障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督促落实。健全完善以督促考、以考促评、以评促用的闭环落实工作体系,各计划牵头部门要强化统筹协调、工作联动,及时调度各项重点任务推进落实情况,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高效有序抓好各项重点任务落实。

(四)加强舆论宣传。通过惠企通服务平台、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推送相关政策,扩大政策宣传面和知晓度。及时总结创新行动计划实施的典型做法及成功经验,组织新闻媒体推出综述报道、典型报道和融媒体产品,向全社会推广,推动形成创新行动引领示范作用,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凝聚发展共识,形成发展合力。

滨州市贯彻落实省“十强产业”行动计划

工作方案(2024-2025年)

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不动摇,统筹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园区化、未来产业协同化发展,加快“十强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推动工业经济扩规模、提速度、增质效。

一、具体目标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滨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实施,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二)高端装备产业

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目标,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走好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25年底,高端装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力争营业收入达到660亿元左右,高端装备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50%以上。

(三)新能源产业

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跃升发展,实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到2025年底,装机规模达到900万千瓦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80亿元左右。

(四)新材料产业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得到突破,对制造强市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稳步增强。到2025年底,全市新材料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720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

(五)现代海洋产业

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不低于省定标准,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跃升。到2025年底,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水产品年产量56万吨以上,海水淡化日产规模15万吨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6000万吨以上。

(六)医养健康产业

推动生物医药、健康养老、健康食品、中农兽药等特色产业发展,每年打造1-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底,力争打造1个百亿级医养健康特色产业园区、2个十亿级医养健康中小微企业特色产业园区,全市医养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超150亿元,医养健康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实现新跃升。

(七)高端化工产业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产业集约协同发展,加快推动全市化工行业向高端化、绿色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到2025年底,应入园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55%;全市化工行业集群规上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左右,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500亿元,全力推动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建设。

(八)现代高效农业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到2025年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59亿元,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达到6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5以上。

(九)文化创意产业

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资产、从业人员、营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到2025年底,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突破100家,营业收入总量达到75亿元以上。

(十)精品旅游产业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旅游消费潜力充分释放,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高,精品旅游产业实现从全面提振向高质量发展跃升。

(十一)现代金融服务业

金融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项目、重点领域更加有力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明显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力不断增强,全市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到2025年底,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超过5500亿元和4500亿元,上市发债后备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十二)现代轻工纺织产业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到2025年底,集群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行动计划

1.构建产业升级新跳板。加快实施我市数字化赋能七大工程,开展能源电子“聚能”工程和软件培优行动,加大指导服务,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推动虚拟现实、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领域的深度拓展和融合应用,加快创建虚拟现实公共应用体验中心。聚焦氢能、锂电池材料等产业基础,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数字医疗产业发展,打造数字医疗创新与应用高地,主动健康与数字医疗结合的齐鲁模式。(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2.聚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我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实施一批引领性强、集成度高的重大技术攻关,力争新立项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4项,形成一批有影响力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激发企业创新内在动力。支持龙头企业积极申报承担国家重大产业创新专项,加快突破“卡脖子”难题。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支持骨干企业牵头联合优势力量创建市级以上各类科创平台,攻关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引导企业成为创新需求提出主体、研发经费投入主体和成果转化落地主体。(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聚力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强化区域布局建设,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分区域、分产业培育聚集区,加快建设以阳信县为主的半导体、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以无棣县为主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以滨城区为主的软件产业。培育特色化产业集群,推动龙头整机企业开放市场链、供应链、创新链,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协同发展性强的配套企业和生态伙伴,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雁阵形集群。统筹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园区化、未来产业协同化,到2027年,初步形成滨州制造业“1122+N”产业集群发展体系。支持滨州数字经济产业园、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阳信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园区扩容提质,培植区域优势,加快数字经济园区建设,打造一批标杆企业和典型案例。(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4.聚力做强发展主体引擎。打造形成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的全生命周期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模式,加快培育一批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为代表的创新性优质企业,积极打造一批以晨星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全力建设一批以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水效能效领跑者为代表的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协同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头部企业的重大战略合作,积极吸引关联度高的业务布局落地,建设一批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夯实产业发展硬支撑。建设一批品牌影响力大、引领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加力提速做大产业规模。(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中心)

5.聚力拓宽市场应用空间。强化创新产品应用推广,推动信息技术产品形态和盈利模式创新,释放市场需求,提振消费活力。积极引导市属国有企业应用“三首”创新产品,扩大采购引导效应和应用规模。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和智能化技改培训全覆盖行动,组织开展信息化助企行动,深入开展政策宣贯、技术支持、培训帮扶等服务,鼓励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在符合国家政策前提下,支持黄河三角洲云计算数据中心、魏桥国科智算中心等数据中心创建区域性、行业性数据中心或智算中心,打造鲁北区域算力中心。进一步提高骨干网络承载能力,加快5G网络深度覆盖。支持虚拟现实、元宇宙等应用体验中心建设,落实好上级奖补政策。(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市通信发展办公室;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

6.聚力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围绕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建成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面向全市重点产业,形成标志性领军人才需求清单、技术攻关需求清单,推动与人才招引筹划精准对接,支持“链主”企业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联动。加快提升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积极对接国家级、省级次融链固链供需对接活动,组织有基础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提升配套能力,拓展与大企业供应链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弹性韧性。(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

7.聚力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抓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引育留用,加快推进“人才、平台、项目”团队一体化布局落地。制定紧缺人才目录,持续优化市级重点人才工程实施布局。支持企业参加国家、省市相关培训,强化数字专员星级认证。鼓励企业通过项目合作、兼职挂职等方式柔性引进人才。(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实施高端装备产业行动计划

1.加速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立足活塞及耐磨镶圈、制动盘等汽车零部件产品优势,依托渤海活塞、亚泰雅德、惠宇汽车等重点骨干企业,向轻量化车身、一体化压铸车身、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发力,带动配套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参加新能源汽车下乡、融链固链供需对接会、数字化转型培训等活动5次以上,巩固4项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产品优势,积极将滨州元素纳入全省新能源汽车方案盘子。(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

2.推动工程机械产业迈向高端。依托金毅设备、博远重工、海德重工、开泰抛丸等重点企业,引导企业围绕新型高档水陆两用工程机械、全地形沙滩车、桥梁悬臂施工装备、智能抛喷丸装备等高端装备进行产品升级转型,推动我市产品纳入全省工程机械优质产品目录。(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增强数控机床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开泰抛丸、润龙机床、博海精工、鑫宏科技等重点企业,鼓励支持企业加快数控系统、机床主轴单元、丝杠、导轨等4类产品短板研发,引导企业集中攻关传感器、数控系统等核心技术,为企业适配工业母机相关支持政策,有力促进企业创新项目实施,组织企业参加全省交流对接活动,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

4.力促新能源装备产业升规扩容。依托滨化集团等氢能产业骨干企业,开发加氢机、卸气柱、电解槽等一批强市场竞争力的氢能装备,加大技术研发,加快推广应用示范。依托全省风电产业链联盟,巩固国创精密“链主”企业优势,培育壮大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对风电城(滨州)落户企业的支持政策等要素保障,积极协调推动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项目进度。2024年力争将惠民风电产业园区纳入《山东省海上风电装备发展白皮书》。(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

5.打造航空航天装备产业新增长极。加强无人机企业培育,全面梳理现有无人机产品供给能力,组织推介典型无人机产品应用场景,带动提升产品适配性、扩展市场应用规模。推动滨州航空航天产业园、高新区无人机产业园、大高航空高新产业园等3个园区纳入《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特色航空航天产业园区。依托全市低空经济产业链招商专班,加大产业创新招商力度,面向成都、深圳等地,围绕无人机核心关键零部件、整机生产等领域,招引头部企业落户滨州,构建体系完备、配套合理的产业发展生态。大力举办无人机产业对接活动,整合我市产业发展优势做好企业展品参展和推介工作。(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开发区管委会)

6.开展核心技术装备攻关。支持企业突破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在高端数控机床用主轴轴承、五轴联动技术、直线电机进给驱动技术等方面开展研发攻关,补齐产业短板。力争10家企业入选省级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产品和省级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奖项目库,落实好省级首台(套)保险补偿政策,加快推动新产品应用。(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市科技局)

7.强化产业链交流对接。实施产业链融链固链工程,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级以上产业政策项目对接会、研讨会、产学研对接会、装备制造博览展洽会、产业推介会、外出考察学习培训等交流对接活动10次以上,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产业链服务机制,为企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支持企业抢占国内外市场。(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

8.实施智能制造提质增效行动。围绕高端装备等“十强产业”重点领域,着力构建“市级—省级—国家级”梯次培育体系,修订《滨州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管理办法》和制发《滨州市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认定办法(试行)》,发掘培育一批智能制造优秀企业。2024年,认定和培育各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应用场景、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20家以上,建成全国首批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家以上。2025年,累计培育认定各级各类智能制造项目80个以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化发展经验和路径。充分落实利用好《滨州市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市级财政激励政策实施细则》,加快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试点建设。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自评估,组织20家以上企业参加全省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训班。开展智能制造国家标准体系宣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三)实施新能源产业行动计划

1.集散并举发展光伏。以滨州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为重点,加快推动国家第三批大基地项目华能8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推动润化、晴阳、新拓、金惠等市场化并网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推动邹平市、沾化区等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县规模化开发。2024年,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500万千瓦左右,2025年达到600万千瓦左右。(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国网滨州供电公司)

2.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储能。加快推进电化学储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探索压缩空气储能、全钒液流电池、熔盐储热等新技术应用,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开工建设滨州向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北海700MW/1400MWH大型共享储能电站项目、欧英华博兴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项目、阳信县独立储能项目等项目,鼓励建设用户侧储能项目、调频储能项目,2024年新型储能规模达到30万千瓦以上,到2025年底达到60万千瓦以上。(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国网滨州供电公司)

3.创新示范发展氢能。创新示范发展氢能,完善全市加氢设施布局,鼓励在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等区域,落地一批重大项目,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氢能应用场景搭建。(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国网滨州供电公司)

4.做优风电装备产业。充分考虑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推动风电产业错位发展、联合发展。紧盯国内头部企业,引进落地一批“龙头型”企业、“补链式”项目,打造风电装备全产业链条。重点建设惠民“陆上风电产业园”、北海经济开发区“海上风电产业园”等,布局建设风电装备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建成远景叶片与智能风机装备制造北方基地项目。(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5.做新光伏装备产业。在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布局高效光伏组件项目,打造无棣县、沾化区“光伏产业园”,加大钙钛矿电池产业项目招引力度,力争钙钛矿电池等新技术研发及商业化在我市落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6.做大储能装备产业。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储能产业集群。在材料生产环节,重点推进鲁北万润锂电正极材料项目、山东巨电16亿安时单体大容量固态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项目等项目建设。重点招引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储能项目。(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7.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大型骨干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加强与国内氢能装备制造研发机构合作,重点研发电解水制氢装备、70MPa及以上高压存储材料与储氢罐设备、加氢站氢气高压和液态氢的存储、运输技术和装备,着眼提升氢能“制储运加用”各环节装备制造水平,推动全链条协同联动发展。重点攻克关键仪控装备等“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推动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等技术研发应用。加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兆瓦级液流电池等研发力度。(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8.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创新型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市级以上新能源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山东国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大功率风电部件滨州市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发展。指导各县(市、区)在优势领域整合资源,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

9.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聚焦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领域,加大行业领军人才、高端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等招引培育力度。以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载体,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人才资源互通对接、科研创新相互促进、成果转化高效便捷,全面提高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

10.塑优一批产业集群。聚焦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我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惠民县“陆上风电产业园”、北海经济开发区“海上风电产业园”、无棣县和沾化区“光伏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强化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人才招引支持,推动我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1.培强一批领军企业。完善优质企业培育体系。充分发挥市县联动培优合力。培育一批集群领军企业和领航型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龙头引领、梯次跟进的发展格局。(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2.建好一批产业地标。指导县(市、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势突出、特点鲜明的特色产业,打造风电城(滨州)等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发展后劲足的产业地标,形成相关领域产业发展新高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实施新材料产业行动计划

1.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发挥科技惠企政策作用,鼓励引导新材料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更多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使其快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打造企业高水平创新平台。围绕新材料重点细分领域,积极培育一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创新平台开放融合,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提升创新能力和资源共享水平。(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梯次发展、协同发展原则,推动滨州轻量化铝新材料产业集群持续向高端跃升,加快高性能、低成本、系列化、绿色化产品开发。聚焦数字赋能,加快培育“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动全市新材料企业数字化转型,抢占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助力制造强市建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4.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充分发挥魏桥创业集团、滨化集团等产业链“链主”企业在技术、标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带动中下游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新材料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创新链供应链,构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良好生态,推动上下游企业实现协作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5.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加强新材料领域优质企业培育,培优育强一批单项冠军企业、新材料领军企业50强等骨干力量。加快锂电池新材料、碳纳米材料、半导体材料领域发展,培育一批前沿新材料重点企业,推动我市前沿新材料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形成一批产业带动性能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6.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快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向新材料领域项目倾斜。支持企业申报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新材料创新应用等项目,动态跟踪进展情况,及时解决企业申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

7.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抓好新材料产业人才培养,积极鼓励新材料相关企业申报国家级人才、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项目。引导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依托学校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为新材料产业发展赋能增效。(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8.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用好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促进新材料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快形成先发优势、规模优势和配套优势,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深化金融伙伴机制,延伸“金融+”链条,为有意愿的新材料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高成长企业匹配金融伙伴,提供综合性、精准化金融服务。(牵头单位:滨州金融监管分局、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9.提升企业品牌意识。鼓励新材料领域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定,发挥标准在抢占市场制高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引领作用。在新材料领域培育一批“好品山东”品牌和质量标杆企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鼓励引导企业围绕主导产品深耕细作、持续创新,促进产品迈向中高端。(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实施现代海洋产业行动计划

1.谋划现代化“海上滨州”建设。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建设现代化海洋强省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海上滨州”建设。启动编制《滨州市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谋划储备建设一批涉海重大项目,形成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适时举办重点项目现场观摩。积极争创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省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打造引领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举办经略海洋专题培训班,组织全市涉海部门、企业人员赴先进地市学习调研。完成五经普海洋及相关产业统计调查,完善省市县三级海洋经济监测评估体系。(牵头单位:市委海洋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海洋发展渔业局、市统计局)

2.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为主体,推进市级重点实验室3年行动计划,完成年度创建任务。对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等涉海科研院校,推进战略合作协议落实,搭建政研企合作平台,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优化“十面张网”行动方案,精准挖掘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科技型企业队伍。高水平举办滨州人才节,组织涉海企业赴海洋类院校开展“智选滨州———名校人才直通车”校园招聘专项活动。抓好泰山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等海洋领域省级及以上重点人才项目申报,建立海洋类人才项目储备库。深入推进“四链融合”,选取基础优势明显、重点布局发展的海洋渔业等细分领域,推进以人才链为总牵引,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双跨”平台。(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市发展改革委)

