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渗透率,是对于潜在市场的一种比较,50%渗透率也就意味着中国每卖出2辆车就有1辆是新能源汽车,购买燃油车的人首次成为“少数派”,新能源转型赛事过半已成事实。
自新能源汽车问世,淘汰燃油车的说法就持续发酵。
当然,褒贬不一。
有人说是弯道超车,改变内燃机被垄断的时代,是好事;有人说是新型能源,花费少而且可以提升驾驶体验,是好事。同时,也有人说百年内燃机技术至上,喜欢轰鸣声,不喜欢电流声;还有人说新能源汽车没有技术含量,是大号“电瓶车”,不看好……
但谁能想到,就是在这种质疑当中,中国汽车工业市场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道路上从无到有,饱受争议,获得认可,直至走到国际前列。
未觉水滴石穿,但却一发不可收拾。
日暮途穷,燃油车如同智能时代的“诺基亚”
“开过电车就回不去了。”
这句话,应该已经成为当下老司机的共识了。
传统燃油车时代,核心部件便是发动机、变速器等精密部件,而其背后的技术核心往往都在德国、日本等具备精密工业制造能力的国家手中,也正因如此,中国早些年燃油汽车销量榜单当中,大多都是海外合资车型。
彼时,中国汽车工业虽已颇具规模,但面对海外汽车工业百年的积淀,确实还有些差距。
不过,从技术层面上而言,传统燃油车的动力结构也基本上已经达到瓶颈,尤其像是一些主流合资车型,一款稳定的发动机甚至可以用到一二十年,改款换代也就是改改外观内饰设计,增减点功能配置,“挤牙膏”的理念运用得炉火纯青。
当然,早些年,用户的需求大多也只是“皮实耐用,省心好开”。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工业的本质也在向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转变,这也是新能源汽车相比于传统燃油车最明显的变化,燃油车再怎么发展依旧是机械产品,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如同智能时代的功能机一般,注定是时代的产物。
新能源汽车依靠核心三电技术,在性能表现、驾驶感受、智能表现、用户体验、经济性等各方面,已经全面碾压传统燃油车。尤其是以比亚迪DM为代表的插混技术,集燃油、插电、增程、纯电动的功能于一体,合资燃油车越来越难以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即使降价买车也得不到青睐。
目前,国内合资燃油车终端销量可谓是溃败来形容,特别是日系车企下滑均在两位数以上。乘联会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日系车在华市占率,分别为24.1%、22.6%、17.0%,下滑趋势十分明显,燃油车保值率快速下滑、二手车价格崩塌。
事实上,随着比亚迪秦、海豚、汉、宋等新能源汽车的热卖,凭借技术代差对燃油车形成“技术压制”,朗逸、轩逸、凯美瑞以及CRV等细分市场曾经的“钉子户”车型,早已纷纷被挤出榜首。
此外,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心理认知和接受度不断攀升,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品牌信仰”已经随着电动化浪潮以及理性消费思潮而崩塌,对于豪华品牌以及合资品牌盲目追求的消失,还想着靠LOGO收割年轻人显然已经行不通。
面对价格更低、用车成本更便宜且使用体验更加智能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合资品牌已经悄然落败。消费者不是傻子,如今消费降级的趋势,花更少的钱可以买到更好的产品,何乐而不为呢。
披荆斩棘,不断见证新能源汽车发展里程碑
从无到有、由弱渐强,属于新能源汽车的时代在迅速到来。
今年3月,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预测到,未来三个月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将突破50%,将会取代传统燃油车成为市场的主流。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一预言过于激进,毕竟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仅为31.6%。
但事实是,今年4月前两周,中国新能源汽车周渗透率首次达到50%,而经过短短三个月,7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正式超过50%,从周到月,电动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每一个人都正在见证历史,见证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一步步发展所立下的里程碑。
所谓渗透率,是对于潜在市场的一种比较,50%渗透率也就意味着中国每卖出2辆车就有1辆是新能源汽车,购买燃油车的人首次成为“少数派”,新能源转型赛事过半已成事实。这是一个关键性的数据,从过去大部分新事物的发展历史来看,过半的渗透率已经足以让消费者相互影响,如同当年的智能手机一般快速增长。
顺势来看,为何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能够持续提升?
是油价太贵?还是新能源车给绿牌或者不限行?显然不是。
高油价、政策扶持等客观因素确实促进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壮大,但其背后也离不开中国自主品牌在汽车行业的默默耕耘。渗透率持续提升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相比于燃油车而言,新能源汽车的综合产品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超越。在此过程中,比亚迪就是那位干得最起劲的“革命者”,一直在做难而正确的事。
今年5月,比亚迪推出被称为“工业奇迹”的第5代DM技术,满油满电的情况下续航可达2100公里,把全球混动技术带上新高度,而这一技术也迅速被应用到比亚迪的产品谱系中。
今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99.1万辆,比亚迪狂卖34万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的过程中,比亚迪占据了超过1/3的贡献,为加速新能源替代燃油车提供有力支持。
回顾全球混动技术发展史,比亚迪2008年推出首款DM插电混合动力汽车——F3DM车型的时候,丰田的第一款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已上市数年。而经过四代技术创新,比亚迪确立了插电混动技术在混合动力领域中的主流地位,以一己之力打破了日系在混动路线上的技术垄断,推动了中国插电混动市场的大爆发。
自从比亚迪DM插混系列车型热卖之后,包括吉利、奇瑞、长城等国内自主品牌也在纷纷加码自己的插混技术和车型,与比亚迪并肩作战,推动整个市场快速发展,不断蚕食合资燃油车的市场份额。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也是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未来,整个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阵营,势必会卷到让合资燃油车无路可走。
电动浪潮,不仅在本土风靡更要在海外证明
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
十年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由2014年的约7.5万辆跃升至2023年的949.5万辆,而2024年7月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更是比国家计划整整提前了11年。
现代产业的培育壮大,离不开企业参与、市场推动,也离不开战略引领、政策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累计制定出台70余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措施,涵盖战略规划、科技创新、投资管理、生产准入、财政补贴、基础设施等10多个方面。
近期,国家加大了汽车报废更新的补贴力度,且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等多个方面,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有力保障。
汽车强国先强基,强基之本,就在产业链。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已有非常优秀的“生长环境”,从电池原材料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再到互联网生态,全产业链推动电动化、智能化进程,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体系。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量的不断增加,规模效应逐渐显现,生产成本降低,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能源车和电池技术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将目光转向了中国新能源车。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的浪潮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及其产品正加速走出国门,积极探索全球化新航路。
2023年,中国以491万辆的成绩跻身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大国,其中,比亚迪海外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突破24万辆,同比增长337%,成为2023年新能源汽车出口最多的中国品牌。而据中汽协最新数据,今年前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70.8万辆,同比增长11.4%。其中,比亚迪出口23.8万辆,同比增长1.4倍,已接近去年全年出口量。
新能源汽车时代,不仅让我国汽车企业跻身世界前十,也实现了中国汽车对于合资的技术反向输出,2024年,我国车企继续发力海外,更多的新能源车将出口世界各地,助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
结 语
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2472万辆,如今,月渗透率超50%更是代表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高速成长期。回头来看,这场新能源战役一步一步从政策驱动发展到产品驱动,从早期的雏鸟成长为翱翔天际的大鹏,在其背后,既离不开国家的战略规划,更离不开自主车企的躬身付出。
未来,在电动化及智能化的赛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表现将不断提高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力,全球汽车市场竞争格局也将发生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