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重点开展“华龙一号”、小堆等领域科技攻坚——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
核能作为安全、经济、高效的清洁能源,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我国能源体系清洁低碳转型,具有独特作用和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核电进入积极安全有序发展的时期,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也进入了批量化建设阶段。在此背景下,作为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集团,中广核在推进核电项目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准备?在科技创新方面又有何布局?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
中能传媒
您今年的提案关注点有哪些?
杨长利
今年我联合其他13位全国政协委员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将核电纳入我国绿色电力体系的提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持续提升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生产力。
截至目前,我国已构建起日益完善的绿色低碳电力体系,建立了绿证交易、绿电交易两种市场机制,绿证核发范围拓展至包括水电在内的全部可再生能源。绿证已成为认定可再生能源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和交易载体,实现了从“绿色溢价”到“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基础凭证”的定位转变和价值提升,为近期衔接能耗双控政策、抵扣能耗量,中长期衔接节能降碳政策、抵扣碳排放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核电是所有清洁能源中碳排放最低的发电技术之一,根据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全生命周期内每生产1千瓦时电的碳排放量为5.7克。从我国国情看,碳减排任务更加艰巨,将核电纳入绿色电力体系是实现能源消费侧和供给侧协同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可以为核电的绿色低碳属性提供官方证明,实现绿证对非化石能源电力的全覆盖,还能满足市场用户购买需求,充分发挥核电在全国减碳降碳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核电机组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能极大缓解华东、华南地区绿电供不应求的局面。
中能传媒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具备哪些优势?目前批量化进展程度如何?中广核在推进核电项目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准备?
杨长利
“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具有双层安全壳、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等多项特征,是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2022、2023这两年国家共核准了20台核电机组,其中采用“华龙一号”技术的就有12台。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在运在建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22台,而中广核共有12台,1台在运,另有11台在建,分布在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地,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
为着力提升“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能力,中广核切实做好组织、科技、产业链、核燃料供应、人才等五大准备工作,持续推进“一个项目比一个项目好,一台机组比一台机组好”,有力发挥央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比如我们全面总结华龙首堆研发建设经验,持续推进技术优化改进创新,进一步提高华龙技术的安全性、先进性和经济性。同时,中广核还组建了核电安全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电安全提供技术支撑。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和睦系统”首次应用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实现核电神经中枢中国造。加快推进核心业务数字化转型,着力推动“数字核电”建设,以场景为切入口,积极推进数字核电先导示范项目,打通工程、运营关键环节堵点卡点,以点带面提升群厂生产运营和批量化建设水平,并向产业链延伸。
中能传媒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广核下一步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什么布局?
杨长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广核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集团发展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保障,全力推进重点科研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先进核能、光热、核医疗等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工作。
2023年,中广核扎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核电安全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转入实体化运作新阶段。苏州院、中广核技下属5家公司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广利核公司入选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在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中,中广核荣获1项金奖和5项优秀奖。
未来,中广核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重要部署,加快转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抓紧推进,着力提升产业控制能力。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布局。聚焦支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开展“华龙一号”、小堆、先进核燃料、光热、高端工控系统设备、核医学等领域科技攻坚,确保战略主动。着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自主可控为目标,承担更多国家专项任务和技术攻关责任。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等创新应用,切实提升现实生产力。强化战略科研专项的牵引作用,集聚资源、整合技术、落实政策,推动示范项目落地。积极推进先进技术与商业模式、管理机制的有机融合,综合发力,加快实现“清洁能源+”战略在更多典型场景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