3.打造滨州特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洋传统产业升级,落实全省对虾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任务,推进总投资30亿元的正海海洋食品产业园、智能循环水现代产业园、止河数字渔业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渤海水产国家级对虾联合育种平台,新增设施化养殖100万平以上,培育滨州特色渔业品牌,延伸海洋渔业全产业链条。推进海洋化工向新材料转型升级,重点推动无棣金海湾锂业5万吨/年碳酸锂和1万吨/年氢氧化锂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推进鲁北碧水源二期10万吨/日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启动北海碧水源2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开展淡化后浓海水提锂、提溴研究。加快悦翔DHA软胶囊保健品生产许可办理,推动海马中医药、海藻酸医用辅料等产品规模生产。推进北海海上风电检测中心、沾化宏烨2GW渔光互补、国创精密年产1000套大兆瓦风电定转子、无棣HG1海上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打造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加快渤中19-6凝析气田I期开发等12个油气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加大沿海县(市、区)5G基站建设力度,推进大数据在海洋产业的应用。发展特色海洋旅游产业,整合海洋文化资源,培育临海地域特色品牌。(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市大数据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4.推进实施“四港联动”战略。提升港航能级,修订《滨州港套尔河港区总体规划》,解决套尔河港区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全面推动滨州港海港港区5万吨级航道工程和防波挡砂堤工程建设,同步做好现有航道维护,保障VLGC等船舶顺利进出港。织密沿海交通网络,完成G228丹东线滨州段建设,加快津潍高铁建设,开工建设滨州、无棣高铁站房。加快济滨高铁建设,开工建设惠民高铁站房,完成滨州段内全部的箱梁架设。(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5.守护蓝色生态文明。持续开展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专项行动,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维水平,加大对工业、养殖等重点排污口的监测、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偷排直排、超标排污、私设排污口等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削减河流总氮浓度和入海通量。强化生态环境、海洋渔业、海警、海事等部门协调联动,以碧海、海盾等专项行动为载体,持续抓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海底管道管护等执法工作。积极谋划争取海域、海岛、海岸线修复项目,推进互花米草常态化治理。加强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管控,落实海岸线建筑退缩线制度。严格黄河禁渔、海河禁渔、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河海联动增殖放流5亿单位以上,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努力创建“美丽海湾”。开展海洋碳汇调查评估,摸清滨州海洋碳汇资源本底,掌握全市海洋碳储量和碳汇量的现状、变化与潜力情况。(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滨州海事局、滨州海警局)

6.推进海洋对外开放。加强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搭建优化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引育一批资质好、经验足、合规发展、带动作用强的跨境电商主体。积极对接各类国际商协会、外资外贸企业、驻华使领馆等资源,在产业合作、共建共享等方面寻找海洋领域招商合作。制定《滨州市2024年度国际市场开拓重点展会计划》,全面落实省“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和市重点展会计划,强化省市县企联动,链接行业协会、展览公司等信息资源,助力企业品牌化、专业化出海。(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外办)

(六)实施医养健康产业行动计划

1.扩大产业集群综合竞争优势。协调落实好配套支持政策,依托山东欣悦健康科技、中裕食品、西王集团、科伦药业等龙头企业,培育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养老、康复辅具、健康食品等优势产业集群,发挥引领带动效应。(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残联)

2.放大产业园区集聚效应。重点培育生物医药、健康养老、医疗器械、健康食品等具有影响力的园区。到2025年底,力争打造1个百亿级医养健康特色产业园区,2个十亿级医养健康中小微企业特色产业园区。(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加速推进重点项目落地投产。集聚资源、集中力量、集成政策,全力推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落地投产。定期组织重大项目专题推介,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医养健康产业项目。(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财政局)

4.加快打造医养健康“领航型”企业。进一步加大医养健康产业领军企业培育扶持力度,支持引导重点企业发挥引领效应。支持“领航型”企业发挥产业链“链主”作用,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方式,在技术攻关、产品配套、品牌渠道、资金融通等方面,带动关联度高、协同性强的中小企业进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5.广泛开展区域合作。积极拓展黄河流域、粤港澳地区、省会经济圈合作交流,促进医养健康产业人才、技术、资源优势互补共享。组织本地医养健康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齐鲁道地药材展示交流会、“中医药+”创新论坛、中药制剂对接洽谈会等推介交流活动,推动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强的项目签约。(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投资促进中心)

6.深化健康领域数字化变革。深化医疗影像云平台应用,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优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推动健康医疗行业数字变革创新。(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大数据局)

7.扩大健康养老产品供给。依托山东欣悦健康科技等大型养老产品制造企业为龙头,打造健康养老产业标志性产业链。到2025年底,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保持在70%以上,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

8.加快创新药物产业化。支持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未来产业发展。支持“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中药新药咳敏胶囊”重大技术攻关,加快开展临床试验及临床疗效评价、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力争2025年实现产业化开发。(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

9.壮大提升海洋生物医药。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和完善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研发开发平台。支持海洋创新药物、医用生物材料、海洋生物功能制品、海洋功能食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生产,培育建设省内重要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牵头单位:市海洋渔业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10.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研究,加快山东省医疗健康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突破大口径人造血管制造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围绕医用纺织材料、卫生保健纺织材料和防护纺织材料,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支撑全市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11.推动中药品质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统筹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区,积极引进上下游产品和相关配套产业,加速产业向园区聚集。加快中药院内制剂成果转化,推动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医疗机构制剂、有效成分或组分等的中药新药研发。(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

12.推广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推进以“鲁十味”为代表的大宗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养殖,完善生态种植养殖标准规范,因地制宜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到2025年底,力争推荐培育2家以上省级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基地。开展道地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种植等基础研究,推动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种植单位参加全省标准化道地药材生产基地遴选。(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13.大力发展“中医药+”创新产品。依托齐鲁中医药名品工程,支持“中医药+”创新产品研发推广项目。推动以中药材为原料的绿色农业投入品的研发应用。挖掘本地药膳传统文化,推动药膳养生进家庭、进社区、进医疗康养机构、进景区饭店。支持开发以缓解疲劳、改善睡眠、增强体质、四时养生、术后恢复、调节女性周期与促进儿童发育等为重点的个性化药膳食品。(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

14.聚力发展特色康养文旅。在农村开发建设一批集种植、观光、采摘、拓展、度假、调理等为一体的“本草拾趣园”和“岐黄养生谷”,在城市升级改造一批融入养生保健服务的“养生保健一条街”和“药膳街区”,力争培育在建齐鲁康养打卡地5个以上。扩大健康文创产品供给,开发推广一批具有滨州特色、注重体验、形式多样的健康文创新产品。(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15.纵深发展体卫融合。聚焦体卫融合模式创新、人才队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和体育健身产业发展等领域,培育打造一批体卫融合的行业标杆。深化体育医院层级建设,培育壮大体卫融合类市场主体。(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16.提质发展健康食品。深入实施国民营养计划,依托当地丰富农产品资源,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建设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增加优质营养海产品供应,推进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依托中裕食品、西王集团等龙头企业,力争培育1-2个省级健康食品优势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

17.创新发展健康美业。支持医疗美容机构(企业)创新发展,依托当地原料优势和金银花、惠百菊等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基于天然产物的化妆品新原料、新产品、新工艺,培育打造本地知名品牌。(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七)实施高端化工产业行动计划

1.完善“链长”“链主”机制。每年组织相关“链主”企业参加全省“链长制”专题会议,围绕高端化工产业全局性任务或“聚焦某一领域,突出解决问题”,研究思路措施、对产业链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任务清单,建立台账定期督导。梳理更新“1张图谱+N张清单”,全面体现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的优势长板、突破潜力、短板弱项,厘清“链主”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合作内容,加快构建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培育一流优质企业。引导“链主”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提升价值创造力,增强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要素、共享产能资源,通过定向扶持、内部孵化、技术分享、数据联通、订单保障等方式,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成长。在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生物化工和节能环保等高端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打造优质企业主体。(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强化重大项目支撑。立足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突出抓好鲁北万润锂电正极材料与光伏制氢及氢能高效利用一体化、滨阳燃化年产10000吨聚苯硫醚(PPS)特种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围绕重大生产力布局和产业链“建延补强”,统筹考虑项目投资、技术水平、建设周期、手续办理等因素,谋划储备一批具有引领性、支撑性和示范性的重大项目。加强项目动态调整和精细管理,形成“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重点项目推进格局。加强省市县一体化推进,加大项目定期调度,协调推进力度,推动项目早日投产达效。(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4.深化融链固链行动。精准组织技术需求、成果转化、企业融资等方面的专题对接活动,推动产业链大中小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部门深化合作,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重点聚焦产业链上下游供需配套,围绕原料采购、产品销售、技术合作、市场配套等环节,通过智慧化工综合管理平台、“链主”群等快捷直通形式,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发布企业供需信息。围绕化工发展形势研讨、化工技术装备展览、化工产品供需对接等方面科学设计主题,提高论坛、展会实效水平。(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5.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深入落实“多投多奖”等企业研发投入奖补政策,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投入增长机制和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落实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深化技术创新与化工产业质量管理有机融合。凝练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涵养内生发展后劲。(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6.提高创新载体建设水平。加强高端化工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促进企业技术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快发展,鼓励重点企业打造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技术创新引领企业,为高端化工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载体支撑。(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7.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定期梳理更新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征集高端化工产业链企业技术、人才需求及可推介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展双向对接。组织上下游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联合攻关、揭榜挂帅,在低碳烯烃、高端电子化学品、高端功能性化工新材料等方面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关键共性技术输出,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

8.探索协同创新耦合路径。以促进炼化、煤化、盐化、精细化工等细分行业耦合发展,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为重点方向,加强前沿技术催化赋能,激发龙头骨干企业的内在潜力,推动协同创新、打通中试堵点,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典型引领作用的新模式、新场景,引领构建完整又有韧性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9.加强园区总体设计。深入落实加快推动全市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意见和化工园区管理办法。修订完善各化工园区产业规划,明确主导产业链条,推动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建立园区产业链“一园一图谱”,制定招商目录,精准招引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高能级项目。积极开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形成引领带动效应。(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10.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按照《化工园区开发建设导则》和“十有两禁”要求,加快公共管廊、专用道路、水电气热、消防、专用停车场、防洪等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封闭化管理,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乡水务局、市应急局)

11.强化园区规范管理。严格专业人员配备、规划体系落实、公用基础配套、产业高效发展等要求,推进园区开发建设与规范管理同步提升。实施分类管理、优胜劣汰,引导园区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2.有序推进企业入园。严格落实《化工行业投资项目管理规定》,引导园区外化工企业分类精准管理,有序推动搬迁入园,提高化工企业入园率。支持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产业集聚、安全环保水平高、开发面积占比高的园区,按照《化工园区扩区管理办法》适当扩容。(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

13.整合优化传统化工领域。炼化行业,根据山东省石化规划布局总体方案,积极争取具备条件的重大石化项目列入山东省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积极推动我市地炼产能整合退出的企业谋划实施新项目,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焦化行业,做好全市焦炭年度产量控制工作,产能整合压减任务完成前,将年度产量控制在300万吨以内。化肥行业,大力发展新型高效肥料、缓控释肥料等产品,推动化肥生产向高产优质、环境友好、修复土壤、增强抗逆等方向提升。氯碱行业,优化产能布局,鼓励缺氯气地区对接氯气过剩地区和企业,支持氯碱企业配套建设耗氯项目、减少液氯长距离道路运输,降低安全风险。(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

14.发展壮大新兴化工领域。化工新材料,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前沿新材料和关键战略材料三大方向,强化提升现有化工新材料的产品牌号和性能,重点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和重大成套装备,实现多品种、系列化发展。海洋化工,加快研发海水化学资源和卤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开发新型阻燃材料、药用中间体等产品,开发医用、保健品用、化妆品用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资源综合开发产业链。精细化工,突出卡位补链,优先发展电子特气、湿化学品和光刻胶等电子专用化学品;突出提质增量,壮大试剂助剂、水处理和油田化学品、粘合剂等专用化学品发展规模;突出做精做优,提升日用化学品行业的品牌力量;突出高端绿色,提升农药和涂料行业的产品性能和绿色环保品质。生物化工,重点发展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生物基医药中间体、尼龙工程塑料等产品,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15.找准智改数转重点方向。重点聚焦设备维护效率低、工艺知识传承难、安全生产和环保压力大等痛点,在设备健康管理、生产经验数据化软件化、安全监控等方向开展智改数转,提升关键设备、关键流程数据采集和应用分析能力,实现数字化监控、设备动态预警和预测性维护,加快推动供应链数字化协同和工艺创新数字化。支持企业围绕产线、车间、工厂等生产环节,综合应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多场景、多层次试点,有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6.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做法。组织开展智能化改造标杆选树活动,开展先进经验观摩交流,发挥引领带动效应,组织园区、企业与技术服务商开展供需对接,丰富先进解决方案和工业APP供给应用,以数字生态融合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7.排查整治安全隐患。深入开展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整治提升专项行动,聚焦化工园区和重点企业,严格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建立隐患问题闭环管理机制,坚决遏制各类事故发生。组织开展常态化督查检查,确保排查整治各项措施落实落地。(牵头单位:市应急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8.推进“双碳”战略落地。强化项目科学化、精准化管理,支持高端、提升中端、淘汰低端,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项目重复建设。加快碳捕捉、碳封存、碳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研发应用,稳妥推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

19.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指导各县(市、区)制定循环化改造推进计划,督促化工园区“一园一策”编制实施方案,2025年底前化工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内企业依法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有效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意识和内生动力。(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20.持续建设绿色工厂。大力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持续开展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建设。落实绿色工厂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引导绿色工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改造升级,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八)实施现代高效农业行动计划

1.加强耕地保护与建设。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方案。推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525万亩高标准农田,完成国家“十四五”规划3处大型灌区和1处中型灌区改造任务。(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乡水务局)

2.加快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贯彻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求,持续开展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粮食和储备局)

3.聚力提升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树牢大食物观,深挖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潜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持续推进蔬菜食用菌先进生产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引进和推广。加大改造提升果树老旧低效设施力度,重点推广“沾冬2号+设施”栽培模式。坚持稳生猪、提家禽、增牛羊、兴奶业、促特色,持续提升畜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水平,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8%以上。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大力发展设施化养殖,稳妥推进海洋牧场建设,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到2025年底,蔬菜、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稳定在180万吨、90万吨、57万吨。(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

4.推动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全面摸清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盐碱耕地底数。严格落实省级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研究提出我市盐碱地贯彻落实意见。开展耐盐碱品种筛选试验,筛选一批适宜当地种植的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城乡水务局、市科技局)

5.持续强化龙头企业培育。重点培育8家行业领军企业。培育5个百亿级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600家。(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6.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壮大沾化冬枣、阳信鸭梨、麻店西瓜、邹平水杏等特色产业。按照“新品种、新模式栽培、新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全力打造省力化、智能化果树栽培示范点,到2025年底,建设好3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50处现代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

7.搭建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平台。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乡土产业名品村扩面增量、提档升级。积极争取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园区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指导相关县(市、区)做好已获批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园区的建设工作。(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8.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展乡村旅游精品创建,积极培育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组织开展“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系列主题活动,争创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到2025年底,培育2-3个旅游民宿集聚区,新增5个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稳妥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支持项目企业通过自建、合作等方式,围绕农产品上行,建设改造一批具备分拣、预冷、预加工、配送等功能的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助力农产品商品化。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推进县域商业物流体系建设。2024年底前,实现快递村村通100%全覆盖、乡镇商贸中心覆盖率100%,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项目,力争全部县(市、区)的乡镇商业设施达到“基本型”以上标准,助力农产品流通。(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

9.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微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动农膜、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兽用抗菌药物综合治理,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全方位推进源头减量增效。到2025年底,秸秆综合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93%、92%、90%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

