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追求美好生活,人民对电力的需求已经从“用上电”转变为“用好电”。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提升配电网供电保障能力,成为服务民生用电的重要举措。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从

首页 > 输配电 > 配电自动化 > 评论 > 正文

筑牢配电网供电保障技术基础

2024-05-11 16:23 来源:《中国电力报》 

随着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追求美好生活,人民对电力的需求已经从“用上电”转变为“用好电”。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提升配电网供电保障能力,成为服务民生用电的重要举措。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从全面提升供电保障能力、提高装备能效和智能化水平、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等三个方面补齐电网短板,夯实保供基础。

推进配电网新技术应用

加强供电保障能力

《指导意见》提出,“适度超前规划变、配电布点,优化电网设施布局,打造坚强灵活电网网架”“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城中村配电设施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完善农村电网网架结构”“科学补强薄弱环节,系统梳理形成供电方向单一的县域配电网清单,有针对性开展供电可靠性提升改造”。

目前,随着农村新质生产力进一步释放,农村生产再电气化程度持续提高,在春节返乡、春耕春灌、秋收、农副产品加工、渔牧业养殖等各类典型场景下的供电保障要求越来越高,季节性、周期性出现的“重过载”和“低电压”等情况制约着农村供电质量提升。

依据《指导意见》要求,针对配电网的区域性特点,应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电网网架结构、提升配电装备调控能力和容量水平;开展主(配)变重满载、线路重过载、电压越限等问题常态化监测摸排,消除供电“卡口”问题。同时,探索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和可再生能源局域网等技术模式以解决传统难题,合力消除配电网供电薄弱环节,增强城乡配电网整体供电保障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改善提供强有力支撑。

提升配电网数智化及装备水平

加强运行支撑能力

《指导意见》提出,“加快老旧和高耗能设备设施更新改造,改造后须达到能效节能水平,并力争达到能效先进水平”“进一步拓展网络通信、大数据、自动控制等技术的应用范围,持续提升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逐步提升负荷控制能力”。

在以“双碳”目标为中心的政策推动下,高效能、环保型的配电装备已成为未来市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导意见》指出,2025年,电网企业全面淘汰S7(含S8)型和运行年限超25年且能效达不到准入水平的配电变压器,全社会在运能效节能水平及以上变压器占比较2021年提高超过10个百分点。因此,亟须加快推进配电装备升级换代、提高配电装备能效匹配水平,提升配电系统灵活感知和高效生产运行能力,适应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能源基础设施发展要求,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为落实《指导意见》工作要求,应着力开展面向配电网的高效智能装备升级改造,加强配电变压器经济运行分析,并运用科学手段深入研究配电变压器的有载调压调容技术;根据负载的变化情况,智能化动态调整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和容量,推动智能感知、网络信息、协同管控等先进技术与配电技术和装备融合发展,构建涵盖设计方案、技术标准、行业要求的标准体系;以智能化配电装备为依托,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在配电网数据价值挖掘方面的技术优势,提升配电网设备状态智能感知、运行监测分析能力,实现源网荷储协同调控,加强配电网运行支撑能力。

完善配电网供电保障体系

加强应急处理能力

《指导意见》提出,“合理提高核心区域和重要用户的相关线路、变电站建设标准,推进本地应急保障电源建设”“提升电网综合防灾能力”“差异化提高局部规划设计和灾害防控标准”。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雨雪冰冻、台风、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我国的传统覆冰带已从华中、华北地区北扩至吉林、黑龙江一带。极端天气发生频率的增多和覆盖区域的扩大,对配电网安全可靠供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落实《指导意见》对于供电保障应急处理能力提出的相关要求,在技术保障层面可以在以下几方面逐步推动:

围绕配电网重要和局部地区网架和设备的防灾抗灾标准,建立气象—电网联动预警体系,加强电网实时监控,增强配电网灾损预估能力,提升电网巡视和消缺效果,推进应急移动电源和供电抢修装备的建设配置,全面强化极端恶劣天气安全保供保障措施,积极应对极端恶劣天气对配电网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配电网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开展基于微地形、微气象等信息的配网设备设计标准差异化设计,科学优化部署自建气象装置,提升气象监测效果,实现灾情精准监测和供电能力的研判;制定应急组织管理规范标准流程,开展应急“挂图作战”数字化系统设计开发,提升车辆和装备在线指挥能力。

供电保障

技术科技创新的思考与展望

随着能源转型深化推进,新型并网主体的大规模接入给供电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亟须以科技创新为抓手,聚焦配电网网架结构安全性、电力设备智能化管理、应急保障提升等方面,借助数智化手段,重点开展配电网坚强灵活网架建设,基于配电网薄弱区段精准辨识技术,统筹配电网容量、建设标准与抗灾减灾要求的适应性,系统开展配电网网架结构安全性分析,评估现有配电网网架结构对配电网承载能力的影响,建设坚强灵活的配电网网架结构,显著提升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开展配电设备智能化管理,深化基于RCM(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即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的配电设备精益化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推进系列标准编制,创新应用数字化技术加强设备状态智能监测分析,提高装备能效和智能化水平,助力供电可靠性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开展供电可靠性保障体系建设,深化基于实时数据的供电可靠性管理体系建设,围绕多层级建立可靠性管理水平评价体系,深入研究多种手段灵活互补的可靠性提升技术,提升供电综合保障能力。【作者系中国电科院配电技术中心主任兼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总经理(院长)】


原标题:筑牢配电网供电保障技术基础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