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电煤升温。国庆长假刚过,北京远郊的山头就被皑皑白雪覆盖。受季节更替和台风天气等因素影响,全国各地气温下降明显。仿佛惊蛰时节的昆虫,此前一直震荡前行的电煤价格,早已按捺不住季节的束缚,开始蠢蠢欲动。
(来源:电联新媒 作者:管永生)
据媒体报道,国庆节后上班首日,北方港电煤价格主流报价普遍涨了10元/吨,秦港5500在995元/吨左右,秦港5000在885元/吨左右,秦港4500在760元/吨左右。只要供应没有明显改善,预计电煤价格还得涨。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喧嚣终将归于冷静。人们对新型电力系统的认识,也由最初的亢奋转向理性,这一过程中,不但不能外科手术式地“去煤化”,而且,还要发挥煤电的兜底保障和灵活调节等作用,煤电的地位和定位得以重新确立。
然而,等到煤电再次归来,曾经熟悉的场景早已“物是人非”,新能源悄然占据半边舞台,政策的“指针”渐渐偏离煤电自身,发展的重心向新型业态倾斜。
尽管在缺电保供的“风寒效应”强烈刺激之下,政策的天平有所调整,为煤电添加了些许“砝码”,但是,其结果也只是“多收了三五斗”,仍然未能摆脱亏损的境况。中电联最新数据表明,煤电经营状况虽然好转,然而,亏损面依然高达50%。
煤电摆脱经营困境的路径很多,比如,政策性补贴、市场化疏导等。然而,如同闯关游戏,每个关口都有大BOSS把守,一人当关,万夫莫开。
现实可行的道路只有寄希望于煤价下行。有关统计显示,目前,燃料成本已经占到煤电企业经营成本的70%。可以说,电煤价格潮涨潮落决定着煤电企业的生死存亡。因而,这次我们只谈煤电与电煤,无关其他是是非非,尽管这个话题已经谈了二十来年。
煤电与电煤从来就是一对“欢喜冤家”,表面上看,你来我往,争吵不断,各领风骚,此消彼长,轮番出头。实际上,煤电与电煤同属化石能源产业,唇齿相依、紧密相连,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如果煤电企业纷纷倒闭或者退出,那么,煤炭企业将失去一半市场。好在有关方面已深刻认识到,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因而,得以保留和发展,这对电、煤双方而言,皆为幸事。
但是,在“双碳”的叙事中,煤电终将渐渐远离,只是这一过程可能相当漫长。即便如此,在“双碳”目标约束,以及煤电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的前提下,传统电力市场主体投资煤电的意愿十分低迷。
当电力行业全面角逐新能源领域、渐渐弃煤而去时,煤炭行业不得不挺身而出,进军煤电领域,重整山河、重塑市场。从这个角度观察,相比于电力行业,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之旅路阻且长。
据媒体报道,截至目前,中煤集团在建、待开工的煤电项目近2000万千瓦,这一建设规模与其过去四年新增的电力装机规模相当。
目前,电力企业所拥有煤电机组容量仍占绝对多数。煤电的生存与发展关乎电、煤两个行业的前途与命运。而当务之急是让煤电企业走出亏损的“绝地”,更好地发挥其在“双碳”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欲绝地求生,须突破高煤价重围。这也是目前条件下煤电企业的最优路径选择。而在平抑电煤价格的“方法论”中,至少有这些选项可供选择:
其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行效率,进一步释放优质产能。其二,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其三,进一步深化电、煤两个行业的市场化改革,畅通煤价的疏导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