10.全力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推广应用“一乡一业”标准体系库,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稳步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深入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底,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11.全方位打造农业品牌。拓宽“食域滨州”区域公用品牌运营推广高度和深度,强化品牌新媒体短视频宣传推介,加大深入企业、社区开展“品牌行”活动力度,积极适应新时代高要求快节奏,扩展品牌影响力。组织农产品企业参加品牌推介会、农交会和农民丰收节等活动。运营好“齐鲁农超”平台,拓宽农产品销路,提升市场影响力。到2025年底,授权加盟“食域滨州”品牌企业总数达到100家以上,认定市级农产品品牌总数达到100个。(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12.加快推进种业创新步伐。推进省科技计划项目实施,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新品种选育与示范应用。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主要农作物、水产新品种。统筹推进良繁基地、制种大县、品种试验基地、展示评价基地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加大对国家种业阵型企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及优势特色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水产繁育基地信息化水平。到2025年底,培育优良主要农作物新品种3个以上、省级以上畜禽核心育种场达到3个。(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

13.深化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加强与国家、省体系的衔接与配合,有效承接其创新成果服务滨州农业发展。深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和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遴选推广优良主导品种。推进省科技计划项目实施,集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等创新资源,开展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质量效率。开展科技特派员送服务活动,依托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每年服务种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30家以上,开展种养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150场次以上。完善市县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机制,开展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招募特聘农技员,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每年培训县乡农技人员300名以上,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人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

14.提升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启动新一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支持大型高效、节能环保型机具发展。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打造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探索发展数字农业的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全市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46%以上。每年新增3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坚持农机农艺融合,继续围绕8大产业,遴选建设16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完善技术模式,促进智慧、复合、高性能农机装备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到2025年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6%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15.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省部署要求稳妥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确保2024年底前完成试点任务。积极对上争取国家农村改革试验任务、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16.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持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项目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积极争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高水平打造一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根据需要举办公司。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烘干晾晒、冷藏保鲜、维修车间、机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培育一批社会化服务领军企业,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建设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将联农带农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享受各类支持政策的重要条件,鼓励各类组织为小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17.打造农业开放发展新高地。争创农业国家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出口重点企业。(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九)实施文化创意产业行动计划

1.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以沿黄河、沿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为支撑,充分发挥沿线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领示范作用,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体验廊道,具化实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滨州段)建设。落实《关于建设文化体验廊道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计划(2023—2025年)》,大力推动沿黄旅游公路建设,完善黄河文化体验廊道交通体系,培育黄河国家风景道典型段,全面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渤海红色文化片区建设,开展滨州市渤海老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连片展示区创建工作。到2025年底,构建国家文化公园引领、文化交通线路贯通、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文化传承发展片区支撑、全域“两创”新标杆和文旅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

2.擦亮“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区域公共品牌。深化实施“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工程,推进文化创意设计赋能“山东手造”行动成果转化,开展“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创新设计大赛,推出一批创意十足,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手造新品,不断提升手造企业的创新能力。改造提升“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展示体验中心,推动手造进高速公路服务区、进景区、进商超、进学校、进非遗工坊。到2025年底,实现市县“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展示体验中心全覆盖,“山东手造·滨州精品”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打造省内外知名的“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品牌5个以上。(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

3.实施“文润渤海·百花争优”工程。围绕重大时间节点、重大主题等,每年遴选一批重点项目予以扶持。落实“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创作项目,进一步打磨提升京剧新编历史剧《孙武》,创排少数民族题材大型现代吕剧《长调悠悠》、大型渔鼓戏《煮海》并立上舞台,推进小剧场渔鼓戏《今夕何夕》巡演和推广工作,推动红色题材长篇小说《老渤海》出版发行。积极引入社会投资,吸引更多制作机构和影视项目落户滨州。突出“群众演给群众看”,精心组织文化进万家、小戏小剧创演、送戏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文艺活动,打造提升“胡集书会”品牌。(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联)

4.狠抓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策划包装,建立并不断充实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库,支持各类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实施以孙子兵学文化展示体验为特点的青少年国防教育研学体验项目,依托市博物馆、孙子兵法城、武圣园、渤海革命老区兵器博物馆、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等文旅资源,系统设计研学游课程和研学游线路,开展宣传推广和研学活动,增强“孙子故里品质滨州”品牌影响力。实施“胡集书会”品牌提升项目,加快构建以胡集书会为重点的曲艺文化研究阐发体系,建成胡集书会传承保护发展综合体,常态化推进曲艺育新工程和曲艺融合工程两大工程,打造胡集书会开幕式系列活动、夏季书会系列活动、“书会+”特色活动等品牌活动。(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5.抢占产业优势链位。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围绕文化产业重点领域,推动建设一批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按照“构建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核心企业、建设重大项目”的思路,培育“链主”企业和链上企业。以营商环境为重点稳链育链,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紧密结合,推进“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协同运营模式,形成“头雁引领+雁阵集群”的产业生态。(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国资委)

6.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实好《山东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清单》,制定出台《滨州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清单》。积极对接并利用好山东文化数据库和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效能,开展滨州市十佳“公共文化空间”评选工作,推动文化场馆数字化升级,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内容供给能力,打造公共文化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双效统一”的文化数字化供需新格局。(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

7.扎实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强化文化类科技企业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增一批文化类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有条件的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共同体等创新平台开展文化科技融合。到2025年底,省级以上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保持在1家以上。(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

8.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改造提升文化核心领域出版印刷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装备等传统文化业态,实现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数字文化+”新型文化业态,精心谋划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门类。推进中国(滨州)航天文化体验中心项目等文化数字化项目,实现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突破式发展。(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国资委)

9.培育扶持文化企业发展。培育一批领航型、骨干型、成长型企业,鼓励大型文化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引导中小微文化企业加强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和品牌培育,围绕细分领域强化“专精特新”方向,提升专业化水平。引导中小微文化企业入园发展,规划建设、提升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孵化器、创业工厂、众创空间。(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

10.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健全落实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实施《滨州市市属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办法》。推动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国有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

11.推动文化消费升级。做好消费场景创新,适应“线上经济”新消费趋势,培育壮大一批线上龙头企业、线上平台、线上品牌,搭建智能生活、美食文化、旅游出行、文创娱乐等不同文化消费场景。打造一批高品质、高人气、具有滨州辨识度的核心文旅品牌和旅游新型消费集聚区。创新突破淡季旅游,大力发展夜间旅游。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打造一批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县(市、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12.举办“黄河大集”品牌活动。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消费特点,策划不同主题“黄河大集”,做到季季有特色、月月有活动,出台系列文旅惠民举措,构建“集市+文旅+好品+传播”长效机制,打造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文旅品牌。把“黄河大集”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整体计划,更好发挥助力乡村振兴、扩大居民消费的引领作用。(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

13.实施文化出海行动计划。助力文化贸易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贸易品牌。链接商协会、知名国际展会资源,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文化贸易推介活动,重点推动“山东手造”等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委宣传部)

(十)实施精品旅游产业行动计划

1.开展文旅项目突破行动。围绕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布局,挖掘黄河、孙子、临海等项目资源,以山东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为基础,做精做强一批带动性强、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核心项目,实施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做好项目开工、建设、运营、投产全过程服务,确保项目按时完工,以项目引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

2.开展文旅项目招引行动。以康养度假、文旅综合体、旅游演艺、乡村休闲、研学旅游和高品质酒店等领域为重点,按照项目类别建立全市优选项目库,筛选招商项目,印制招商项目手册对外推介。瞄准中国旅游集团、华侨城集团、首旅集团、携程集团等旅游企业集团全国20强及有产业延伸扩张意向的大型央企、民企,积极“走出去”招商。充分利用中国文旅企业合作发展大会、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文化旅游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精准推介招商项目。到2025年底,招引项目达5个以上。(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3.开展旅游景区提质升级行动。实施“景区焕新”工程,开展景区“大调研”及品质提升行动,丰富实景演艺、智慧体验、非遗文创、特色美食等新场景,激活“二次消费”,提升景区吸引力。深度挖掘孙子、黄河、贝壳堤等优势资源,积极培育国家4A级景区。到2025年底,新增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4-5个。(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4.开展旅游住宿品质提升行动。引进全球、全国顶级连锁酒店品牌,支持强优企业在全市布局建设高端住宿项目,积极创建五星级旅游饭店。鼓励新建新评、升级改造星级饭店,支持发展主题酒店、帐篷酒店、房车营地等新兴住宿业态。推进旅游民宿的发展,实现民宿城区、城郊、景区、乡村全面有序布局,提升现有民宿品质,引进一批优质品牌民宿企业,配置一批高星级民宿项目,鼓励条件成熟的区域优先推进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建设。2024年,星级饭店达到23家;到2025年底,星级饭店达到26家、星级旅游民宿达到6家。(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5.开展文旅消费促进行动。丰富夜间文化和旅游产品,构建多样化夜间消费场景,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建工作。结合节假、传统节日和暑期等旅游旺季,因地制宜推出消费惠民措施,开展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县(市、区)。大力发展城市休闲旅游,打造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到2025年底,打造2-3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旅游休闲街区。(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6.开展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引导农民投资创办民宿、家庭旅馆、农家乐、手工艺作坊等乡村文化旅游配套产业,实现农民和乡村文旅发展有机衔接。加快培育田园农业、民俗风情、农耕体验、民宿度假等业态。依托冬枣、鸭梨、水杏等特色农业推出一批乡村旅游商品,开展“乡村好时节”主题活动,打造“沿着海河(徒骇河)去休闲”乡村旅游品牌。到2025年底,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达到15个、旅游民宿集聚区达到2-3个。(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

7.开展旅游新业态升级行动。依托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挖掘工业旅游资源和工业文化,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依托温泉、海洋、森林资源开发系列康养旅游产品,打造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推出户外穿越、露营、徒步等运动休闲产品,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打造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拓展旅游演艺发展空间,发展特色旅游演艺项目,培育“跟着演艺去旅行”的品牌。到2025年底,新增3个以上省级工业、康养、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生态旅游区,打造2部以上大型旅游演艺产品。(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体育局)

8.开展文旅活动体验行动。办好滨州旅游发展大会、海峡两岸(滨州)孙子文化论坛、胡集书会等品牌节会活动。以“黄河大集”统揽各地大集庙会及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特色活动,形成一年四季持续不断、高潮迭起的活动氛围。支持各县(市、区)重点培育1个特色活动品牌,积极承办全国、全省主会场活动。(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9.开展旅游交通体系建设行动。加快交通干线与景区、乡村旅游点连接线建设,以文旅资源和民俗文化为基础,建设具有通达、游憩、采摘、停车、充电、如厕等复合功能的驿站,积极培育省级旅游风景道。(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

10.开展文旅宣传推介行动。适应游客信息获取方式变化,深入开展线上线下文旅资源宣传推介。发挥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矩阵作用,开展文旅资源线上营销推广。组织好“沿着黄河遇见海”“5·19中国旅游日”等线下宣传推广活动,提升“孙子故里·生态滨州”文旅品牌影响力。(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11.开展旅游商品开发行动。整合“山东手造”“滨滨有礼”“老字号”等特色产品,组合开发多款旅游商品必购大礼包。积极组织市内重点文旅企业参加山东省旅游商品大赛,利用电商平台开展旅游商品营销推广活动。在重点景区、星级酒店、高速服务区、大型商超、城市综合体等,推出沉浸式旅游购物体验专区。(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12.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引导,推动打造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品牌。深化“体检式”暗访检查,严厉打击文化旅游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引导和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失信主体认定工作,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强化信用监管,保护游客合法权益。积极开展“金牌导游”培养项目、导游技能大赛等活动,培育名牌导游,营造良好旅游环境。(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十一)实施现代金融服务业行动计划

1.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实施“金融精准服务提升年”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民营经济、普惠金融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持续优信贷结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强化政策引导和战略合作,支持政策性银行机构坚守定位、回归本源。开展国有大型银行“领航”行动,切实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推动地方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开展“三级”活动,实现开展特色化经营。统筹推进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银行改革化险工作。(牵头单位:滨州金融监管分局、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

2.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深入挖掘高新技术业、“专精特新”、绿色产业等企业资源,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行动,建立数量稳定、质量较高的企业上市梯队。落实我市与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合作,充分发挥好“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制造业工作站”和“深交所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滨州工作站”服务直达、先行带动作用,支持我市企业用好上市、债券发行、REITs、私募、并购重组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牵头单位: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

3.增强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不断拓宽保险服务触角和深度,丰富保险品种和产品,充分发挥保险业服务保障作用,深化保险一体化贯通服务,探索风险共保体机制,提升保险保障能力。推进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支持各县(市、区)、各市属开发区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支持开展“保险+期货”业务。(牵头单位:滨州金融监管分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4.推进政金企服务“升级提质”。深化金融伙伴机制,以政府数字搭台、金融惠企唱戏为导向,优化升级金融伙伴系统,依法合规推动政务数据、金融数据、社会数据等共享共用,延伸“金融+”协作链条,推动科创、绿色、普惠、养老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一网通办”。探索推进与省属国企、省级银行、证券及保险机构等开展战略合作,在融资规模、机构布局、创新试点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牵头单位: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

5.完善科技金融“全周期赋能”。持续优化政府引导基金政策,加大政府引导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对科创企业发展的牵引引领力度。实施“滨州市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年”行动,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科技支行政策合作银行扩面、提质、增量,做好科技支行贷款贴息工作,持续发挥科技支行政策对科创性企业的增信赋能作用。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和区域股权挂牌。(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

6.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引领”。以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滨州样板”建设为总抓手,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业务,不断优化绿色金融资源配置。(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

7.促进普惠金融“扩面拓深”。强化财政金融联动,推动我市“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达标验收,促进普惠金融工作质效“双升”。用好用足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依托“滨慧灌”金融灌溉工程,引导银行机构进一步提升普惠小微金融产品的适配性、精准性,着力提高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占比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加大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推广力度,盘活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资源,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强化市、县融资担保体系一体化建设,发挥好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农支小作用。(牵头单位: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市财政局、市融资担保集团)

8.加快养老金融“便捷通达”。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引导金融机构立足我市养老产业发展和居民养老需求实际,开发相适应的金融产品,通过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推动互联网智能设施适老化改造、提升厅堂专属服务水平等,增强养老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度。(牵头单位:滨州金融监管分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

9.实施数字金融“转型跃升”。聚焦效能和安全促进数字金融发展,依托滨州智慧产融综合服务平台和我市征信系统建设,加快数字资源整合优化,提升金融服务和赋能水平。推动银行机构研发并推广实施能为我市实体经济融资提供服务更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新型金融产品、金融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化水平。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数字化转型。(牵头单位: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

10.深入开展地方金融对标提升。聚焦发展模式、组织架构、运营机制、内控制度等方面,引导和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坚持对标先进、自我革命、创新突破、争创一流。强化调度督导、政策支持、评估评价,通过分阶段提标创标、梯次性跨越提升,推动提高我市地方金融机构规模实力、服务能力和抗风险水平。(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国资委、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

11.全面加强地方金融监管。按照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为主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加强央地监管协同,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凝聚监管合力,不断提高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加快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地方金融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强化省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制度落实,推进地方金融组织减量提质。(牵头单位: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

12.高水平推进金融改革。支持各县(市、区)、各市属开发区根据自身金融发展水平和县域发展实际,在绿色转型金融、科创金融、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加大金融改革。(牵头单位: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

13.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加强滨州金融对外沟通合作和开放水平。持续释放便利化改革政策红利,推动扩大跨境人民币和外汇便利化业务规模,优化跨境投融资、汇率避险等服务。深入推进“双户双增”三年行动,重点做好跨境人民币业务“首办户”拓展、指导和服务。持续推广鲁贸贷、齐鲁进口贷、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牵头单位:人行滨州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滨州市分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

