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宁德时代“锂矿返利”推恩令,今又有比亚迪“负极让利”的骚操作。“宁王”和“迪王”,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搅动锂电材料价格的一池春水。宁王:碳酸锂,你价格太高了,我要把你打下来。迪王:负极,你价格太低了,我来捞你一把。车企、电池厂商等作为买方,把锂电材料采购价格往低处压,是常规的操

首页 > 储能 > 储能材料 > 负极材料 > 市场 > 正文

宁德时代“打”碳酸锂,比亚迪“捞”负极

2024-04-09 16:05 来源:电池中国网 

前有宁德时代“锂矿返利”推恩令,今又有比亚迪“负极让利”的骚操作。“宁王”和“迪王”,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搅动锂电材料价格的一池春水。

宁王:碳酸锂,你价格太高了,我要把你打下来。

迪王:负极,你价格太低了,我来捞你一把。

车企、电池厂商等作为买方,把锂电材料采购价格往低处压,是常规的操作,但一向讲究极致成本控制的比亚迪,居然罕见地给供应商“涨价”。

据财联社报道,比亚迪已开始给负极材料头部厂商的“超低价订单”涨价,预计涨幅10%左右。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年前负极厂商有亏损抢单的情况,导致招标订单价格过低。企业面临亏本生产,多数订单难以执行。

事实上,恶性的竞争早已让负极行业变成一片红海,低价踩踏式抢单已经“卷破底线”。近一年多来,伴随着供需结构的转变,负极材料价格持续走低。如今,中低端负极材料成品价格已接近甚至跌破成本红线。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1月,中国锂电负极材料市场参考价格约为5300元/吨;其中高端负极主流价格在6.8-7.5万元/吨,中端负极主流价格在4.8-5.8万元/吨,低端负极主流价格在3.2-3.5万元/吨。

而到了2024年1月,负极材料市场参考价格约为3500元/吨;高端负极材料主流价格5.4-6.5万元/吨,中端负极材料主流价格2.6-3.4万元/吨,低端负极材料主流价格已低至1.5-2.0万元/吨。短短一年时间,中低端负极材料价格跌幅已经达到40-50%。

比亚迪给上游供应商涨价的逻辑并不难理解。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在渔牧经济学里有个术语“休渔休猎”,过度的捕捞会伤及根本,所以需要适时休养生息。“竭泽而渔”并不是明智的做法。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比亚迪通过提高采购价格,有助于改善负极厂商的财务状况,进而保障其持续供货能力。毕竟,比亚迪定下2024年汽车销量在2023年销售302万辆基础上增长20%以上的目标,即要达到360万辆以上。但这并不容易,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直言,“行业进入一个惨烈的淘汰赛阶段。”

正所谓物极必反。对于目前挣扎在低价泥塘里的负极厂商来说,比亚迪的涨价无疑是抛来了救生圈。作为负极材料的采购大户,比亚迪“主动涨价”的行为,或许反应其已经洞察到某些行业趋势的变化,亦或将对负极材料价格回暖产生一定影响。

电池巨头骚操作引发材料价格变化的“蝴蝶效应”早有先例。

2023年年初,身为“宁王”的宁德时代发布“锂电板推恩令”——“锂矿返利”计划:对下游的理想、蔚来、华为、极氪等部分优质客户给予优惠,将碳酸锂结算价格定在市场价“五折”的20万元/吨。彼时,碳酸锂价格高达40万元/吨。

宁德时代“打击碳酸锂价格”的意图昭然若揭。短短数月之后,碳酸锂价格即迅速跌破20万元/吨大关。如今,碳酸锂价格已经躺在了约10万元/吨的价位。较2022年底约60万元/吨的高点,跌幅超80%。

当然,碳酸锂价格下跌的根本原因还是产能过剩,但宁德时代的“锂矿返利”无疑是巨大的推波助澜力量。

01

产能过剩,项目终止,利润下滑

和碳酸锂价格跌落神坛的逻辑一样,负极材料也掉进了产能过剩的泥塘。在过去的两年中,负极材料领域投资扩产火力全开,杉杉科技、贝特瑞、凯金新能源等头部厂家产能都在60万吨以上。同时,跨界玩家尚纬股份、龙佰集团、宝丰能源、宝武碳业、杰瑞股份、福鞍股份、百川股份、道氏技术等也纷纷入局。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势态不可避免。

