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预告片发布。在预告片中,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将以青绿色为主调,在绿水青山中展现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体育之美。来源:《能源评论》策划/本刊编辑部执笔/本刊记者张越月特约记者王启明雒震戴翔绿色是开幕式的主色调,更贯穿在亚运筹办的全过程中。《杭州亚运会绿色行动方案

首页 > 输配电 > 输配电 > 智能用电 > 报道 > 正文

“绿”动亚运|来杭州,共赴一场绿色盛会

2023-09-20 10:17 来源: 能源评论 作者: 张越月 王启明 雒震 戴翔

9月17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预告片发布。在预告片中,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将以青绿色为主调,在绿水青山中展现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体育之美。

来源:《能源评论》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笔/本刊记者 张越月 特约记者 王启明 雒震 戴翔

绿色是开幕式的主色调,更贯穿在亚运筹办的全过程中。《杭州亚运会绿色行动方案》提出了包括绿色场馆建设、绿色能源供应在内的八个专项行动。在落实专项行动的过程中,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无论是低碳场馆建设、绿色电力供应,还是绿色减碳行为推广,无处不在的科技创新成为赛事筹办中的亮点。

被科技激活的绿色动能,不仅增加了亚运会自身的“含绿量”,也为杭州等城市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注入更多的绿色基因。在街头巷尾、产业园区、公园景点,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亮点,被公众所关注、所践行。

绿色科技

助城市蜕变

“硬核科技”是杭州亚运会相关新闻中出现的一个高频词。在各类“硬核科技”中,不乏能源电力、绿色节能相关的技术。

在杭州奥体中心,场馆内的环境信息被采集并传输到后台,后台经过评估和调整,帮助场馆在“运动”“舒适”“节能”三种模式之间切换,提升电力使用效率,为场馆挖掘减排空间。

在萧山亚运村,一个看似普通的充电桩实际上采用了新型的碳化硅半导体功率器件,这种器件可以将充电效率提升至常见快充桩的1.4倍、慢充桩的3.1倍。

在临安亚运场馆,照明除了使用来自电网的绿色电力,还会借助屋面设置的采光筒及配件引入自然光,以节约能耗。

绿色、环保、降碳,不少用于杭州亚运会的能源技术其实并非“新科技”,它们在过去几年中已经被陆续运用在杭州及周边地区,以降低排放、助力转型。

特高压输电技术是最典型的代表。去年竣工投产的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不仅是本届亚运会绿色电力的输送通道之一,在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它也在保证电力供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6月全容量投产后,这项工程年送电量预计将超过30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19万吨,对浙江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新型储能是另一项值得关注的技术。2022年8月,装机容量为50兆瓦/100兆瓦时的萧山电厂储能电站开始试运行。电站采用的电池管理系统(BMS),通过后台管理软件对电池的电压、温度、电阻等参数进行全面分析,可对每个电池的热失控实现精准早期预警,保证储能电站安全运行,为亚运电力供应提供支撑。未来,这块“充电宝”将在助力当地新能源消纳中发挥作用。

“硬核科技”的大量使用,除了保证赛会顺利进行,展现杭州乃至浙江办好赛会的信心,更是对当地科技创新活力的一次集中呈现。在杭州,这份创新活力不仅优化了本地能源供应结构,还增加了公众对绿色生活的体验感。

不久前,不少游客在灵隐寺景区发现,长凳两侧新配置了光伏板和无线充电感应区,手机放在感应区上即可开始充电,方便又智能。有人开玩笑称,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手机电量居然自己满了。

良好的体验是形成理念的基础,借助筹办亚运会的契机,绿色发展的理念有望逐步普及,成为持续推动绿色科技发展的动力。

创新升级

产业亦升级

从电气设备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到以智能集成平台为代表的数字产业,杭州亚运会从筹办到举行的全过程中,贯穿并体现了杭州市乃至浙江省勇于创新、以科技升级带动产业升级的努力。

作为杭州亚运会的重要交通保障工程,杭州西站迎送着四海来客,它也是绿色电力“生产者”。在1.5万平方米的屋顶上,7540块单晶光伏板平均每天生产清洁电能6300千瓦时。其中部分光伏并网柜和配电柜,由来自浙江宁波的一家制造企业自主研发。不仅如此,这家公司还在发展光伏产品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试水新能源汽车领域。

新能源制造正是杭州等地借亚运之机着力打造的产业之一。对一座城市来讲,制造业是发展的基础。2019年,杭州市发布了《关于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目标,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

2022年,杭州划定了“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大产业生态圈,其中高端装备等产业是发展重点。目前,杭州高端装备产业生态圈已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37家、省隐形冠军企业2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09家、单项冠军企业22家。在最能体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首台(套)产品指标上,近三年进入杭州高端装备产业首台(套)产品名录的达172项。

当下,行驶在亚运村里的氢能专用车、亚运场馆使用的减碳技术、为亚运村供应能源的地下综合管廊智能运维系统等,都是科技创新支撑制造业升级的成果。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不少本地品牌实现了从制造型企业向科技型企业的转型,一批具有绿色产业链整合能力或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应运而生,在亚运会中充分“试水”,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更大的市场。

杭州市在不久前印发的《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中提出,发挥高端装备制造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氢燃料电池等能源产业都出现在《措施》中,“技术创新”也在其中多处出现。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绿色产业在下一阶段既要做精、做专,实现应用场景开放,也不能忽视市场拓展。科技创新将是企业保持领先身位、持续加速升级的动力所在。

连接城市

聚多方资源

杭州亚运会开幕前不久,五艘产自江苏无锡的新能源游船正式亮相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游船均采用“锂电池+柴油”的混合动力系统,在纯电模式下具有零排放、静音舒适的特点。同时,游船也可采用柴油动力模式,以满足对长续航的要求。无锡研发、杭州应用,新能源游船从生产到使用的全过程,也是绿色科技将长三角不同城市连接起来的缩影。

近年,区域城市群和城市圈陆续出炉,如何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曾在其研究中指出,区域一体化的本质是通过打破行政边界,促进分工合作制度安排及其地域功能的合理配置,实现规模集聚和范围经济的增益,降低流动和交易成本,从而使区域内各地区整体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要打破边界、促成合作,视野需要持续拓展,只有这样,才能聚集更多有效的资源,实现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的匹配。在这方面,长三角有成功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来自上海科研院所的工程师每到星期天,就会前往江苏、浙江等地的乡镇企业,为亟待技术支持的工厂答疑解惑。这种被称为“星期天工程师”的现象促成不同城市之间的技术、产业和资金等要素流动,提高了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效率。

近年,长三角区域内多座城市均在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重点发展布局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领域。然而,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布局而忽略协同,长三角城市产业将出现趋同化、同质化,这其实并不利于区域的发展。要提高各类要素的流动性,不同城市需要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细分领域。

2022年年底,杭州提出了“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目标。今年以来,为了让“首选地”名副其实,杭州从打造转化平台、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举办对接活动等多方面入手,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的堵点。在定位上,杭州抓住“绿色技术”,目标是打造长三角地区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新高地、技术创新策源地、示范应用先行地、低(零)碳综合解决方案集聚地。

杭州亚运会对本地及周边科技成果的全面展示和应用,为绿色技术从研发到转化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它的意义,不仅限于一项技术本身的落地,而是类似于一台技术转化的加速器,在其带动和激发下,更多绿色科技有望在长三角乃至更大的区域内找到合适的落地空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