14.有力落实“四早”要求。明确重点监测领域,强化“四早”机制各环节责任分工,实施全量化、全流程、全周期管控。打造地方金融治理平台,绘制全市金融风险全息图,实现金融风险“一屏统揽”,做到风险早发现、早识别、早暴露、早处置。(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国资委、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

15.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持压存量、控增量、防变量,拓宽不良贷款处置渠道,力争全市不良贷款率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实施“固本培元”工程,加强风险防控源头治理。坚持“管行业必须管风险”,有效防控、稳妥化解重点机构、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公安局、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

(十二)实施现代轻工纺织产业行动计划

1.打造一批高能级创新载体。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各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联合体和产业创新研究院等新型融合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创新平台体系。(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

2.引育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支持轻工、纺织、食品等高水平学科建设,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愉悦家纺、华纺股份等纺织企业人才申报泰山产业技能领军人才等称号,依托博士后科研平台发布博士后岗位需求,引育一批高水平产业创新人才。发挥揭榜挂帅机制作用,精准招引紧缺型人才,带动实施高水平创新项目。(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谋划和推动实施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重点项目。落实滨州市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滚动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巩固提升综合竞争力。(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

4.数字赋能产业链升级。加大数字化转型培训力度,指导企业加快智改数转,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深入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带动更多企业上平台、用平台,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升级。(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5.推动上下游融通合作。深入开展纺织服装产业链“融链固链”行动,组织企业参加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接交流活动,打造“链主”企业与中小企业对接平台。支持相关行业协会、产业链联盟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上下游对接活动,打造融通顺畅的产业链供应链。(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6.增加升级创新产品。积极发展智能仿生、抗菌除螨、红外理疗、吸湿快干、阻燃隔热、凉感暖感、防霉防污等新型纺织服装制品。组织申报全省特色优质食品目录,加快发展预制菜、特膳食品、老年食品、营养健康食品、传统特色食品等细分领域。(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粮食和储备局)

7.提高产品质量品质。实施质量强链工程,推动纺织服装等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头部企业、配套企业纳入共同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升现代轻工纺织产品的舒适性、安全性、功能性;支持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修订,做好市级地方标准立项、审批、发布工作。(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8.强化品牌培育服务。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在家纺纺织、绳网、地毯等领域培育一批“好品山东”品牌和制造业高端品牌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速培育打造一批高端优质轻工纺织品牌,以产业品牌创建助力纺织产业高端化提升。(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9.内外联动开拓市场。支持企业参加重点展会展洽活动,巩固扩大市场份额。全面推开省“好品山东·鲁贸全球”市场开拓计划和市重点展会计划,稳住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更大力度拓展东盟、中亚、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开展“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利用跨境电商等新载体拓展国际市场。(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10.打造高水平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智能纺织产业雁阵形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省级重点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群、强县、强镇、基地;打造研发创意及品牌运营、新型纤维材料、高端研发制造、智能绿色印染、时尚家纺服装、高端产业用纺织品等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1.建设产业人才新高地。加大现代轻工纺织产业企业家、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五支队伍”建设力度,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建设人才引领型企业。大力培养十佳滨州首席技师和渤海工匠(滨州市技术技能大师),积极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参评齐鲁首席技师和山东省技术技能大师,增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供给。(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进“十强产业”壮大提升。各行动计划牵头部门要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责任,主动担当作为,统筹推动本产业领域重点任务、重点改革、重点事项和重点项目,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落实政策支持。高效落实各类惠企政策,强化土地、金融、人才、能耗等各类要素保障,支持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各行动计划牵头部门积极组织开展产业链活动,促进上下游整合配套。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各行业知名展会,扩大品牌影响力。

(三)强化督导落实。各行动计划牵头部门要坚持目标导向,紧盯重点任务,明确目标和措施,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同时要加强形势研判分析,及时跟进督促指导工作开展,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四)营造良好环境。及时总结提炼“十强产业”发展的典型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路径。统筹运用报刊、广播电视、新闻网站及“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深入报道推动各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经验做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滨州市贯彻落实省“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

工作方案(2024-2025年)

立足我市实际,全面落实省基础设施“七网”、新型城镇化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工业技改提级、数字赋能增效、传统消费升级、新兴消费扩容、养老托育拓展、外贸促稳提质、公共安全提升等“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一、具体目标

(一)基础设施“七网”方面

明确各领域工作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支撑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持续向好。其中,综合立体交通网方面,到2025年,实现“县县双高速”;现代物流网方面,到2025年,着力构建陆海联动、多层级畅通、一体化协同的物流业发展新格局;能源保障网方面,到2025年年底,电力总装机达到2900万千瓦以上;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网方面,到2025年,布局更加完善均衡,运行管理更为精细高效,智能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现代水网方面,到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6.5亿立方米以内。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5%;新增供水能力2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437。5级及以上河湖堤防达标率达到85%以上。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达到69.9%。水土保持率达到98.1%%以上;新型基础设施网方面,到2025年,发展10个以上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100个“5G+工业互联网”场景示范,培育300家省级“晨星工厂”,建成10个以上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农村基础设施网方面,两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200公里,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和综合电压合格率保持在99.9%和99.8%以上,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产生活条件。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

聚力实施城市更新、城镇能级提升、产城融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融合发展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显著提升智慧、绿色、均衡、双向城镇化发展水平。2024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左右;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左右,探索具有滨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三)绿色低碳转型方面

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消纳能力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绿色转型;到2025年,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十四五”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四)工业技改提级方面

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全面推进企业提质增效、产业提档升级。力争到2025年底,累计培育“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550家;累计打造5G工厂30家以上,培育省、市级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50个以上;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绿色制造企业100家。

(五)数字赋能增效方面

深入实施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以数字技术融合应用赋能产业发展提质增效。2024年,持续开展工业设备网络化改造,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推动300家以上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到2025年,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2万个,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47%左右,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产业数字化水平持续提高。

(六)传统消费升级方面

突出提振大宗消费,提升服务消费供给,优化城乡消费环境,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每年开展100场以上促消费主题活动,着力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力争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左右,传统消费对扩大有效需求、稳定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七)新兴消费扩容方面

大力发展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促进生活服务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新兴消费扩容提质。

(八)养老托育拓展方面

以推动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养老托育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托育设施供给更加优化,服务保障水平稳步提升。2024年,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省一类及以上优质园占比稳定在60%以上,养老托育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托育设施供给更加优化,服务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到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保持在70%以上;新增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3家,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6个,每个县(市、区)都建成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托育服务机构。

(九)外贸促稳提质方面

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力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基本盘、拓展外贸新空间,全市外贸实现促稳提质。

(十)公共安全提升方面

进一步健全监测预警、源头管控、检查督导、专项整治机制,不断强化物资保障、抢险救援能力建设。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基础建设“七网”行动计划

1.综合立体交通网

(1)打造“高品质的轨道快速网”和“完善的货运轨道基础网”。高速铁路方面,强力推动津潍高铁(滨州段)、济滨高铁(滨州段)项目建设进程,2024年开工建设滨州站、无棣站、惠民站等三座高铁站房。货运铁路方面,实施“地方铁路进港”工程,积极推进博兴鑫圣华物流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开展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滨州市疏港铁路方案研究工作,加快打通铁路运输“前后一公里”。(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

(2)加快推进公路项目建设。高商高速建成通车,庆章高速路基桥涵完成工程量50%以上;G220东出口、G228丹东线一期及二期工程力争建成通车。持续做好普通国省道养护提升,完成100公里普通国省道大中修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1200公里,重要村道安防工程600公里。(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3)实施港口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滨州港海港港区5万吨级航道及防波挡砂堤工程建设;放大小清河博兴港“海河联运”优势,配合省交通运输厅开展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小清河内河港至潍坊中港区河海直达项目建设。修订完成《滨州港套尔河港区总体规划》,加快构建港口集疏运网络,推动铁路专用线“进港入园”。2025年,港口吞吐量达到5400万吨。(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海洋发展渔业局、市海事局)

(4)建设“互联互通”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依托山东京博多式联运中心和邹平梁邹铁路多式联运中心,利用现有铁路专用线,积极推进“邹平-黄岛港”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业务。推动“滨海欧”海铁联运班列和“滨新欧”公铁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营,提升中欧班列影响力。(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

(5)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安全、智慧、绿色、融合发展。支持滨州港、小清河港等充分利用5G、北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大型港口机械自动化改造,部署码头智能调度、智能装卸系统,推动内河港口作业设备自动化、数据信息可视化、生产管理智能化。加强海港港区数字化建设,打造集调度指挥、生产计划、罐区中控、管道监控、安全监察、消防应急“六位一体”的生产指挥中心。探索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打造干散货自动化泊位、大型设备远程操控等应用场景。到2025年,建成海港港区智慧运营系统,实现海港港区大型设备一体化监控和管理。(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应急局)

2.现代物流网

(1)实施物流流通设施强基畅通行动

①建强现代物流重大平台。加快推进阳信、博兴、高新区等区域性冷链物流集配中心项目建设,推动黄河三角洲滨南物流园提档升级,结合客货邮试点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区域网络货运平台,进一步整合物流信息。(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

②畅通物流大通道。加强对山东京博物流“滨新欧”“滨海欧”国际货运班列的支持,主动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创新发展跨境电商等特色班列。(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配合单位:滨州海关)

③健全城乡物流网络体系。推进县级快递物流园区建设,推动寄递企业资源共享,加快智能快件箱(信包箱)等配送设施进社区、进校园、进楼宇。培育一批县域龙头连锁零售企业,引导连锁零售企业加快向农村地区下沉渠道和服务,打造县乡村三级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一村一站”,打造1个快递服务现代农业业务量超千万件的金牌项目。重点推进邹平市省级‘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模式推广重点县建设。(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供销合作社)

(2)实施交通物流优化提升行动

④加快提升货运服务效能。推进完善市、县级公路、铁路通道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滨州港海港港区5万吨级航道及防波挡砂堤工程建设。放大小清河博兴港“海河联运”优势,加快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⑤促进国际运输便利化。加快建设中国(滨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复制推广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等模式,支持我市跨境电商主体加快培育跨境电商交易平台、知名品牌、山东品牌商品展示中心。督促相关国际快递业务企业加强配合,针对国际电商用户开展专项定制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推广“铁路快速通关”模式,提高中欧班列通关便利化水平。(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邮政管理局、滨州海关)

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积极申报省级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试点,进一步培育壮大多式联运市场主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多式联运业务,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探索多式联运发展方式。(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滨州海关)

(3)实施重点领域补短促融行动

⑦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商贸流通基础设施,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两年基本建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分工合理、布局完善的县域商业网络体系。2024年,培育示范型乡镇供销综合服务站30个,示范型村级供销综合服务社70个,实现100个流通服务网点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农村消费需求。充分利用试点项目优势,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全市推广客货邮融合发展,到2025年年底,有业务融合需求的县(市、区)全部开通农村客货邮融合业务并稳定运行。(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供销合作社)

⑧构建电商发展良好生态。加快推动电商、物流、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认定一批电商产业带和电商云仓。提速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优化电商快递物流园区、乡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叠加功能,实现电商、快递、仓储、商贸流通等资源共享,推动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稳定增长。(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

⑨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建设。在现有冷藏设施建设基础上,按照“补短板、塑网络、强链条”工作思路,申报1个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带动田头冷藏保鲜设施、产地冷链物流集配中心成网成链,融入“四纵四横”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快递企业做好“冷链快递”服务。实施供销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工程,两年建设2个县域冷链物流中心。(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供销合作社)

⑩完善应急物流设施。完善市、县级综合应急物资储备设施条件,逐步构建市、县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按照《滨州市市级医药储备管理办法》要求,持续做好市级医药储备工作。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提升应急保供能级,2024年12月底前建成黄河流域省级区域性粮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实现成品粮油应急储存能力1.5万吨以上。加快落实《滨州市港口型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建设实施方案》,推进秦皇台粮食物流园、香驰粮食现代物流园主副片区项目建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市粮食和储备局)

(4)实施支撑体系提质增效行动

⑪强化物流数字赋能。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新型物流基础设施,推进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环节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发展产品可追溯、在线车辆调度和智能查验等技术设备。推动货运物流数字化发展,鼓励网络平台道路货运、车货匹配、智能航运等“互联网+货运物流”新模式发展,积极拓展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在物流运输方面的应用。(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邮政管理局、市商务局)

⑫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支持物流企业全面融入制造业企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发展与平台经济相结合的物流新模式,提升仓运一体化水平。支持制造业企业将物流需求外包,发展零库存管理、生产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新型业务。(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

⑬加快推广绿色物流。贯彻执行公交车、出租车新能源车辆购置补贴政策,鼓励新增新能源车型。持续鼓励新能源货车运用,支持山东滨州交运集团等拓展新能源货车运用场景,探索港口短途接驳、物流园区短程配送等典型应用场景,逐步提高新能源货车比例。推进绿色邮政、绿色快递建设,确保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内快递服务新增运输车辆中比例保持在80%以上。(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公安局)

⑭推进物流标准化应用。按照省级部门部署,开展物流周转箱循环共用试点,推广应用标准化车辆、托盘、周转箱,提高物流周转箱循环共用的应用比例,逐步建立生产-仓储-中转-消费之间的循环使用体系。(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

3.能源保障网

(1)提速发展清洁能源

①加力推进风电开发建设。全面推动鲁北盐碱滩涂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建设,2025年内首批项目全部开工。配合省能源局做好第二批陆上风电竞配工作,落实项目前期建设条件,持续推动陆上风电开发;鼓励实施“以大代小、以新代旧”,有序推进陆上风电改造升级,提高现役风电场资源利用效率和发电水平。(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城乡水务局)

②提升光伏发电质效。根据国家政策调整,稳妥有序推进海上光伏项目建设。2024年积极推进鲁北风光基地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具备条件的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加快国家第三批大型风光基地项目建设,建成华能沾化85万千瓦光伏发电等项目,年底前全市光伏发电在运装机达到450万千瓦左右。积极推广滨城区、沾化区、邹平市、惠民县、北海经济开发区5个分布式光伏试点县的成熟开发模式,全面提高分布式光伏发展质量和水平,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达到600万千瓦左右。(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城乡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

③有序推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围绕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在沾化、惠民、无棣等重点县(市、区),建成一批“地热能+”多能互补、地热能供暖“低碳社区”等标杆工程;筛选建设规范、技术先进、示范效果显著的中深层地热井申报省级地热能示范工程,争取财政资金支持,以点带面促进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浅层地热能技术成熟、适用广泛优势,加大供暖(制冷)推广应用。(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水务局)

④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有序推进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加快中裕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等项目建设,鼓励现有农林生物质直燃电厂实施供热改造,扩大供热供汽范围。积极推进生物质非电利用,坚持“宜电则电、宜热则热、宜气则气”,加快沼气生物天然气等非电利用产业化步伐,鼓励发展生物质锅炉供热模式。(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中心)

(2)协同推进系统调节支撑能力

⑤促进新型储能多元发展。加快推进电化学储能建设,加大招引力度,探索压缩空气储能、全钒液流电池、熔盐储热等新技术应用,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建成滨州向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北海700MW/1400MWH大型共享储能电站项目、欧英华博兴磷酸铁锂电池储能项目、阳信县独立储能项目等项目,开工沾化南赵400MW/800MWh独立共享储能项目,2024年新型储能规模达到80万千瓦以上,到2025年达到200万千瓦以上。(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⑥加强需求响应能力建设。积极配合推动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两年逐步实现10千伏及以上高压用户全覆盖。全面系统摸排全市可调节负荷资源,积极推进需求响应资源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持续提升需求响应能力,力争达到39.73万千瓦实际响应能力。(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国网滨州供电公司)

