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容量电费时代开启了。
我们为什么要为容量付费呢?
(来源:享能汇 作者:享能汇工作室)
煤电“两部制”改革确定后,2024年1月,工商业用户的电价,开始多了一项明细——“煤电容量电费分摊”,各省度电分摊从4.6厘到3.6775分不等。
不仅是煤电,去年6月新一轮输配电价改革后,最早的统一容量分摊——抽水蓄能容量电费分摊出现在“系统运行费用”明细里,除个别不分摊的地区,全国工商业用户度电分摊水平从0.09毫到1.01分不等。
沿海气电大省的电价明细中则还包含天然气容量电费分摊:江浙沪三地的度电分摊水平,分别是2.3分、1分、2.89分;天津的度电分摊则从去年的2分以上,降到了2分以内;广东也明确,2024年起,将煤电、气电容量电费都纳入系统运行费用,气电容量电价水平,暂定和煤电一样,为每年每千瓦100元。
今年伊始,新疆新增了另一个分摊明细——独立储能容量分摊。2023年5月,新疆自治区发改委印发政策,试行独立储能电价补偿——“在国家出台统一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政策前,对新疆投运的独立储能先行按照放电量实施0.2元/千瓦时的容量补偿,2024年起逐年递减20%直至2025年。”同年,新疆首家独立储能企参与了12月份的中长期交易。在最新发布的2024年1月电网代理购电价格明细中,新疆独立储能容量分摊为度电1.09毫。
而山东更是全国最早开启发电侧“两部制”电价的省份——2020年山东就已经把电量电价和容量电价分开,形成了市场化用户共担度电9.91分的容量分摊资金池,按月向所有类型的市场化机组进行容量补偿。2022年,山东独立储能开辟了参与现货的先河,收入之一就是容量补偿。而2023年11月起,山东核电也纳入到现货市场,获得相应的容量补偿。2024年,随着全国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明确和铺开,该资金池则调整为用户度电分摊7.05分。
一个新的容量电费时代开启了,
我们为什么要为容量付费呢?
纵观近13年的装机变化,已然看不到传统电网的样子了。
2023年11月,我国电力系统顶梁柱——火电的装机历史性的降到了一半以下。同时,风电和光伏装机占比之和,则超过了三分之一。(见下图1)
风光装机和十二五开局之初的3.25%相比,翻了10倍!
享能汇制图1:全国火电和风光装机占比变化
电力系统,在越来越绿的同时,也越来越“轻”:
维持电力系统频率稳定,需要煤电这类旋转同步发电机机组来提供转动惯量,即“压舱石”,保障电力系统“车身”在行驶过程中不打飘,然而新能源发电是通过静止换流器并网的,本身不具备惯性,因此,随着新能源高比例增加,火电占比大幅下降,电力系统的惯量水平急剧下降,加剧了系统频率出现大幅波动甚至发生失稳的风险。2019年英国曾因系统惯量不足导致大停电,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电力系统,担子也越来越“重”:
消纳新能源压力重——以传统新能源大省为例,2023年,青海省的风光装机占比已经接近70%,新能源是省内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电源。其中,光伏装机约2215万千瓦,风电装机约973万千瓦,对比2023年国庆青海创下的最大日间负荷1256万千瓦,仅光伏装机已经远超其近1000万千瓦,省内消纳难度巨大。而且从外送角度看,通常采用新能源和火电打捆外送方式,由于省内煤电装机仅占比7.7%,约340万千瓦,外送需要西北省间配套互济。省内大基地项目陆续投产之后,本地消纳和外送消纳压力都将加剧。
系统调节压力重——以新晋新能源大省山东为例,2023年新能源总装机已经超过直调煤电装机。在电力现货市场运行中,深V曲线频现,部分时段出现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的情况,一方面导致产生尖峰电价,增加了用电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系统二次调频压力,不利于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因此,山东出台了首个爬坡辅助服务交易品种,并纳入电力现货市场,火电和独立储能成为服务卖方。
不管是越来越轻,还是越来越重,火电的价值日益凸显。但如果根据未来新能源大基地陆续投产的情况来看,几年内,火电装机占比势必持续继续下降,这是一组很明显的矛盾。
国家发改委就建立煤电两部制电价背景时曾介绍到:单一电量电价机制不能充分体现煤电的支撑调节价值。在现行单一制电价体系下,煤电企业只有发电才能回收成本并获得回报。随着煤电转变经营发展模式,煤电机组越来越多时间“备而不用”,通过单一电量电价难以完全回收成本,近年来出现行业预期不稳等现象,长此以往可能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并导致新能源利用率下降。因此,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通过容量电价回收部分或全部固定成本,从而稳定煤电行业预期,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为承载更大规模的新能源提供有力支撑,更好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要求。
同理,当电力系统需要更多主体“备而不用”的时候,其价值则需要通过容量来体现。
遥想2015年中发9号文印发之初,在建设电力市场目标时提到,“条件成熟时,探索开展容量市场等交易。” 而近几年,新能源的内卷式发展,以及局部地区局部时间电力紧缺的诸多案例,正在逐步催熟该条件。或许,容量市场也将不再遥远。
总之,欢迎来到容量电费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