据行业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负极材料需求将达到330万吨。但实际上,据业内统计2023年负极材料行业产能就已达398.75万吨。而行业企业到2025年的产能规划更是夸张,已经超过2000万吨,供给将超过实际需求的数倍。

“2023年整个负极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50%。2024年一季度,负极材料企业开工率更是下降至仅约40%。”业内人士分析表示。电池中国注意到,2023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约176万吨,同比增长20%,其中中国负极材料产量占比97.3%。由此推算,2023年全球负极行业产能利用率仅约为44%。

据业内机构统计,2023年负极行业TOP3企业市场份额为49%,TOP6企业市场占比73%。截至目前,负极投产企业超过90家,但是月出货量超过千吨级的负极厂商不到15家,占据整个行业超80%的市场份额,而其它约80家企业要争夺剩余的约20%市场,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负极行业产能供给过剩,下游电池客户需求放缓,清库存,行业普遍面临产能消纳和价格下行的压力,而且市场集中度偏高的竞争格局让中小玩家倍加艰难。”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事实上,不仅是中小厂商,包括头部厂商在内的整个负极行业企业,近年的经营业绩都不乐观。

财报显示,贝特瑞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6.51亿元,同比下降28.5%;翔丰华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7500万元–9500万元,同比下降40.86%-53.31%;中科电气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3278万元~4734万元,同比下降87%~91%;璞泰来2023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6.29亿元,同比下降28.35%;尚太科技2023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约5.68亿元,同比下降45.72%。

不断恶化的竞争环境,让不少当初头脑发热的跨界厂商,一下子冷静了下来。比如,主营电网设备业务的中元股份决定终止锂电定增项目。2023年8月,中元股份公告,拟终止向洛阳正浩定增募资不超7.72亿元。该定增原计划将用于年产20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建设项目。根据规划,该项目总投资为34.43亿元。

而在负极行业深耕十多年,打入宁德时代、比亚迪供应链,排名市场前五的尚太科技,则选择了停产“止损”。2023年3月,尚太科技宣布,公司里城道基地停产。该基地是其最早的生产基地,年产能过万吨。

“整个负极材料行业供需已经反转,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在需求增长不达预期及供给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降本增效成为公司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关键措施。”尚太科技直言。

02

硅基负极“破卷”

“卷没有前途,(需要)扎扎实实做好我们的基本功(才行)。我觉得,我们应该回归到这个行业最本质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要去提高你的技术和质量水平。”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的这番论断,同样适合负极材料厂商。

而硅基负极正成为众多厂商争夺的下一代战略高地。在性能上,硅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高出传统石墨材料10倍。目前,包括杉杉股份、贝特瑞、翔丰华、道氏技术、天目先导、胜华新材、天诺新能源、杰瑞股份、中科电气、新安股份等企业也都在积极推进硅碳负极的产业化。

其中,杉杉股份已实现硅基负极批量供货,并规划了宁波4万吨硅基负极一体化基地项目,项目覆盖原料加工、反应合成、中间品加工、表面改性到成品加工等完整工序。贝特瑞现有硅基负极0.5万吨/年,此外,公司还规划投资50亿元,将建年产4万吨的硅基负极产线,预计到2028年将拥有约5万吨/年硅基产能。璞泰来也已经启动年产1.2万吨硅基负极生产研发基地项目,预计2025年投产。

从终端应用来看,2023年下半年以来,包括特斯拉、蔚来、智己等车企纷纷搭载硅基负极动力电池。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头部电池厂商也率先布局硅基负极电池产能,尤其是“高镍三元+硅基负极”为大圆柱电池目前最适配方案。

业内分析认为,随着硅基负极逐渐接替石墨作为电池负极的重要材料,以及硅基负极材料在技术、成本等方面的进一步突破,硅基负极逐步走向产业化的趋势愈发显现。预计到2025年全球硅基负极需求量有望达到20万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