⑦增强电网支撑保障能力。围绕鲁北基地等清洁电源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渤海站、高地站等配套输电通道规划建设,以满足新能源规模化发展需要。按照省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有关工作的通知》,做好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管理,积极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建设,建立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新模式。提升电网智慧化调度水平,加强电力调度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强化系统调度运行控制能力。(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国网滨州供电公司;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城乡水务局)

(3)持续巩固能源供应保障基础

⑧强化电力供应链保障。充分发挥煤电兜底保障作用,加快推动国能博兴一期、黄河三角洲等大型煤电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鲁北工业园、滨州工业园新建背压机组建设,全面实施30万千瓦以上煤电机组开展节能降碳、供热、灵活性改造,抓实市内煤电机组运行管理。(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⑨深入推进油地融合发展。围绕油地共同发展目标,立足油地双方优势资源,探索油地合作共建的途径,扎实开展油区调研,为争取共建项目和扩展合作领域打下坚实基础。加快推进油地融合发展,着重解决制约油地发展的瓶颈问题,争取在油地共建上取得更大发展。(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⑩扎实推进天然气保供工作。加快推进天然气地方政府储气能力建设,2024年底,全市天然气地方政府储气能力达到1800万立方米。加大协调力度,积极争取上游气源企业对我市的天然气供应保障。进一步修订完善取暖季“压非保民”应急预案,认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协同处置能力。督导企业入冬前全面完成政府储气设施“应储尽储”任务,统筹用好储气资源,切实发挥储气调峰作用。(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4)坚决守牢能源安全生产底线

⑪加强油气管道保护。加大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管道、大口径高压力天然气管道、老旧管道等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组织开展占压隐患排查整治。督促全市高后果区视频监控安装比例达90%以上。(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

⑫加强电力安全运行。组织开展电力设施保护执法检查,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强化重要输电通道安全管理。组织开展大面积停电应急演练,切实抓好重大活动和重要时期电力保供,持续提升电力应急处置能力。(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应急局、国网滨州供电公司)

4.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网

(1)推进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在2023年全市实现整建制雨污合流管网清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市政排水管网建设提升,逐步解决管网老化破损、淤积塌陷等问题,2024年新建改造雨污管网40公里。对排查发现的黑臭水体及时治理,保持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到2024年年底,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率达到6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2025年达到55%。(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

(2)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开展城区易涝点排查,采取“一点一策”方式明确整治措施。加快雨水管网建设,推进低标准雨水管网改造,2024年新建改造雨水管网20公里。利用好国债资金,加大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升排水防涝能力。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各类建设项目同步落实执行海绵标准,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3)持续推进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深入实施老化管道和设施的更新改造,2024年年底前完成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600公里。加快完善城市燃气等管道和设施运维养护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检查、巡查、检测、维护,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2025年年底前对所有发现安全隐患的管道,在专项安全评价基础上实现“应改尽改”;对超设计运行年限、安全间距不足、安全设施不健全等不满足安全要求的场站设施实现“应改尽改”,加快消除风险隐患、保障安全运行。推进瓶装液化石油气企业落实燃气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完善配送体系,建立严格管理机制。(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

(4)完善集中供暖服务网。强化高效输配运行。全面优化城市热网规划布局,有序推进“一城一网”管网体系建设,形成互联互通互备的管网格局;统筹推动城市供热管网资源整合和规划联网环网管线建设;做好服役年限超过20年的热网评估论证,对“跑、冒、滴、漏”问题严重、热损较大的管网进行更新改造,重点加大二次管网改造力度;推广运用智慧热网系统及新技术新材料在供热工程中的应用;城市规划主管网设备设施信息已实现线上信息存储、应用与调取,地理信息系统具备管网设备资产管理及分析利用能力。推动优质服务升级。持续开展“访民问暖”活动,重点解决好“供不上”和“供不好”等突出问题,提高群众满意度;供热企业严格执行《滨州市供热条例》《滨州市供热服务规范》,通过网站、app、营业厅等,公示服务业务流程、时限、收费依据、收费标准、服务电话、监督电话等信息,在规定时限内,响应热用户对供热质量、维修和安全等方面的合理诉求;供热时间应结合气温情况,按照市政府确定的供热时间提前或延长。(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

(5)加快城市道路桥梁建设。坚持规划统筹,科学编制实施《滨州市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支撑“绿色、安全、高效、集约”发展规划理念,研究制定道路网络、公共交通、静态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及智慧交通系统规划,提出近期建设计划方案。科学谋划快速路网体系,研究编制渤海十一路快速路改造方案。推进高铁片区综合管廊建设,落实管廊收费政策,推进管线入廊。编制实施《滨州市城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专项规划》科学构建滨州市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体系,有序引导充电基础设施合理建设。推动路灯照明智慧化管理和节能降耗。(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

(6)提升城市供水节水建管水平。全面执行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优化城市供水深度处理工艺,加强城市供水水质监测能力。完善供水应急预案,加快应急水源或备用水源建设。积极推进公共供水厂及加压调蓄供水设施设备更新,实施城市供水老旧管网改造和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加大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力度,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7.9%以内。加强水厂、加压站等重要设施安全防范和管理。巩固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果,广泛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居住小区)载体建设,培育遴选一批节水标杆单位。巩固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果,到2025年,30%的县达到省级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

(7)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坚持源头减量,逐步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系统。因地制宜设置简便易行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装置,合理布局居住社区、商业和办公场所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箱房、桶站等。在主城区居民小区试点开展生活垃圾四分类收运工作,逐步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质量;实行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单独投放,提高低值可回收物收集比例。加强与物业单位、生活垃圾清运单位之间的有序衔接,防止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装混运”。到2025年年底,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法规政策体系,建立生活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居民普遍形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7%以上。(牵头单位:市城管局;配合单位:市机关政务保障中心、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市邮政管理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8)推动城市科学增绿与品质提升。推动城市科学增绿与品质提升。编制实施《滨州市公园体系规划(2022—2035年)》,着力建设居民身边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积极开展“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大力推进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结合城市更新等重点工程建设,通过见缝插绿、拆违建绿、破硬增绿等形式拓展老城区绿化空间。深入推进全省绿道建设集中行动,持续完善提升城市绿道网络体系。到2025年,全市累计完成新增绿道130公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力争达到39%,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以上。(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市体育局)

5.现代水网

(1)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①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坚持“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积极配合国家推动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前期论证,推进以河代库、水系连通等水网工程建设。实施滨州市城区防洪排涝提升工程等22项水网工程,加快形成跨区域输水通道,优化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增强区域间水资源调配能力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

②实施新(扩)建中、小型水库工程。加快建设惠民县利民水库、无棣县城东水库,扩建埕口水库等工程,建成滨城区滨源水库等工程。(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

③实施河道拦蓄工程。开工建设沾化区潮河挡潮闸、北海新区郝家沟河口挡潮闸、惠民县徒骇河下游段夏家桥钢坝闸等工程,完成沾化区胡营河拦蓄工程,建成无棣县黄瓜岭橡胶坝、沾化区坝上闸等河道拦蓄工程。(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

④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快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2024年全市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6%;2025年达到98%,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

⑤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两年建成国家规划内韩墩、小开河、簸箕李3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以及白龙湾(大型)、归仁(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张肖堂(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

(2)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⑥推进河道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徒骇河、德惠新河等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骨干河道重点河段治理,实施潮河、沙河、郝家沟、三号支沟等多条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

⑦推进防洪排涝重点区域治理。开工建设滨州市城区防洪排涝提升、无棣县海河流域排涝能力建设等工程。(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

⑧推进病险水库水闸动态化除险加固。建立水库(闸)安全鉴定、水库除险加固常态化机制,对现有病险水库水闸实施除险加固或降等报废,实施滨城区双刘、坡杜闸除险加固,邹平市古城、郭庄除险加固、无棣县三角洼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

⑨强化水旱灾害防御。细化完善防御洪水方案、超标洪水防御预案、水库调度运用方案(计划)等,完善监测预报预警、水工程调度和防汛抢险技术支撑机制,做好突发水旱灾害事件预警防范。加强水利工程防洪调度,切实发挥水利工程拦洪削峰、资源利用等作用。(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

(3)强化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

⑩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邹平市南部山区好生小流域工程、阳信县大寨沟小流域工程,加快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

⑪建设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组织滨城区、惠民县2个县(市、区)实施地下水超采治理项目,通过采取水源置换、机井封停等措施,压减地下水超采量,促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

⑫明确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水量)。分期分批合理确定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水量)保障目标,将生态流量(水量)监测纳入水资源监测体系。(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

6.新型基础设施网

(1)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①推动物联网深度覆盖。2025年实现NB—IoT网络县级以上主城区全覆盖,交通路网、城市管网、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重点区域深度覆盖。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分阶段分区域推进5G轻量化商用,加快实现轻量化连续覆盖,到2025年,县级以上城市实现轻量化规模覆盖。(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信息通信发展办公室)

②建设高质量5G网络。推进5G网络演进升级和共建共享,稳步提升5G网络覆盖的广度、深度、厚度,到2025年5G网络用户普及率突破70%,实现重点区域5G网络深度覆盖和行政村全覆盖。组织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深入推动工业、能源、交通、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5G虚拟专网建设。(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信息通信发展办公室;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③搭建高速畅通固定宽带网络。全面推进10G-PON、全光交叉等,重点抓好城镇老旧小区、行政村光分配网千兆接入能力升级,到2025年,实现城市、乡镇和行政村千兆光网普遍覆盖。持续提升“千兆城市”建设水平。统筹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IPv6升级,2024年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超过60%,到2025年达到70%以上。(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信息通信发展办公室;配合单位:市委网信办)

④深化空间信息设施体系。做好山东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滨州市级节点的卫星数据接收、存储、管理等工作。充分深挖全市不同领域的卫星数据应用场景需求,争取在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农业、应急管理等方面落地更多优质、高效的创新示范应用服务。(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信息通信发展办公室)

⑤集约建设绿色数据中心。推进数据中心规范有序、规模集约发展。支持黄河三角洲云计算数据中心、魏桥国科智算中心等数据中心创建区域性、行业性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积极融入全国、省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围绕本地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算力需求,构建全市互联互通、协同调度和高效计算的公共算力服务体系。2024年,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0%,到2025年,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以上,全市建设标准机架数达1万个以上。(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

⑥布局高效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聚焦人工智能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支持魏桥国科研究院等创建智能制造领域省级实验室。(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2)提速推进融合基础设施

⑦打造具备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持骨干企业培育企业级、行业级、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每年开展工业互联网牵手行动、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10场以上,积极拓展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信息通信发展办公室)

⑧发展协同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津潍高铁、济滨高铁、高商高速、庆章高速项目建设,持续完善小清河滨州段内河电子航道图,推动通航建筑物数字化监管,逐步实现水牛韩船闸、金家桥船闸运行状况实时监控,提升航道安全畅通保障水平。(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⑨构建清洁高效的智慧能源系统。推进电网智能化升级,促进智能化运检技术深度应用,全面提升电网动态感知能力,全市输电线路智能化率、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一键顺控覆盖率达到100%。加快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全省部署,推动电力网、交通网、电信网等实现数据共享,打造“全省充电一张网”,力争两年新增建成公共充电基础设施3000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⑩建设先进普惠的智慧民生基础设施。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加强全市教育城域网建设,依托教育云平台汇聚优质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跨区域共享。到2025年,全市数字校园覆盖率达到100%。推进“三个课堂”建设,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据《滨州市落实〈山东省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标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全市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持。到2025年,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平均级别达到4级及以上。远程医疗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心村卫生室。加强景区智慧化建设,到2025年所有4A级景区基本实现数字化。推动三级及以上图书馆基本实现数字化。(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化和旅游局)

⑪建设智能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监管工程试点建设,完善滨州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运行管理平台功能,在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存储、分析等功能基础上,推动燃气、热力、路桥等重点部位完善配套物联智能感知设备加装和更新。到2027年,市主城区燃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前端感知设备达到我省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I级推荐标准。基于国家、省级实景三维建设框架,分步推进实景三维滨州建设。到2025年,优于0.05米分辨率城市级实景三维实现全市县级以上工作责任边界范围覆盖。进一步完善时空大数据平台,通过统一门户提供权威时空大数据智能化服务,支撑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及治理模式创新。(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⑫构筑系统完备的智慧农业农村设施体系。聚焦智慧农业发展和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产业与数字技术紧密融合,加快大田种植、设施栽培、畜牧养殖、盐碱地综合利用等传统农业数字化转型。到2025年,打造10个以上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涉农政务数字化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鼓励涉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领域相关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局)

⑬建设智慧海洋综合立体感知设施。加大沿海县(市、区)5G基站建设力度,综合运用海底光缆、5G网络、高通量卫星、水声通信等技术,基本建成覆盖“天、空、岸、海、潜”的立体化海洋信息体系。完善海洋经济监测评估体系,建设智慧海洋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智慧海洋向高效率、高质量发展。依托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开展海洋领域相关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活动。(牵头单位:市海洋发展渔业局、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信息通信发展办公室)

(3)系统完善创新基础设施

⑭优化提升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聚焦产业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布局建设2家以上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创建6家以上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⑮高水平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落实《滨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三年行动方案》,加快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2024-2025年培育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各有关部门)

⑯完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积极融入“山东科技大市场”体系,依托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滨州科技大市场,开展科技服务直通车系列活动,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7.农村基础设施网

(1)农村路网建设

①提升农村公路网规模质量。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优化路网结构,提升养护水平,增强通行保障能力,全面推进农村公路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施农村公路“扩面提标”行动,推进“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支持农村单车道公路拓宽改造升级。到2025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200公里。(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②强化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加快农村公路危桥改造,两年完成40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推进农村公路重要村道安保工程建设,实施重要村道安保工程600公里。(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③提升农村公路科学管护水平。加强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和小修维护,有序实施老旧公路改造,及时实施路面状况改善工程,到2025年年底,实施路面状况改善工程2200公里。(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2)农村供水保障

④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按照“城乡一体化、工程规模化、投运市场化、管理智慧化”的农村供水新模式,打造“政府主导、市场参与、运行可靠、群众满意”新格局,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工作目标,力争2024年,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100%,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到2025年年底,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100%,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力争达到100%。(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

(3)农村电网建设

⑤巩固提升农村电网。聚焦乡村振兴发展需求,逐站、逐线、逐台区分析农网设备运行情况,重点解决农网设备老旧线路卡脖子、设备重过载等问题,持续增强农村地区供电保障能力。推动可再生能源与电网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农村电网建设改造,提升农村电网可再生能源承载能力,实现可再生能源和多元化负荷的安全可靠、灵活高效接入,促进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全市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和综合电压合格率继续保持在99.9%和99.8%以上。(牵头单位:国网滨州市供电公司)

(4)数字乡村建设

⑥夯实数字乡村发展基础。优化升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千兆光网、5G网络和物联网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快面向农村信息服务的信息终端、手机APP研发应用。到2024年,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达到95%。到2025年,实现5G和千兆光纤网络在全市乡镇、行政村普遍覆盖。(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通信发展办公室公室)

