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在面临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挑战,全社会对CCUS等重大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行动起来,推动CCUS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加强CCUS领域的政策、技术和实践等信息交流和能力建设。”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金红光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碳中和愿景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发展战略论坛上表示。
当前,我国CCUS项目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规模化特征非常明显。数据显示,2021年底,我国已投运和规划建设中的CCUS项目数量仅为40项,而在2022年底,这一数字就突破了100项。
金红光介绍说,目前我国CCUS项目规模已经突破了百万吨级的大关,以中石化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的建成和投运形成了示范效应。同时,不仅在新疆、甘肃、宁夏等内陆地区,在我国沿海多个地区也有一些更大规模CCUS项目正在规划,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碳减排提供了更多的技术选项和潜力。
同时,CCUS技术应用已经覆盖更多领域,行业活跃度大幅提升,技术创新力度也大幅提升。近年来我国电力、钢铁、化工、水泥等行业都在积极推动CCUS技术研发与项目示范。例如,我国电力企业推动了大规模、低成本碳捕集示范工程;钢铁企业围绕CCUS钢渣矿化利用、CCUS耦合氢冶金等开展了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化工企业围绕低成本碳捕集、绿色甲醇制备等开展了项目示范;水泥企业积极推动水泥窑碳捕集示范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印染企业也实现了国内首个万吨级碳捕集与利用项目的建成投产。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CCUS领域的成果,金红光提出了在技术战略方面,围绕CCUS技术发展长远布局,支撑我国碳中和目标;在产业实践方面,推动CCUS用于更多行业的低碳发展,在技术方面应明确碳减排的主战场,明确碳减排的技术经济门槛;在能力建设方面,推动CCUS基础设施与基础能力提升,聚焦行业发展关键需求等几点建议。
“作为我国碳中和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CCUS的战略发展路径需要业界深入研究,特别是需要明确适合我国国情的CCUS技术路线。面向碳中和目标,推动产业布局,促进行业合作、区域合作,开展我国近中远期发展规划,逐步扩大和提升源汇匹配规模,共同支撑我国实现全国双碳‘一盘棋’发展。” 金红光表示。
除此之外,金红光还建议,可以探索利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CCUS产业链核心基础设施发展,促进CCUS产业链上下游强化数据监测、管理分析与信息共享。也可以围绕二氧化碳减排、固碳效益的量化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支撑CCUS项目减排量的核算核查,推动CCUS项目减排量向碳信用转化,更好地服务政府、金融机构、工业企业等的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