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 文/徐建山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
199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开启了“走出去”之路。中国企业“走出去”所要遭遇的重大风险和问题,中国石油基本都遇到过,值得复盘、分析。
研究能源国际合作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考虑海外投资策略,关注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机会和风险,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需要明确的是,风险是难以预测的,防不胜防的才是真正的风险。
>>位于俄罗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的恰扬金气田。2019年12月,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式投产通气。
油气合作的底层逻辑是权力和利益
要解释为什么进行“一带一路”的能源国际合作,首先要回答底层逻辑问题。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核心问题是权力,主要考虑如何通过权力获取利益。无论是海权理论还是陆权理论,都强调只有控制核心地区和核心利益,才能实现国家的战略利益。如果仅从传统地缘政治的角度来描述海外风险,现有的理论很难解释我们在国际合作中面临的国际石油地缘政治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如何在理论上创新呢?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从底层逻辑研究国际石油问题,提出了油权理论,厘清了研究国际石油地缘政治的思路。该理论有两个关键意义:一是为研究石油政治提供了一种方法和工具,以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二是可以用于研究能源的地缘政治格局及能源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风险,包括地缘政治风险、经济风险。
基于油权理论,可以解释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目的,就是控制伊拉克的石油权力并从中获得石油利益。此前,伊拉克的资源权是掌握在本国手中,而如今美国通过影响伊拉克的政治体制,为其制定石油产业政策,控制了伊拉克石油产业,间接影响了石油的利益分配。
>>2018年5月,中国海油向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交付世界级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
对企业而言,重大的地缘政治风险是系统性风险、颠覆性风险,一旦遭遇很可能导致项目全盘失败,造成巨大损失。如果是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就很难翻身;如果是国有企业,会严重影响业绩考核。所以要进行深入研究并规避这些系统性风险,最好不要发生。
从地缘政治层面,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开展油气合作的目的之一是增强自身的权力,通过能源国际合作,增强我国在石油领域的权力,从而实现经济利益、国家安全利益、战略利益等方面的收益。当然,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非仅为了自身的发展,也是追求全世界共同利益。但是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即为了争取石油权益而努力。由此,能源企业在能源国际合作中应该争取什么、获得什么的逻辑也就很清楚了。
下一步要走差异化道路
作为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时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许多能源大项目具有国家背景,需要国家力量和政策支持。中国能源企业要采取与美国不同的差异化策略,要着眼于经济和民生,帮助东道国实现发展,从而提高“一带一路”合作的质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理念层面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推进与资源国的合作。按照油权理论,我们不可能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通过发动战争等手段来夺取资源国的资源权力、消费国的市场权力、过境国的通道权力。中国能源企业只有通过能源合作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改善,努力建立“朋友圈”,与东道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意味着,我们不是通过军事手段、政治手段,而是通过经济合作的方式来保证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和企业顺利“走出去”。
其次,策略层面要强调韬光养晦。美国通过干预内政、经济制裁等手段改变一个国家的石油工业,影响其产量和出口量。中国能源企业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与资源国政策相符、发展利益相合的合作策略。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资源是人家的,企业是为了盈利,国家是为了提升国际地位、保障能源安全。在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韬光养晦的理念,考虑适合当地的内外合作政策。
再次,产业层面要强调市场的作用。我们不能像美国那样凭借金融优势、国际货币的地位直接控制油价,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将产业链转移到其他国家;而应该通过消费国与生产国之间的合作来提高“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效率、效益和水平。在企业层面,应该加强国企和民营企业间的合作。国企和民企都应该打开思路加强合作,因为二者有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合作才能发挥中国企业的整体优势,不断做大蛋糕,实现共赢。
最后,操作层面要把握机会,更要控制风险。没有系统性风险的项目往往竞争非常激烈,所以还是要从防风险的角度考虑项目合作。其一,投资大型能源项目必须考虑地缘政治风险,避免系统性风险。其二,要考虑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成本的承受力,对一些环境容量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开发项目时可以应用相对清洁的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