⑦构建全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加快传统农业和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推动农业产业与数字化技术紧密融合,形成一批标志性农业农村数字化创新成果,建成一批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涉农政务数字化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5)现代乡村物流建设

⑧巩固提升快递进村服务。增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点,叠加相关便民利民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站建设和运行质量。加强邮政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共享,发挥邮政网络在偏远乡镇村庄的基础支撑和兜底作用。支持邮政、快递企业整合末端投递资源,满足群众基本寄递需求。畅通农产品上行寄递渠道。鼓励寄递企业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专业化供应链寄递服务,推动“快递+”农产品出村进城。(牵头单位:市邮政管理局)

⑨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建设改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设施,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到2025年年底,基本建立起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分工合理、布局完善的一体化县域商业网络体系,实现全市具备条件地区的乡镇商贸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县级物流配送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电商服务对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实现100%全覆盖。重点加强县乡村快递物流节点建设,健全“县分拨、集散中心、乡共配中转场、村级快递综合服务站”三级农村寄递物流支撑设施网络,通过“快递进村”加速构建贯通到村的现代物流体系。2024年底前,县级快递物流园区和乡镇共配中心持续巩固提升,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超过80%;2025年底前,集约高效的县级快递物流园区和乡镇共配中心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基本实现“一村一站”。(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

⑩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以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依托具备条件的存量冷链物流基地设施群,培育1个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争取打造5个以上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

(6)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⑪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以建设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为抓手,统筹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巩固拓展教育强镇筑基试点成果,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系列工程,逐步补齐薄弱学校校舍、安防设施、教学仪器设施、信息化设施、取暖消暑设施、生活设施等短板弱项。(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⑫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乡村医生综合能力全覆盖培训三年行动,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在每个乡镇办好1所政府办卫生院的基础上,在涉农县(市、区)开展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600个村卫生室,实现服务能力提升、诊疗环境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⑬改善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以老年人就餐需求为导向,以特殊困难老年人为重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可持续发展,多渠道增加老年助餐服务供给。(牵头单位:市民政局)

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在乡镇和行政村两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覆盖的基础上,实施乡镇文化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工程,提升镇村两级公共文化阵地服务水平。大力推进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两年打造乡村书房48个。(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7)农村公共环境提升

⑮巩固扩大农村“厕所革命”成果。扎实开展农村改厕提升,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农村改厕后续市场化运营维护服务,逐步建立“信息化管控、市场化运营、专业化服务、资源化利用”的后续管护长效运营机制。(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

⑯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选取低成本、易管护、效果好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式,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24年出台滨州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推动已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维。加强已治理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护,防止返黑返臭,实现动态监管。探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资源化利用转化路径调查研究,加大力度推动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以用促治提升成效。到2025年底,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7%,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乡水务局)

⑰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细化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统筹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按标准配备垃圾箱(桶)、保洁人员,及时清运农村生活垃圾,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开展垃圾分类、源头减量。(牵头单位:市城管局)

⑱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系列战役”,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残垣断壁,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和庭院整治,扩大村庄公共空间,改善村庄公共环境。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相得益彰。加强村庄风貌引导,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边角地“见缝插绿”,着力增加乡村绿量。(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8)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⑲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并重、基础设施建设与耕地地力提升并重,组织编制滨州市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全面落实省下达滨州市的建设任务。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流程质量管理,健全建后管护机制,保障农田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⑳推进现代农业强县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强县建设,支持当地实施一批带动作用突出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升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智能化、品牌化、产业化水平。(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㉑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两年完成8000亩集中连片养殖池塘改造和尾水治理。推动形成集渔业高效养殖、休闲渔业、冷链物流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重点支持岔尖一级渔港升级改造项目建设。(牵头单位:市海洋发展渔业局)

(二)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计划

1.绿色引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1)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充分发挥低碳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全市近零碳城市、园区、社区示范创建。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设计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25年,新增城镇绿色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83%节能标准。积极发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持续巩固节约型机关创建成果,开展省级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单位推选。提升公共机构节能宣传质效,围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世界粮食日等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推进全市党政机关、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全力推进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2024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任务,城市黑臭水体始终保持动态清零。(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机关政务保障中心、市城乡水务局)

(2)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优化完善“城市大脑”功能,实现与省级“齐鲁智脑”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市、县两级“城市大脑”(一网统揽)平台对接,持续提升“城市大脑—能力开放超市”服务层级,全面赋能各领域、各层级数字化转型。提标提速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实现全市四星级覆盖率达60%。持续开展网络优化提升行动。对照国家千兆城市建设评价指标持续优化千兆网络覆盖质量和覆盖范围,持续优化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场所的5G网络质量。(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市信息通信发展办公室)

(3)建设安全韧性城市。强化城市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管理平台建设,到2025年年底前实现省、市、县三级整合联网、一体运行。加快更新不符合现行产品标准、安全风险高的老旧住宅电梯。加强地震台站管理和维护,完善气象观测站网,加强灾害天气监测预警,开展海洋观测站、浮标观测系统等海洋观测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推进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年底前新建2个消防救援站。严格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推动公共建筑消防设施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开展《滨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修编,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5年,全市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5%。(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应急局、市气象局、市地震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4)建设共治共享城市。学习推广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基层经验,增强社区统筹资源调配自主权,提升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服务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增强乡镇(街道)在城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县、乡两级为重点,持续开展综治中心规范化提升行动,做到有机制、有场所、有人员、有保障,实现“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推广应用好省“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线上平台,发挥实战实用实效,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完善乡、村两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优化建设城区“10分钟健身圈”,因地制宜建设体育公园、健身广场,持续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委社会工作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

2.分类发展,促进城镇能级提升

(5)积极融入济南都市圈,加快北部县(市、区)城镇化进程。支持邹平市与济南都市圈其他县(市、区)围绕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先试,探索一体化发展新路径。对于城镇化率低于60%的三个县(市、区),一县一策制定提升方案,强化产业、设施、项目等支持。强化主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推进“滨沾博惠”同城化发展。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围绕主责主业,与各县(市、区)在产业、设施、项目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

(6)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充分挖掘县城就地就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潜力,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各县(市)优势特色分类发展,一县一策科学制定建设方案。支持邹平市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工作,探索特色化发展路径,为全省县城城镇化发展提供滨州经验。围绕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等设施提质增效,强化项目载体作用,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7)开展小城镇提升行动。强化镇村设施连接,引导村(居)向县城、小城镇周边聚集。深入推进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带动全市小城镇工作有序发展。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落实建设用地亩均投资200万元,税收10万元以上等标准要求,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

3.产城融合,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8)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围绕重点产业和企业调研,组织申报“雁阵形”产业集群、“十强”产业领军企业,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力争两年新增集群和领军企业、重大产业攻关课题项目2个以上。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印发《滨州市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年)》,逐步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9)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技改全覆盖”行动,两年内滚动实施投资过500万元的工业技术改造项目700个以上,推进项目早开工、快进展。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快推动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国家第三批光伏基地建设,到202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900万千瓦。(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0)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落实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行动,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试点建设,支持企业积极争创省级两业融合试点、生产性领军企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到2025年底,新增2家以上省级服务业发展载体。在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等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培树8家左右诚信家政星级企业。做优做强一批高品质旅游景区,推动邹平市鹤伴山景区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到2025年,争创省级精品文旅名镇2-3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个。全市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左右。(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11)做大做强建筑业。深入开展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全力强化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到2025年,培育10家一级资质企业,培育1家超30亿级企业,5家超10亿级企业。进一步加强与在滨施工企业对接交流,强化建筑业发展惠企政策宣传解读,吸引企业落户滨州发展。(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12)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深入推进全市实验室体系重塑,到2025年,优化重组省重点实验室5个、市重点实验室10个。以邹平市作为人才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试点县,深入探索人才引领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为推动全省人才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探索有效路径。推广使用“高层次人才服务码”,提升高层次人才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促进服务的便捷性。(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3)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津潍高铁、济滨高铁、高商高速、庆章高速等项目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到2025年基本实现“县县双高速”。推进滨州民用运输机场前期工作,完成机场选址。持续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滨州港5万吨航道及防波挡沙堤工程。到2025年,逐步构筑起“两横一纵”高铁网、“四横三纵一环”高速网、“一港一河四港区”水运网、“客货并举”航空网,形成全市立体交通体系,实现与周边大城市及各县(市、区)之间的高效联通。(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

4.以人为本,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4)扩大城镇就业规模。坚持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并重,持续开展“春暖农民工”“春风行动”等活动,每年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滚动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合理统筹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消除年龄、性别等不合理就业限制和歧视,不得以年龄为由“一刀切”清退大龄农民工。以新生代农民工、大龄低技能农民工、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等为重点,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力争每年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4000人次以上。(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5)扩大教育资源供给。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在城市更新、新区开发、产业集聚区、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同步规划建设配套教育设施,保障适龄入学、入园需求。积极发展技工教育,支持技工院校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开设涉农专业,培养技能人才。成立滨州康养职业学院筹建专班,推动滨州康养职业学院建设,支持滨州职业学院升本工作和科技职业学院建设发展,推进高水平中职学校联合高职院校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智慧教育,到2025年,全市“数字教育”实现全覆盖。(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16)优化医疗养老托育服务。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2大类45项,将辖区居住6个月以上人群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按照标准足额落实补助资金,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普惠化、均等化。实施普惠养老专项行动,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新建孝善食堂100处,规范提升孝善食堂300处。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强化托育服务综合监管,推动托育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到2025年,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8个。推进落实职工医保省级统筹,优化职工基本医保门诊待遇水平,巩固居民医保待遇。(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市发展改革委)

(17)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医保智能运行决策系统”参保扩面平台功能,全面掌握参保人员信息。精准排查,及时保障政府代缴医保费用人员参保。启动全市居民缴费政策宣传月活动,集中做好新入学大学生集中参保工作。畅通市县医保经办服务渠道,发挥“掌办”“网办”“视频办”医保服务优势,做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服务。推进全民参保精准扩面行动,灵活就业人员可自主选择在就业地或户籍地办理参保登记。结合“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着力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在农民工集中、工伤风险较高的建筑等行业,继续深入实施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政策。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

(18)提供更高水平住房保障。通过公租房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的方式,不断提升城镇低收入家庭群体的住房保障水平。以发放租赁补贴为主,盘活市场存量住房,利用非居住存量闲置房屋改建方式,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鼓励新市民、青年人较为集中的企业、产业园区等加大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力度。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新增灵活就业人员2400人缴存住房公积金。接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2024年—2025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54个,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0.75万户。(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5.以城带乡,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19)激励引导城市人才入乡。落实“四进”工作部署,切实把“四进”人员选好配强,持续发挥“四进”工作组职责作用。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完善人才下乡激励机制,逐步畅通符合条件的入乡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或就业创业地落户渠道。(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公安局)

(20)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率稳定在63%以上。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推动农村网络零售额实现105亿元。健全商贸流通网络,建设县级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设施项目和冷链物流中心,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

(21)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推动城市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向乡镇和农村延伸,实现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深化邮政快递、供销、交通等既有设施资源整合,加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在全市范围内设定客货邮融合运营线路78条,设置镇级服务中心44个,村级服务点463个,推进货运、客运、邮政、快递等行业融合发展。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基本方向,推行“县级供水公司直管到户”和“1+N”管理模式改革,扎实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作。出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能。(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城乡水务局、市邮政管理局)

(22)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薄改提升”项目全面升级优化,按照规划调整后项目清单稳步推进落实,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深入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基层,2025年底建成8家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健全城乡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到2025年,街道、乡镇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100%、60%以上,城乡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实现全覆盖。完善乡、村两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开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

(三)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计划

1.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1)促进“两高”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坚持严控“两高”、优化其他,落实“四个区分”,持续优化“两高”管控政策。新上“两高”项目执行窗口指导、提级审批,落实“五个等量或减量替代”,主要产品能效水平对标国家能耗限额先进标准并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施存量“两高”项目分类处置、改造提升,稳妥有序退出低效落后产能。严格落实“两高”行业、企业能效改造提升方案,2024年全面完成炼化、焦化、有色等13个行业企业节能减煤技改任务,2025年4月前煤电、铸造等行业企业全部改造到位,力争到2025年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两高”产能比例达到35%。(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

(2)加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滚动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一业一策”推动铝、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改造提升,全面提升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市财政每年统筹资金,采用补助等形式,撬动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3)积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及服务业,培育1个生态环保产业特色园区,推动100家以上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进3个园区开展近零碳建设。支持滨化集团等企业完善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创新应用生态。(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

(4)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系统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进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培育力度。到2025年,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绿色工厂8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5家。(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城乡水务局)

(5)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支持再生资源龙头企业依据相关标准建设产业园和分拣中心。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规范管理,积极培育废钢铁加工行业规上企业“白名单”企业。(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

2.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6)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坚持集散并举,加快推进陆上风电、光伏发电资源开发,全力推动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开工建设,建成国家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华能滨州新能源8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润化、晴阳、新拓、金惠等4个光伏发电市场化并网项目。持续推动邹平市、沾化区等5个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县规模化开发,提升农林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支持无棣、邹平等县(市、区)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尽快建成投运,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900万千瓦。(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国网滨州供电公司)

(7)实施煤电转型升级行动。实施煤电转型升级行动。加快“十三五”结转在建的大型煤电机组建设,有序推进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在电热负荷集中、网架结构薄弱区域,统筹推动大型清洁高效煤电机组规划建设,审慎规划供热背压机组发展布局。加快推动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8)积极推动油气提质增效。2024年底,完成天然气地方政府储气能力1800万立方米任务目标。督促企业入冬前全面完成政府储气设施“应储尽储”任务,统筹用好储气资源,切实发挥储气调峰作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到2025年,原油、天然气产量稳定在220万吨、1200万立方米。(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9)提升绿色电力消纳能力。全力推进我市鲁北综合智慧产业园、滨华新材料两个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建设,加快全市储能产业发展,积极申报滨州向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北海700MW/1400MWH大型共享储能电站项目等纳入省新型储能项目库,建成投运一批储能电站项目,切实提高电网调峰能力。推动500千伏高地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开展500千伏银海输变电工程前期工程,进一步提升绿色电力接入及送出能力。(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国网滨州供电公司)

3.加速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10)大力发展铁路运输。加快津潍高铁滨州段建设进程,指导沿线县(市、区)继续开展征地拆迁、“三电”及管线迁改工作,2024年展开架梁施工,开工建设滨州站、无棣站。(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11)着力提升水运服务能力。实施滨州港海港港区5万吨级航道及防波挡砂堤工程,加强与河北、天津等沿海省份合作互动,打造山东对接京津冀一体化的海上北大门,2024年力争全市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200万吨。放大小清河博兴港“海河联运”优势,配合省交通运输厅开展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小清河内河港至潍坊中港区河海直达项目建设,到2025年内河三级以上航道达到74.2公里。加快培育小清河航运市场,全面落实新开航线、过闸费和航道通行费支持政策,提速航运恢复进程。支持符合条件的600总吨以上内河运输船舶开展岸电系统受电设施改造。(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12)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以政府投资或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引导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试点、示范,新增绿色建筑600万平方米以上。结合冬季清洁取暖、老旧小区改造统筹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13)不断完善城市市政网络。推进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推进供水、排水、供热、供气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提升。因地制宜推进综合管廊建设,推进管线入廊。在2023年全市实现整建制雨污合流管网清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市政排水管网建设提升,逐步解决管网老化破损、淤积塌陷等问题。对排查发现的黑臭水体及时治理,保持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力争基本完成2005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水务局)

(14)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建设。(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乡水务局、市妇联)

4.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15)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制定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建设低挥发性原辅材料源头替代项目,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和低效治理设施专项排查治理。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非道路移动机械定位监控装置安装比例达65%,推动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报废淘汰工作。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空气质量考核目标,PM2.5浓度下降到42微克/立方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16)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积极开展美丽河湖建设,抓好入海河流总氮控制。规范入河(海)排污口设置,加快推进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高耗水、高污染企业搬迁入园,消除国控断面劣Ⅴ类水体。到2025年,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54.5%。(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17)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风险管控,开展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详查。加强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等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确保土地安全利用。到2025年,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

(18)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科学合理确定绿化范围和目标任务,实行精细化管理,本着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加强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建立与现代林业建设相适应的森林管理模式,全面改善生态供给质量。到2025年,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造林任务,完成森林抚育1万亩。(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5.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19)开展全民行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深入开展节能宣传周、全国生态日、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绿色低碳主题活动。积极推动绿色学校、绿色社区、近零碳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绿色饭店等建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

(20)促进绿色消费。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全面推进城市公交、出租、物流等公共领域车辆和公务用车电动化。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新能源汽车采购占比达到100%,鼓励国有企业采购使用节能节水环保产品。(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机关政务保障中心)

(21)倡导绿色生活。全面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行动,到2025年,全市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100%建成节约型机关,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达98%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牵头单位:市城管局、市机关政务保障中心)

(四)实施工业技改提级行动计划

1.推动产业高端化跃升。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力争到2025年底,累计培育“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550家。结合我市产业优势,新布局2家以上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为科研成果提供中试服务,加快先进技术在我市落地转化。完善“揭榜挂帅”“联合攻关”等机制,聚焦制造业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实现“堵点”技术突破。综合运用保险补偿、政府采购等政策,推动创新产品进入重点产业链供应体系,加大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力度。深化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加大制造业领域“好品山东”品牌培育力度,宣传推介滨州“好品山东”品牌,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深入挖掘企业品牌建设亮点特色,加强工业企业设备品牌宣传推介,塑造品牌核心价值。(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2.推动产业智能化改造。持续征集信息化助企服务商和服务专员,对规上企业开展服务专员定点服务,推动300家以上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案例。持续开展“工赋滨州”行动、工业互联网牵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应用培育,推动建设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等不同类型5G工厂,力争到2025年,累计打造5G工厂30家以上,培育省、市级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50个以上。加快5G、数据中心、确定性网络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适度超前建设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持续优化千兆网络覆盖质量和覆盖范围,持续提升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场所的5G网络质量。鼓励企业运用确定性网络和先进适用技术升级改造企业内网,推进工业设备网络化改造。力争到2025年,建设开通5G基站1.2万个以上。(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信息通信发展办公室)

3.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实施企业能效提升计划,加大企业高效用能设备应用力度,推动存量用能设备节能改造升级换代。推动企业对标先进能效标准、碳效水平,实施推广清洁能源、强化绿色设计、生产绿色产品,加快构建以绿色工厂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引领生产制造方式绿色化转型,力争到2025年,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绿色制造企业100家。开展水效、能效等领跑者行动,面向化工、钢铁、建材、纺织、造纸、皮革、食品等行业,推进工业节水和废水循环利用,改造工业冷却循环系统和废水处理回用等系统,引导企业更新高耗能、高耗水设备。以主要工业固废产生行业为重点,更新改造工业固废产生量偏高的工艺,升级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设施,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规模发展废铝、废钢铁回收加工行业,推动动力电池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化,引导赤泥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城乡水务局)

4.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培育优质企业,大力培育集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到2027年,累计培育各类创新型优质中小企业800家左右。实施制造业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抓紧抓实产业链帮包责任制,加快打造市级重点制造业产业链。聚焦价值链中高端,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基础软件等梳理重点领域基础产品需求目录,组织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一揽子”攻关,加快工程化产业化突破。推进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争创营收过5500亿级高端铝业产业集群1个,3000亿级精细化工产业集群1个,2000亿级食品加工、智能纺织产业集群2个,1000亿级金属板材、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2个,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商用厨具、肉牛加工、化纤绳网、医药健康等更多百亿级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国资委)

(五)实施数字赋能增效行动计划

1.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梳理制造业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难点、痛点,分行业、分区域实施差异化数字化转型行动。打造“工赋滨州”“工业互联网牵手行动”服务品牌,持续开展峰会论坛、场景路演、供需对接等对接活动。在装备制造、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等领域率先培育一批垂直行业平台,加大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的宣传推广及应用培育。支持骨干企业加强制造业领域的数字技术应用推广,培育建设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等不同类型5G工厂,到2025年,累计培育省、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0家以上,建成5G工厂30家,5G应用示范项目40个。(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数字农业创新突破行动。加快大田种植、设施栽培、畜牧养殖、盐碱地综合利用等传统农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推动全市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46%以上。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完善数字化管理体系,提升智能化追溯管理水平。实施数字“新农人”计划,加强数字农业创新创业指导与孵化服务。提升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数字化服务能力,打通数字赋能“最后一公里”持续。开展数字农业、数字农机、数字畜牧、数字灌溉、数字营销和数字服务六大工程,全面提升数字赋能农业农村水平。(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3.服务业数字化提速行动。鼓励支持服务业企业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施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产业智慧化,实现传统服务业提质增效,在全市选树一批服务业创新中心典型案例。支持绳网产业平台经济产业集聚区加速发展,提升产业资源虚拟化聚集、平台化运营、网络化协同水平,持续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47%左右。(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4.能源数字化绿色转型行动。广泛应用先进数字信息技术,助力电力系统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设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慧化调度运行体系。全力推进电网智能化运检技术深度应用,有效提升电网动态感知能力,推动全市输电线路智能化率达到100%。推动储能创新技术应用,两年新增智慧化新型储能设施10万千瓦以上。(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5.海洋数字经济培育行动。以海洋强市建设目标,强化海洋技术创新、科技平台建设和服务支撑能力提升,推进海洋功能性食品、海洋生物制品研发,加强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和利用。加快海洋牧场数字化发展,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探索海洋牧场立体监测,推动渔业养殖智能化管控。(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

6.数字金融惠企行动。依托省“金安工程”平台,积极对接省金融运行监测中心,以“法智护航中心”为载体,打造滨州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金安网”,提升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强化金融科技支撑,提升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完善金融风险全息图分色预警、明责督办、闭环解决链条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牵头单位:市财政局、人行滨州市分行)

7.智慧交通提质行动。强力推动津潍高铁、济滨高铁项目建设进程,开工建设滨州站、无棣站、惠民站等3座高铁站房。高商高速建成通车,庆章高速路基桥涵完成工程量50%以上;G220东出口、G228丹东线一期及二期工程力争建成通车。持续完善小清河滨州段内河电子航道图,推动通航建筑物数字化监管,逐步实现水牛韩船闸、金家桥船闸运行状况实时监控,提升航道安全畅通保障水平。到2025年,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覆盖里程超过74.2公里。(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8.文化数字化赋能行动。落实全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清单,带动数字文化重点项目、企业和园区发展。加快博物馆“云展览”建设,推进博物馆资源开放共享;实现藏品的数字化保护,建立藏品智慧管理系统,以实现对馆藏藏品的追踪管理、信息统计和智慧化保护;配备博物馆藏品互动体验大屏和自助讲解导览等设备实现文物多维展现服务和公众与文物交互的高度完美融合。开展景区焕新工程,加强景区智慧化建设,到2025年所有4A级景区实现智慧化升级。推动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化改造提升,到2025年实现“山东公共文化云”省市县三级数据完全对接。(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

(六)实施传统消费升级行动计划

1.加快汽车消费扩容。严格落实国家关于优化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的减免政策。对购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出台激励政策支持老旧汽车更新,基本淘汰退出现存国Ⅲ及以下非营运柴油货车,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全链条促进汽车消费;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引导鼓励当地企业参展,做好商用车推介工作;推动在符合条件的机动车报废回收企业和二手车交易市场设立机动车登记服务站,适时推出“延时、错时”服务,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登记服务。引导银行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放宽汽车消费信贷申请条件,降低汽车贷款首付比例。加强与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战略合作,坚持市场化运作、项目化推进、信息化管理;协助高速运营企业对具备条件的高速公路实施建设充电桩;加快推进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全市充电基础设施达到4500台以上;到2025年,全市充电基础设施达到5000台以上,实现公共充电站“乡乡全覆盖”。(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国网滨州供电公司、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税务局、人行滨州市分行、滨州金融监管分局)

2.着力扩大家电消费。实施新一轮家电“以旧换新”,支持家电销售企业联合回收企业,对以旧家电换购绿色智能家电的消费者给予优惠。深入推进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建设,做好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过程污染防治工作。(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

3.促进住房合理消费。坚持因城施策、一城一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需求。全面落实“认房不认贷”“差别化住房信贷”等政策,探索现房销售试点,完善商品房预售制度,引导高品质住宅建设,稳定住房消费及房地产上下游关联行业。探索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纳管工作,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加大住房租赁补贴发放力度,满足中低收入家庭、进城新市民、青年人租房需求。加快推行“带押过户”促进二手房交易。组织开展家居、家装等消费促进活动,培育发展高品质家居家装市场,鼓励应用全智能装配一体化等产品。(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商务局)

4.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配合落实好省关于农业机械、市政、建筑、交通、电力、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的设备更新政策措施,以能耗、排放、技术等标准倒逼落后设备淘汰退出。落实推动“国货国用”,大力推广高技术、高效能、高可靠的国产先进设备,实现更多国产化替代。(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

5.激发文旅消费活力。提升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质量,鼓励各级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实行延时免费开放。继续实行旅游景区门票对老年人、残疾人、学生等特定人群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景区景点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前提下,开展夜间游览服务。持续开展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适时发放惠民消费券,激发文旅消费活力。组织好“沿着黄河遇见海”“5·19中国旅游日”“好客山东贺年会”等线下宣传推广活动,提升“孙子故里生态滨州”文旅品牌影响力。(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6.促进餐饮服务消费。开展餐饮促消费活动,举办“滨州味道美食节”活动,组织企业参与“新时代新鲁菜”创新职业技能竞赛,参与“鲁菜进京”系列推介活动,推动“滨州味道”创新发展。落实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

7.壮大养老服务消费。健全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引导养老机构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和家庭养老床位;到2025年,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保持在70%以上,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支持养老、卫生健康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

8.培育家政服务消费。深入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行动,加快推进诚信家政进社区惠民促消费,打造一批家政劳务品牌。到2025年,商务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注册企业达到40家,授权家政服务员超过6000人,打造家政劳务品牌5家以上,建设家庭服务职业培训市级示范基地1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9.扩大体育消费规模。丰富各类赛事供给,培育体育消费人群。持续举办“九九黄河”系列品牌赛事,发展竞赛表演业,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赛事活动,不断壮大体育消费人群。做好展会参展、观摩工作,提升品牌影响力。做好各类创建示范引领,到2025年,争取创建1-3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单位、项目、乡村)、精品线路(赛事)等类型的省级体育产业项目。(牵头单位:市体育局)

10.提升电商发展水平。支持现有电商基地、园区升级完善,积极申报省级电商直播基地、电商供应链基地和电商产业带。强化电商赋能,推动市内企业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通过短视频、直播等社媒传播,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11.拓展工业消费品市场。搭建拓市场扩消费平台,组织骨干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助力拓展市场空间。加快宣传推广力度,持续提升“好品山东有好酒”“齐鲁美食”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12.扩大出口产品内销规模。充分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展会平台,鼓励外贸优品加强市场对接和推广,支持优质外贸产品不断拓展内销渠道。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加强“三同”产品推介,支持“三同”产品申报“好品山东”品牌。(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13.扩大进口商品消费。组织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山东跨境电商生态大会、黄河流域跨境电商博览会,扩大消费品进口,引导境外消费回流。(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14.推进智慧商圈建设。实施城市智慧商圈改造提升,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商圈集成应用,加快智能设施建设,建立面向消费者、商业企业、运营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智慧应用服务体系,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和消费品质,打造一批智慧商圈标杆。到2025年,争取1处省级智慧商圈试点,引领带动商圈智慧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15.培育特色商业街。依托商业街产业融合、资源整合、品牌集聚等优势,充分发挥步行街促消费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开展“家乡好街·请您来逛”系列促消费活动,打造城市特色商业名片。到2025年,争取1个省级特色商业街试点,提升商品消费和服务功能。(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16.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加快提升业态品质,优先配齐基本保障类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重点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集中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智慧高效的便民生活圈,全面提升服务便利化、标准化、品质化水平,居民综合满意度达到90%以上。(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民政局)

17.完善提升县域商业设施。推进县域乡镇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打造5个以上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建设改造一批县域商业建设项目,力争全部县(市、区)的商业设施达到“基本型”以上标准;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实现快递村村通100%全覆盖、乡镇商贸中心覆盖率100%。(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

18.促进优质农产品消费。通过举办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组织开展优质农产品展示推介和产销对接;推动我市农业企业入驻“齐鲁农超”平台,优化产品交易、质量监管等线上服务功能,扩大农产品线上销售;强化品牌传播,多形式、多渠道、多维度宣传推介“好品山东”品牌产品。(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

19.加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全面落实《金融支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实施意见》,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涉农贷款稳步增长。(牵头单位:人行滨州市分行)

(七)实施新兴消费扩容行动计划

1.扩大智能消费规模。落实省关于支持智能产品消费的政策措施在滨州落地。鼓励家居卖场、购物中心等设置智能家居体验馆、品质家居生活馆等体验式消费场景,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一体化、全场景家居消费解决方案,促进智能家居产品消费。(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加快推动全息投影、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促进虚拟现实技术在文旅、教育、健康等重点行业领域推广,培育一批虚拟现实应用场景。(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

3.大力发展直播电商。围绕滨州特色产业,建设新增一批省级直播电商基地和省级直播电商企业。配合开展“好品山东·商行天下”系列促消费活动及百县千企万品上直播活动,开办《好品滨州》融媒体栏目,宣传推介滨州好品,提升我市网络商品品牌知名度。(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4.加快培育数字文旅。配合省文旅厅做好“好客山东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推广应用,满足来滨游客文旅资讯获取需求。(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5.支持发展数字体育。建设滨州市全民健身智慧服务平台,整合全民健身信息与服务资源,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发展智能体育服务,提升科学健身智慧化水平。(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6.拓展医养服务消费。支持养老、卫生健康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拓展医养服务消费,聚焦智慧养老,建设滨州市智慧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培育打造为老服务新场景。持续优化医养结合服务供给,鼓励医养结合机构延伸服务。(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

7.加快推进在线教育。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加强全市教育城域网建设,依托教育云平台汇聚优质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跨区域共享。推进“三个课堂”建设,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8.培育“国潮”消费热点。组织我市老字号企业参加中华老字号(山东)博览会暨老字号品牌发展高峰论坛、山东老字号暨非遗年货节等活动,培育发展“新字号”,打造更多展现齐鲁文化底蕴的特色国货精品。引导国货“潮品”主动触网,培育“国潮”线上消费新增长点。(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9.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配合省发展改革委加强绿色消费宣传,并向省推荐报送我市及企业绿色消费典型案例。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对居民购买绿色家电、绿色家具、绿色建材等绿色家居产品给予支持。持续开展“绿色饭店”建设活动,推动全市餐饮业绿色、集约发展。(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0.深挖品质消费潜力。鼓励各县(市、区)顺应消费结构、需求变化,建设商旅文体融合互通、休闲娱乐业态丰富的消费商圈,引进消费场景新、业态模式优的商业设施,打造富特色夜间消费场景。组织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及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建工作。创新突破淡季旅游,支持各县(市、区)加快旅游休闲街区、艺术街区、特色书店、文化娱乐场所建设,丰富夜食、夜游、夜购、夜宿、夜秀等夜间项目,打造夜经济地标商圈。(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和旅游局)

(八)实施养老托育拓展行动计划

1.增加有效供给

(1)增加普惠养老服务供给。2024年年底前,落实普惠性养老服务机构认定管理办法,推动享受政府补助以及无偿或低偿使用场地设施的养老机构,以普惠性为导向确定服务价格并向社会公开,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普惠养老服务。(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

(2)扩大照护服务供给。聚焦“一老一小”照护服务需求,重点发展护理型床位、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和托育床位。资助有集中托养意愿的困难失能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对入住养老机构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给予救助。支持专业养老机构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形成规模效应。(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

2.强化服务功能

(3)提高机构规范化水平。健全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宣贯实施,确保《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GB/T35796—2017)《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GB38600—2019)达标率达到100%。加强托育服务机构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定期开展监督检查,推动托育机构服务质量提升。发挥滨州市托育服务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推动托育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

(4)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引导养老机构延伸服务范围,丰富康复护理、居家上门等服务功能,实现“离家不离亲”的更高层次养老需求。支持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含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孝善食堂等)、家庭养老床位。到2025年,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牵头单位:市民政局)

(5)强化失能老年人服务保障。落实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管理办法,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居住环境需求等,在环境不改变、居住更舒适的前提下实施改造服务,满足老年人居家生活照料、起居行走、康复护理等需求。(牵头单位:市民政局)

(6)大力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制定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依托现有设施配置、配餐中心辐射、企业连锁化运营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增加老年助餐服务供给,打造覆盖城乡、方便可及、发展可持续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统筹养老服务发展资金对老年助餐服务工作给予支持。(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财政局)

3.推动融合发展

(7)加强医疗养老资源共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与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敬老院)、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统筹规划、毗邻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服务衔接。养老机构申请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的,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持续保持在100%。(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

(8)推动医养服务协调发展。持续推进医养结合资源整合、拓展和优化,有序发展医养结合机构,每年新增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3家。开展居家社区延续性疾病诊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针对出院后对医疗护理服务依赖性高的患者,推行出院计划服务。大力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逐步实现以二级医疗机构为主体、基层医疗机构为辅助、三级医疗机构指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架构。鼓励医养结合机构开展延伸服务。(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4.提升服务质量

(9)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支持院校设立养老服务和托育服务相关专业,培育一批养老托育专业人才。强化养老托育从业人员培训,鼓励养老托育从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托育服务从业人员能力水平。推动养老机构挂牌作为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每个县(市、区)不少于1处。(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

(10)吸引集聚专业人才。对符合条件的入职养老服务机构的院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入职奖补。优化职称评审方式,在卫生系列护理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时,可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护理人员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聘任于医养结合机构,符合《山东省基层卫生高级职称评审条件指导标准》要求的,可申报基层卫生高级职称。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的养老护理员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奖补。开展全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选推优秀养老领域人才,参加全省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

(11)提升创新发展水平。积极争创省级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县。发展智慧托育等新业态,开展“托育无忧”系列保险,培育托育服务行业山东特色品牌。(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

(九)实施外贸促稳提质行动计划

1.深入推进“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发展。联合省跨境电商协会、亚马逊平台等,聚焦我市纺织服装、绳网渔具、商用厨具等优势产业,瞄准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开展“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培育活动,培育一批跨境电商标杆企业、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电商产业园。(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2.培育国际贸易供应链头部企业。开展头部企业培育工作,支持国有企业及头部企业参股上下游企业,拓展物流、仓储、金融等全产业链配套增值服务,拓展国际市场业务。(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3.培育AEO高级认证企业。支持更多企业申请AEO高级认证,优化高级认证企业激励机制,探索运用智能、便捷、高效模式提高培育有效性,赋予高级认证企业更多政策红利。(牵头单位:滨州海关)

4.健全境外营销体系。引导企业全球布局公共海外仓等境外物流节点,全年新建海外仓3家以上,完善仓储配送、营销展示、货源集结等服务功能,拓展“前展后仓”等业务模式,降低中小微外贸企业国际营销成本。(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

5.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落实省级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节能环保等重点行业领域,加大关键技术、重要设备及零部件进口贴息力度。(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6.做大做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大型企业发挥供应链综合服务优势,对标国内头部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企业,做强贸易融资授信和集采集销综合服务功能,拓展大宗商品进口业务。(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7.优化进口通关流程。加快进口大宗资源类货物口岸验放,深化“先放后检”“即卸即检”等便利措施。对进口铁矿、棉花实施“依企业申请”品质检验。优化高新技术货物监管查验流程,推广布控查验模式,促进货物快速提离、投产使用。实施进境活动物在线智慧检疫监管新模式,支持优质种质资源引进。(牵头单位:滨州海关)

8.提升港口集疏运功能。完成2024年滨州港海港港区3万吨级航道维护性疏浚,5万吨级航道工程开工建设,进一步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支持开展“船边直提”“抵港直装”,叠加适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通关便利化措施,营造稳定、可预期的通关环境。助力内陆港科学布局,延伸港口功能,根据企业需求复制推广“内陆港一单制”模式,服务铁路运输快速出口。(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滨州海关)

9.提升口岸作业效率。推进智慧口岸建设,推进口岸软硬件和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依托中国(山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开设滨州专区,丰富专区应用场景,提升口岸智慧化水平;持续推广应用中国(山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保持主要业务覆盖率稳定在100%。(牵头单位:市口岸管理服务中心、滨州海关)

10.提升出口退税质效。落实出口退税“非接触”“容缺办”“电子化”等服务事项,市内正常出口退税业务平均办理时间为3个工作日以内,一、二类出口企业平均办理时间2个工作日以内,对重点高信用企业实行“即报即审”,出口退税款力争“当日达”。(牵头单位:市税务局)

11.提升跨境结算服务水平。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贸企业纳入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范围,推动企业跨境资金结算“省心办”“快速办”。推动银行为真实、合规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提供高效、便捷的跨境资金结算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支持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支持外贸企业与周边国家(地区)、RCEP区域内贸易人民币结算。(牵头单位:人行滨州市分行)

12.深化“商务+金融”合作机制。用好“鲁贸贷”“齐鲁进口贷”政策,向中小微外贸企业倾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持续开展金融惠企对接活动,深化金融伙伴机制,精准对接外贸企业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

13.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融资担保、应收账款融资、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授信项下远期进口信用证等方式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丰富金融产品供给、优化金融服务,为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低利率、纯线上普惠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业链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业务,为外贸产业链供应链重点核心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牵头单位:人行滨州市分行、市财政局)

(十)实施公共安全提升行动计划

1.城乡消防安全方面

(1)推动消防安全“专家查隐患”行动问题迅速整改。将全市8家文博单位、4家商业综合体的“专家查隐患”问题清单,点对点发至各县(市、区)政府,函告行业主管部门,推动问题彻底整改。(牵头单位:市消防救援支队、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2)推动农村地区消防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推动各地依托乡村振兴,结合乡村房改、水改、电改、灶改等工作,分批改造防火间距不足、木结构建筑集中连片的村庄,加快乡村电气线路、炉灶等用火用电安全改造升级和消防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牵头单位:市消防救援支队;配合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单位)

(3)推动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培训全面加强。2024年开展二级、三级医院消防安全责任人集中安全教育培训,2025年开展重点文物建筑和博物馆消防安全责任人集中安全教育培训。重点组织开展燃气安全培训,普及燃气安全常识,规范安全操作规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重点组织开展电气安全培训,规范电器产品的安装、使用,电气线路的设计、敷设、维护保养、检测。(牵头单位:市消防救援支队、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

(4)推动新业态新领域消防安全风险有效化解。开展电化学储能电站风险评估和隐患治理,深化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严肃查处不按标准或降低标准生产、私自改拆装、进楼入户、飞线充电等行为。深化易燃可燃外保温材料综合治理,突出高层建筑外墙、冷库、室内冰雪活动场所,对违规使用易燃可燃夹芯板材,或冷库使用不符合要求可燃保温材料,依法责令拆除或更换合格材料。(牵头单位:市消防救援支队、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

2.森林防灭火方面

(5)强化实时监测。森林防火期内,每天对全市24、48、72小时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定时推送,及时发布高火险信息;协同高效处置火情火灾,及时赴现场指导火情处置。强化应急值守,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牵头单位:市应急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气象局)

(6)强化集中整治。强化春节、“两会”和清明节等重要时段节点风险防范,紧要期及时召开全市会议专门部署。适时组织开展宣传教育、火源管控、隐患整治等集中行动,防范化解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风险,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到位。(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应急局)

(7)强化实战演练。指导县(市、区)科学选配专职指挥,完善指挥员、专家库,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指挥人员、救援人员、护林人员的稳定性和专业技能。常态化组织“一山一案”演练和应急盲演,确保熟练掌握预案启动、组织指挥和救援流程,全面掌握林区内道路、水源地等基础要素分布,提高组织指挥科学性和救援效率。(牵头单位:市应急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消防救援支队)

(8)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重点项目,修缮林区道路,推进林区水源地和引水上山工程建设,提升林区防火基础设施。加快火灾救援应急通讯网络建设,完善林区和火场通讯手段,加快不同网络之间融合。强化装备物资采购,配备高效装备和无人机作战单元,提升较大火灾和夜间火灾救援能力。(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应急局、市消防救援支队)

(9)强化航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加强直升机停机坪检查维护,提高航空应急保障能力,为直升机靠前驻防快速救援提供有力保障,实现森林火灾“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牵头单位:市应急局)

3.防汛防台风方面

(10)压实压紧防汛抗旱责任。每年汛期前,严格落实市、县(市、区)防汛责任人名单,以及骨干河道滨州段防汛责任人名单,并以防指文件公布。督促各级压紧压实巡查值守、预警发布、转移避险、人员安置等重点环节防汛防台风责任,实现防汛责任全覆盖、无盲区。(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市应急局、滨州黄河河务局)

(11)及时精准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加强灾害性天气分析研判,依托智能网格预报技术,不断提高气象预报预警精细化、数字化水平,2024年年底前,气象要素预报空间分辨率达5公里,时间分辨率达1小时。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到2025年,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牵头单位:市气象局)

(12)全面排查整治防汛风险隐患。按照单位自查、重点行业检查和防指综合检查三个层次,在全市开展全过程、起底式防汛隐患排查整治,狠抓风险隐患整改落实,确保安全度汛。(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市应急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滨州黄河河务局)

(13)强化防汛预案修编演练。突出极端暴雨、城市内涝等问题,以县乡村危险区转移避险预案修订为重点,组织开展预案修编,着力提升预案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应急拉动、部门协同等实战化手段,组织各级和重点部门汛前至少开展1次演练,凡有防汛危险的村居都要开展人员转移避险演练,通过演练拉动队伍、检验预案、磨合机制,切实提升各级特别是基层实战能力。(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市应急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滨州黄河河务局)

(14)切实抓好抗旱保供水。密切关注旱情,及时组织旱情会商研判,根据旱情发展,及时动员全市开展抗旱工作。督促各级对易旱且缺乏水源条件地区开展摸底排查,落实抗旱保供水源,确保群众饮水安全。(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市应急局、滨州黄河河务局)

4.极端天气应对方面

(15)实施雨污、雨水管网提升工程。在全市完成整建制清零的基础上,实施沾化、惠民、无棣等雨污管网提升改造工程,新建改造修复雨污水管网40公里。加快推进城市雨水管网建设,新建改造修复雨水管网20公里。(牵头单位:市城乡水务局)

(16)加强重点领域防范应对。加强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下的道路管控,强化现场指挥、交通引导、限速限行等措施。加强各类管网、线路、设施的检查,及时排除隐患,保证供热、供水、供气、供电、通信正常。及时督促各地学校做好师生安全防寒保暖工作。指导农民加强蔬菜大棚等防雪防寒防风措施,减轻大风冰雪低温造成的损失。(牵头单位: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水务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通信发展办公室、国网滨州供电公司)

(17)建立健全熔断机制。推动自然灾害防范应对融入应急管理、基层网格治理工作体系,建立极端天气灾害熔断机制,完善基于重大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的停工、停业、停学、停运、停产方案,接到极端天气预报预警,迅速部署,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实行全时段、扁平化、点对点指挥调度,强化精准指挥和快速响应,提升极端天气安全风险防范能力。(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乡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渔业发展局、市商务局、市应急局、市气象局、滨州海事局)

(18)扎实开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工作。冬季取暖季期间,加大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宣传力度,坚持广泛宣传、隐患排查、督导检查、报警器安装等多措并用,严防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发生。(牵头单位:市应急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新闻媒体中心)

5.综合防灾减灾方面

(19)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发布。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建设气象雷达、自动气象站等,提升海洋气象观测能力。遇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加密气象监测频次,强化会商研判,通过“滨州气象”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及时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利用道路电子显示屏、社区公告牌、手机短信及应急广播等途径加强提示提醒。(牵头单位:市应急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气象局、市通信发展办公室)

(20)构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学习崂山区防灾减灾工作经验,构建以县为单位的全灾种、全链条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体系,推动实现县乡村防灾减灾备灾体系化、标准化。(牵头单位:市应急局、市气象局)

(21)强化普查成果应用。完善普查基础数据库,建立普查数据常态化动态调查更新与共享共用机制。组织各级、各部门广泛应用普查成果,为重要规划、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安全、基层治理和风险监测预警、隐患治理、防灾减灾救灾提供依据和支撑,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点和行业特色的应用成果。(牵头单位:市应急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乡水务局、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

6.公共安全应急救援方面(22)强化实战演练。组织开展地震、防汛、森林火灾、危化品救援等市级综合演练,突出现场指挥协调、队伍拉动、装备集结、综合保障等关键环节,提高应对大灾害、大事故的能力,每年市级“四不”演练占比不低于50%。督促矿山、危化、大型商超、涉氨制冷、有限空间等行业企业,组织开展疏散演练,提高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牵头单位:市应急局)

(23)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培育。根据灾害事故特点,突出加强危化品、森林火灾、建筑施工、城镇燃气、冶金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市县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培育,弥补地震地质灾害、城市安全等队伍短板。每个县(市、区)培育不少于2支县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大应急救援辐射范围。建立健全市级队伍动态管理机制,规范社会应急力量发展。2024年年底前,市级队伍达到25支左右,实现重点行业领域全覆盖。(牵头单位:市应急局)

(24)强化应急物资信息支撑。做好山东省救灾和物资保障管理系统推广和使用工作,全面落实省应急厅组织召开的系统培训和实战化演练工作,定期调度维护系统信息,为各级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应急物资信息支撑。(牵头单位:市应急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要切实扛牢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层层压实责任,细化年度任务,明确推进时间节点及工作措施,结合实际抓好落实,确保工作方案确定的年度任务目标圆满完成。

(二)强化协同配合。建立健全行动计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各行动计划牵头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统筹做好本行动计划各项任务跟踪推进工作,各职能部门、单位要按职责分工协同推进,同向发力,切实形成工作推进合力。

(三)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及时深度宣传行动计划实施工作成效、经验做法和亮点特色,及时发现和总结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大力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